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与乳腺癌易感基因1交互作用蛋白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交互作用蛋白1(BACH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新疆维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的关系。

方法

用直接测序法及Snapshot技术分别对新疆80例维族乳腺癌(年龄≤40岁)和240例维族健康女性(年龄≤40岁)进行BACH1基因外显子检测分析。

结果

在维族乳腺癌组和对照组,rs4986764、rs4986765和c.587A>G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1,P=0.049),rs4986764位点TC[优势比(OR)=0.086]、CC(OR=0.044)和显性模型TC+CC(OR=0.058)的改变均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rs4986765位点GG(OR=5.617)、显性模型AG+GG(OR=4.254)和c.587A>G位点AG(OR=7.590)、显性模型AG+GG(OR=7.590)均能够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同时,显性模型TC+CC、AG+GG间的交互作用可降低约0.4%的乳腺癌发病风险(OR=0.996)。

结论

BACH1基因rs4986764位点的SNP变化降低新疆维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rs4986765、c.587A>G位点变化均增加维族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肝癌HepG2细胞来源外泌体是否通过环磷酸腺苷(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 (CREB/Foxp3)途径调控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方法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Exsomes);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将HepG2和L02细胞来源外泌体分别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检测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Western blot检
目的选用成年Wistar大鼠,制备较为稳定的改良可复性机械性不全性肠梗阻模型。方法将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肠梗阻模型组30只。对模型进行体重变化、死亡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小肠组织丙二醛(MDA)检测,对小肠黏膜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改良可复性机械性不全性肠梗阻模型48小时死亡率为20%,血清DAO、组织MDA明显升高(F=6.575、38.598,P=0.
脊髓损伤(SCI)是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后导致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为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按损伤机制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其中氧化应激与SCI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对SCI中氧化应激作用的研究,进一步阐明SCI继发性损伤的发病机制,并对近年来针对抗氧化治疗出现的抗氧化剂进行分析,为SCI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目的建立体外人肠类器官培养以及基于慢病毒介导的基因高效导入体系。方法(1)将外科手术中回肠或结肠标本取下3~5 cm后,将黏膜层与肌层分离开,用预冷的乙二胺四乙酸螯合液消化、分离并收集肠隐窝。用基质胶重悬肠隐窝后接入预热的96孔板,待凝固后再加入含有生长因子的培养基,每日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每隔2~3 d更换培养基,6~7 d后传代。(2)包装高滴度带有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感染肠类器官,
目的探讨覆盖全病灶的容积灌注CT(VPCT)用于肝癌裸鼠移植瘤抗血管生成后肿瘤灌注改变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BALB/cA-nu裸鼠40只,接种人肝癌HepG-2细胞建立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治疗组尾静脉注射贝伐单抗(10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于处理前、处理后第3、6、9天各随机选择5只小鼠行VPCT检测,
期刊
目的探讨肿瘤基因高通量捕获测序技术在检测肝癌细胞株体细胞突变及突变模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目标基因靶向测序技术,采用包含325个肿瘤相关基因panel的罗氏Nimble Gen定制序列捕获系统,对7种肝癌细胞株样本(HuH-7、Hep3B、SK-HEP-1、MHCC97H、MHCC97L、HepG2、HepG2.2.15)进行目标区域捕获和双端测序,并分析其DNA中的肿瘤相关突变
目的探讨新型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方法选取乳腺癌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乳腺癌分为三阴性型、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型和Luminal A型;采用χ2检验分析乳腺癌新型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发达国家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其发病率也高达15%,且呈上升趋势。该病发生机制并不明确,但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补体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参与代谢调节,尤其是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及C3a、C5a、C3a-desArg(ASP)等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肝细胞炎症损伤密切相关。本文就补体系统在NAFLD的发生和发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