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是清华大学110年校庆。有这样一个家庭,50多年间,两代13人从清华毕业,人称“清华之家”!听说过他们的人都惊叹不已,而他们却自认平凡。
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普通人家要是出个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孩子,那肯定是非常光荣的事,其“家教宝典”也会备受追捧。那么这个“清华家庭”一下子就出了13个考上清华大学的成员,其中有什么教育秘诀呢?
1957年,聂家的大姐聂皎如考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两年后,二弟聂光启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一年后,小妹聂皓如也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
聂皎如姊弟妹三人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五人考入清华大学,他们在家里被称为“小清华”。
唯一没上清华的是聂皎如的女儿唐炬,舅舅聂光启说:“她是学医的,如果要考清华,一定考得上!”唐炬1985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现在美国当医生。
三位“老清华”都在校园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聂皎如和丈夫唐庆祥,还有来自青岛的李有润是同班同学,聂家在北京,李有润常去玩,因此与聂家小妹聂皓如结缘。二弟聂光启曾是校运会跳高冠军,与女队跳高能手、电机系的师妹黄群芳结成了夫妻。
和父母不同,聂光启的女儿聂昕和她的丈夫连铮在清华读大学时并不认识,直到两人毕业后,因同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留学时才开始交往。绕了半个地球,还是因清华大学牵线,这对有情人终于成为终身伴侣。
“小清华”中,老大李铮的太太叫李小霞,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研究生。
至此,聂家13个清华学子到齐。家庭成员感情极好,经常聚在一起,时不时回清华园走走看看,那是记录他们青春岁月的地方,虽然相隔几十年,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回忆。聂昕的父母都出自电机系,“我和妈妈就常说起宿舍,巧了,我们住的是同一栋楼,我住在一楼,她住在二楼”。
三位“老清华”的母亲叫齐祖评。“她是位睿智的老人。”儿孙都这样评价她。聂光启回忆,他的父亲聂国忱和母亲齐祖评都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姑姑聂毓禅也非常杰出,是中国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初,我父亲和姑姑一起从北平辗转去四川共赴国难,父亲在途中不幸身亡,当时皓如才两个多月。从此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三个孩子,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三个儿女的教育。母亲很有眼界,她告诉三个儿女:“你们念书能念到哪儿,我就供你们到哪儿,直到你们长大成人。”她的三个子女以及孙辈陆续考入清华大学同她的培养和教诲是绝对分不开的。
齐祖评给六个孙子、外孙每人一本相册,相册的扉页上都是她写给孙辈们的话,根据他们的性格,写的话也完全不同。
在聂皓如二儿子李嘉的相册上,齐祖评工整地写道:“人不仅要靠肢体站立,更要靠思想站立,人不仅要靠食物生活,更要靠理想生活。”她当然知道现实的残酷,给李嘉的第二段话是这样的:“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虽然重视教育,但齐祖评认为,除了学业,身体健康、生活快乐也很重要,外孙李铮初中没考上重点中学,父母都挺着急的,但她觉得没什么。“我姥姥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世俗的东西,她看这个人是否快乐,是否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这个要求挺高的,不是考试分高、能挣钱、能当官就能达到的。”李铮说。
很多年以后,李铮回忆起来,他认为姥姥固然教了他们一些日常知识,以及认字、算术、背名人名言什么的,但最重要的是姥姥的言行举止对子孙品格的影响,她为这个大家庭创造了温暖、公平、开明、追求上进却不功利的氛围。“姥姥很特别,世事洞明,但你让我说她有什么教育理念,我也总结不出来,是她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怎样能考上清华大学?无数人都会问到这个问题。聂家人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认真、上进再加上一颗平常心。
聂家人普遍学习轻松。聂皓如读书那会儿,一周学习五天半,最盼望一天半的周末休息,可以好好玩儿。
李铮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遗传,“我们家人脑子都不笨,都挺会考试的。我还算是比较刻苦的,像我弟弟,公认的家里比较聪明的,我都没见过他熬夜写作业。”二是家庭的氛围,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1987年,李铮又成为“小清华”中的第一人,他能感觉到,后面的弟弟妹妹都把考上清华大学当成了目标。
聂家的每个人似乎都长着一颗理工科脑袋。“我就喜欢理工科,数学呀,物理呀,特有意思。”聂皓如承认,考清华大学是受哥哥姐姐的影响,但也和自己的爱好有关系。
清华大学的女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女生,一直很稀缺,不过也有聂昕这样的女生,以当年北京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考进清华大学后,她所在的班级有30人,女生只有5人,聂昕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我喜欢理工科,让我学文科的话,反而摸不着头脑。”
聂家的“老清华”还是孩子时,他们学习轻松;为人父母后,他们也给了子女宽容和信任的学习环境。身教重于言教,不止一个聂家人这样说。
