实施观念建构教学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e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合有关资料和多个优秀教案,并查阅大量化学史料及化工文献,还原“真实”的科学研究历史,创设待解决的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了解合成氨工业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实施基于观念建构的合成氨工业教学。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建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进行证据推理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观念建构;核心素养;合成氨工业;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4–005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合成氨工业是沪教版第六单元《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第三节“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功范例。关于工业合成氨的教学设计大多沿袭以下思路:先分析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再分别从速率角度和平衡角度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最后综合速率、平衡的影响因素以及设备的承受能力,解决工业生产适宜条件的选择问题。这样的教学虽然能体现化学反应原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却无法使学生对合成氨工业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学生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受不到创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掌握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事物,解释相关事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的思想、方法、观点才是化学教育的最终取向和追求。有关工业合成氨的研究先后三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过程包含着化学家伟大的创造性和光辉的科学思想,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建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进行证据推理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2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建构
  中学化学课程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建构。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需要两方面的相互结合。一方面,从形成基本观念所需要的素材来看,必须有合适的、能有效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核心概念以及能有效形成這些概念的相关化学知识;另一方面,从基本观念形成的过程来看,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基本观念形成的探究活动。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反思概括,主要形成化学知识类的基本观念,如元素观、微粒观、物质转化观、平衡观等;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对化学探究过程、学习方法的反思,主要形成化学方法类的基本观念,如实验观、分类观、定量观等;第三方面来自于学生对化学学科在社会生活中价值的认识和反思,主要形成化学情意类的基本观念,如化学价值观。这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化学基本观念这一有机整体。
  具体性知识是支撑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是在具体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出观念或观念性知识,建构起学科的观念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以观念为核心,选择能形成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具体性知识内容。观念的建构需要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具有驱动性的问题讨论和活动,独立地或与同学、教师合作去探究并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隐藏在事实背后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最终建构起自己的观念体系。
  合成氨工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科学家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最终实现了“向空气要氮肥”。这一过程倾注了化学家的智慧,体现了化学家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集合构成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教学中需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发展观念。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围绕动态平衡观和辩证观等核心观念统筹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知识进行生产条件的选择和优化,进而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对稳定的“大观念”,最终形成一幅关于合成氨研究的全景图,以便学生从科学的视角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基于观念建构的“合成氨工业”教学设计
  笔者整合有关资料和多个优秀教案,并查阅大量化学史料及化工文献,还原“真实”的合成氨研究历史,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3.1 合成氨反应的可行性探究
  [情境] 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先天下之忧而忧”,率先发出“向空气要氮肥”的号召。
  [问题]空气中富含现成的氮气和氧气,而氢气需要人工制备,为什么科学家不选择氮气和氧气,而非得选择氮气和氢气去合成氨呢?常温下,氮气与氢气有可能合成氨气吗?