六位“老清华”毕业后,聂皎如夫妇进了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聂光启夫妇去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聂皓如在首钢工作,李有润在清华当老师,他们都是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工作很忙,“所以我们都没有太多时间管子女的学习。”
李铮认为,现在好多家长教育不得法,天天盯着孩子学习,“这没用,得孩子自己体会”。在李铮上高中时,父亲李有润会把他的课本看一遍,然后指导他画一张大表,列出知识结构,然后点拨一二即可。
李有润平时基本不会批评儿子,有一次大考前,李铮还在入神地看电视,李有润想了半天,才忍不住“提醒”儿子明天要考试,李铮一听,相当不高兴,撅着嘴走了。“他小学成绩不好,但上中学后自己知道努力,自学能力蛮强的。”在父母的引导下,李铮高中考上了清华大学附中的重点班。
聂昕、连铮夫妇有两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聂昕认为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的压力不能从家长那里来,这是个恶性循环。他们总要独立,如果哪一天没人管了,又该怎么办呢?他们自己明白怎么做,家长也省心。”
聂家人无一例外地都反对现在某些教育方式: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业加码,报各种兴趣班等等。“孩子有好习惯,有健康的心态,对自己有要求就很好,没必要给他们设立太高的目标。”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许多中国人的高校梦想。这两所名校,就是标杆,就是境界。普通人家要是出个考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孩子,那肯定是全家欢喜,大放鞭炮,大宴宾客,再多出几个,就是奇迹了。而身在“清华家庭”的人却非常淡定,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聂皎如说,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毕业后认真工作几十年,然后退休,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对于母校,聂家人无一例外都谈到了清华大学严谨的学风和进取精神,他们感谢清华大学的教育和培养,怀念在清华大学的岁月。
聂家人深情地说出心声:“清华大学历史已逾百年,我家‘老清华’就读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小清华’就读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正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两个好时期,我们赶上了。国顺则家顺,清华大学哺育了我家两代人,我们也对清华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
责编/高爽
E-mail:[email protected]
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普通人家要是出个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孩子,那肯定是非常光荣的事,其“家教宝典”也会备受追捧。那么这个“清华家庭”一下子就出了13个考上清华大学的成员,其中有什么教育秘诀呢?
唯一没考上清华的,是哈佛博士后
1957年,聂家的大姐聂皎如考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两年后,二弟聂光启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一年后,小妹聂皓如也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
聂皎如姊弟妹三人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五人考入清华大学,他们在家里被称为“小清华”。
唯一没上清华的是聂皎如的女儿唐炬,舅舅聂光启说:“她是学医的,如果要考清华,一定考得上!”唐炬1985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现在美国当医生。
三位“老清华”都在校园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聂皎如和丈夫唐庆祥,还有来自青岛的李有润是同班同学,聂家在北京,李有润常去玩,因此与聂家小妹聂皓如结缘。二弟聂光启曾是校运会跳高冠军,与女队跳高能手、电机系的师妹黄群芳结成了夫妻。
和父母不同,聂光启的女儿聂昕和她的丈夫连铮在清华读大学时并不认识,直到两人毕业后,因同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留学时才开始交往。绕了半个地球,还是因清华大学牵线,这对有情人终于成为终身伴侣。
“小清华”中,老大李铮的太太叫李小霞,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研究生。
至此,聂家13个清华学子到齐。家庭成员感情极好,经常聚在一起,时不时回清华园走走看看,那是记录他们青春岁月的地方,虽然相隔几十年,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回忆。聂昕的父母都出自电机系,“我和妈妈就常说起宿舍,巧了,我们住的是同一栋楼,我住在一楼,她住在二楼”。
祖母給孙辈每人一本相册
三位“老清华”的母亲叫齐祖评。“她是位睿智的老人。”儿孙都这样评价她。聂光启回忆,他的父亲聂国忱和母亲齐祖评都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姑姑聂毓禅也非常杰出,是中国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初,我父亲和姑姑一起从北平辗转去四川共赴国难,父亲在途中不幸身亡,当时皓如才两个多月。从此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三个孩子,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三个儿女的教育。母亲很有眼界,她告诉三个儿女:“你们念书能念到哪儿,我就供你们到哪儿,直到你们长大成人。”她的三个子女以及孙辈陆续考入清华大学同她的培养和教诲是绝对分不开的。
齐祖评给六个孙子、外孙每人一本相册,相册的扉页上都是她写给孙辈们的话,根据他们的性格,写的话也完全不同。
在聂皓如二儿子李嘉的相册上,齐祖评工整地写道:“人不仅要靠肢体站立,更要靠思想站立,人不仅要靠食物生活,更要靠理想生活。”她当然知道现实的残酷,给李嘉的第二段话是这样的:“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虽然重视教育,但齐祖评认为,除了学业,身体健康、生活快乐也很重要,外孙李铮初中没考上重点中学,父母都挺着急的,但她觉得没什么。“我姥姥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世俗的东西,她看这个人是否快乐,是否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这个要求挺高的,不是考试分高、能挣钱、能当官就能达到的。”李铮说。
很多年以后,李铮回忆起来,他认为姥姥固然教了他们一些日常知识,以及认字、算术、背名人名言什么的,但最重要的是姥姥的言行举止对子孙品格的影响,她为这个大家庭创造了温暖、公平、开明、追求上进却不功利的氛围。“姥姥很特别,世事洞明,但你让我说她有什么教育理念,我也总结不出来,是她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良好的家风和家教
怎样能考上清华大学?无数人都会问到这个问题。聂家人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认真、上进再加上一颗平常心。
聂家人普遍学习轻松。聂皓如读书那会儿,一周学习五天半,最盼望一天半的周末休息,可以好好玩儿。
李铮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遗传,“我们家人脑子都不笨,都挺会考试的。我还算是比较刻苦的,像我弟弟,公认的家里比较聪明的,我都没见过他熬夜写作业。”二是家庭的氛围,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1987年,李铮又成为“小清华”中的第一人,他能感觉到,后面的弟弟妹妹都把考上清华大学当成了目标。
聂家的每个人似乎都长着一颗理工科脑袋。“我就喜欢理工科,数学呀,物理呀,特有意思。”聂皓如承认,考清华大学是受哥哥姐姐的影响,但也和自己的爱好有关系。
清华大学的女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女生,一直很稀缺,不过也有聂昕这样的女生,以当年北京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考进清华大学后,她所在的班级有30人,女生只有5人,聂昕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我喜欢理工科,让我学文科的话,反而摸不着头脑。”
聂家的“老清华”还是孩子时,他们学习轻松;为人父母后,他们也给了子女宽容和信任的学习环境。身教重于言教,不止一个聂家人这样说。
六位“老清华”毕业后,聂皎如夫妇进了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聂光启夫妇去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聂皓如在首钢工作,李有润在清华当老师,他们都是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工作很忙,“所以我们都没有太多时间管子女的学习。”
李铮认为,现在好多家长教育不得法,天天盯着孩子学习,“这没用,得孩子自己体会”。在李铮上高中时,父亲李有润会把他的课本看一遍,然后指导他画一张大表,列出知识结构,然后点拨一二即可。
李有润平时基本不会批评儿子,有一次大考前,李铮还在入神地看电视,李有润想了半天,才忍不住“提醒”儿子明天要考试,李铮一听,相当不高兴,撅着嘴走了。“他小学成绩不好,但上中学后自己知道努力,自学能力蛮强的。”在父母的引导下,李铮高中考上了清华大学附中的重点班。
聂昕、连铮夫妇有两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聂昕认为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的压力不能从家长那里来,这是个恶性循环。他们总要独立,如果哪一天没人管了,又该怎么办呢?他们自己明白怎么做,家长也省心。”
聂家人无一例外地都反对现在某些教育方式: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业加码,报各种兴趣班等等。“孩子有好习惯,有健康的心态,对自己有要求就很好,没必要给他们设立太高的目标。”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许多中国人的高校梦想。这两所名校,就是标杆,就是境界。普通人家要是出个考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孩子,那肯定是全家欢喜,大放鞭炮,大宴宾客,再多出几个,就是奇迹了。而身在“清华家庭”的人却非常淡定,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聂皎如说,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毕业后认真工作几十年,然后退休,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对于母校,聂家人无一例外都谈到了清华大学严谨的学风和进取精神,他们感谢清华大学的教育和培养,怀念在清华大学的岁月。
聂家人深情地说出心声:“清华大学历史已逾百年,我家‘老清华’就读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小清华’就读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正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两个好时期,我们赶上了。国顺则家顺,清华大学哺育了我家两代人,我们也对清华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
责编/高爽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