  笔者提供学生两个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并由此展开讨论。
  [建构]首先,从元素的视角看物质世界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通过“元素观”的建构,使学生主动地认识含氮元素的各种物质(如氢化物——单质——氧化物),以元素为核心建立起一种工业合成新物质的认识框架。其次元素化合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转化,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转化关系,才能解决制备、检验、工业设计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向空气要氮肥”这一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建构物质转化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通过化学反应不仅能够认识物质,而且还能合成物质,解决了资源匮乏的矛盾,彰显了物质合成的社会价值。“化学平衡常数”虽然在沪教版高三拓展型课程教材中,但在本节课中作为素材以信息形式引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借助化学平衡常数认识到“不同的化学反应限度不同,可以利用平衡常数进行定量表征和比较”,对化学反应的限度的认识由定性水平上升到定量水平。
  [教学效果]表1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有的学生根据经验,认为常温下氮气、氢气不能合成氨气,原因是微观上合成氨的反应活化能太高,常温下难以启动;有的学生认为常温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有可能合成氨气。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前者是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是从热力学角度根据反应的始态和终态判断反应有没有发生的可能性。正因为合成氨有可能发生,才促使科学家想方设法去解决反应的快慢和程度问题。如何尽快启动反应,是动力学研究的问题,可以采取升温(如表2)、加压等措施。表1和表2引导学生能够宏观辨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并且从物质的微观层面探析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也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   3.2 合成氨工业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情境] 1907年,哈伯等人选择锇为催化剂,温度约600℃,200个大气压的不寻常的高压条件下,第一次成功制取了氨,从而使合成氨有可能迈出实验室阶段。著名的哈伯“循环”成功问世。鉴于合成氨的实现和研究对化学理论发展的推动,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哈伯。
  [问题]若想提高氨在平衡混合气中的含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哪些措施能够加快氮气、氢气合成氨的反应速率?试想一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哈伯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建构]勒夏特列原理是“对立统一”在动态平衡体系中的真实反映。通过建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的观念考察、分析化学反应并预测在一定条件某一反应可能发生的变化。100多年前,德国化学家哈伯进人合成氨研究领域时,化学平衡理论已经建立。对于问题的设计和解决笔者特别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教学使学生的认识从定性走向定量,“定量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需着力培养的学科观念。笔者通过设计以下图表(如图1和图2)指导学生寻找合成氨适宜的浓度、温度和压强。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2]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5):78~81.
  [3]毕华林,万延岚.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15,(5):5~9.
  [4]白建娥,刘聪明.化学史点亮新课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3~39.
  [5]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6]张长江.从教学本质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J].化学教学,2008,(5):4~7.
  [7]王磊,陈光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5~69.
其他文献
摘要: 针对当前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注重知识积累和提高做题熟练程度而忽视学科素养发展的现状,以《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复习教学为例,阐述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应以具体知识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途径,着力培养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在形成学科思维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促使高三复习教学从重视知识整合向重视学科思维提升的转变。  关键词: 高三化学; 复习教学; 学科思
摘要:每一次的探究教学,都是学生一次独特的体验。在此体验中,教师应该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使已有经验与学习过程对接,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习成为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探究教学;蜡烛;燃烧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2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传统教学的背景下,
摘要:简析了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定量观的要求及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定量观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界定了定量观的内涵;根据化学基本观念建立过程,提出了将知识学习与认知发展相融合的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分析了促进学生定量观发展的教学设计操作过程,概括了促进学生定量观发展教学的特点与注意事项;并以“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为例加以阐述。  关键词: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设计;初中学生 
摘要:针对教师做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教学中少有“该如何做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交流、对话,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挖掘不足,把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机械化、简单化等问题,通过实验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诠释化学实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功能,帮助教师澄清、明确和提高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带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研究化学实验,寻找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凸显化学实验的教学价值,让教师乐于“做实验”并提高教学效果。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49-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生物发光是一个很普遍的生物学现象。早期的生物研究大多涉及分类、形成和生态方面,后来重点转移到生态、生化的研究,目前已进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从不同生物体内提取的荧光蛋白的结构、性质不尽相同。迄今,腔肠动物门多管水母属的维多利亚多管水母(aequorea victoria)的发光蛋白系统研究得
摘要: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四个注重”的要求,在“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电池材料的选择,设置三个学习任务——探究元素排序依据的选择、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两者发生关系的原因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借助微型实验、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三维模型等手段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注重运用提问、点评等方式开展日常学习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上述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5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燃烧的氧化理论是近代化学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化学理论,它取代错误的却又盛极一时的燃烧理论(燃素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几乎贯串于整个十八世纪。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值得关注与反思的历史现象。那就是,燃素说最终被淘汰。并非由于它的内在不合科学逻辑性。而在于当时化学家们对燃烧过程所发生的
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思想下,以苯酚弱酸性为主线,经过三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宏观实验探究解开疑问,微观模型解释探析本质,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苯酚的知识体系,形成对有机化合物一般性质的认知模型。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苯酚的重要性质,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观念,渗透和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苯酚;学科观念;建构式学习;化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