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应该什么时间服用?通常人们都是一天2次,上、下午各一次。实际上,中医十分讲究中药的服用时间,认为在不同时间里服药,疗效差异很大。每个人应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以利于发挥药物的最佳效能。
1.空腹服 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空腹服中药多用于治疗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证。适于治疗心胸以及四肢、血脉的疾病。如鸡鸣时服鸡鸣散,平旦时服十枣汤。补益药,如冬季的各类滋补膏方十全大补膏,宜早饭前30-60分钟和临睡前30分钟左右,空腹各服一次,以利吸收。
2.饭后服 传统中医认为,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进食后服药的方法,能使药性留连于上。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即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药。”偏于调养一类的药物,也宜饭后服。如葛洪说:“服治病之药宜食前服之,服养身之药宜食后服之。”
3.午前服 发汗解表药及益气升阳药,宜在午前服用。古代医家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当发汗。”不但汗药如此,亦有医家认为大凡走表透邪之药,均宜在午前服用。古医书对医治脾虚气陷诸疾,所配制的补中益气汤、参术调中汤等益气升阳药方,都强调了午前服药,“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4.午后或入夜服 午后及入夜宜服泻下药。历代医家对泻下药的服用时间大致有3种意见:一是午后进药,二是日晡(下午3-5时)时进药;三是入夜服之。3种意见,虽有差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不宜在午前服用。
5.入夜服 入夜宜服滋阴养血药。古人用六味地黄丸养阴,有一显著特点,强调入夜时进药。以当归六黄汤医治阴虚盗汗,亦主张入夜时服之。
6.睡时服 睡前适宜服用安神药和治遗尿症的药物,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宋代。如对辰砂还志丸或珍珠母丸,提倡夜卧时姜汤送下,以起到镇心安神之功效。
7.顿服 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煎好的中药要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治急症吐衄的泻心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属于此类。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8.昼夜服 一些急慢性疾病,亦可昼夜服药,使药效持续发挥治疗作用。对慢性病来说,人们多嫌麻烦,不易做到,但对于急、重症的治疗,要坚持昼夜服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常用银翘散治风热病证:“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现在,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十分普遍,但极少按此法服药,违背服药方法,焉望有佳效。正如丹波元坚在《药治通义》中所说:“世人服药,多只日间服之,往往夜间不服,致药力不相接续,药不胜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9.择时服用 根据每个人自身固有的时间节律,择时服用中药,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每个人自身具有各种时间节律,如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时节律。以日节律为例,一日中,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有一定规律。清晨之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次为大肠、胃、脾、心、小肠等。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资料均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施治,会大大提高疗效。如阴虚的病人服用补阴药,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用;阳虚病人使用补阳药可考虑在清晨一次服用。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时服药,肾脏疾病则可考虑在下午5时左右服用,以符合人体的时间节律。
(编辑 林妙)
1.空腹服 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空腹服中药多用于治疗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证。适于治疗心胸以及四肢、血脉的疾病。如鸡鸣时服鸡鸣散,平旦时服十枣汤。补益药,如冬季的各类滋补膏方十全大补膏,宜早饭前30-60分钟和临睡前30分钟左右,空腹各服一次,以利吸收。
2.饭后服 传统中医认为,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进食后服药的方法,能使药性留连于上。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即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药。”偏于调养一类的药物,也宜饭后服。如葛洪说:“服治病之药宜食前服之,服养身之药宜食后服之。”
3.午前服 发汗解表药及益气升阳药,宜在午前服用。古代医家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当发汗。”不但汗药如此,亦有医家认为大凡走表透邪之药,均宜在午前服用。古医书对医治脾虚气陷诸疾,所配制的补中益气汤、参术调中汤等益气升阳药方,都强调了午前服药,“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4.午后或入夜服 午后及入夜宜服泻下药。历代医家对泻下药的服用时间大致有3种意见:一是午后进药,二是日晡(下午3-5时)时进药;三是入夜服之。3种意见,虽有差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不宜在午前服用。
5.入夜服 入夜宜服滋阴养血药。古人用六味地黄丸养阴,有一显著特点,强调入夜时进药。以当归六黄汤医治阴虚盗汗,亦主张入夜时服之。
6.睡时服 睡前适宜服用安神药和治遗尿症的药物,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宋代。如对辰砂还志丸或珍珠母丸,提倡夜卧时姜汤送下,以起到镇心安神之功效。
7.顿服 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煎好的中药要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治急症吐衄的泻心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属于此类。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8.昼夜服 一些急慢性疾病,亦可昼夜服药,使药效持续发挥治疗作用。对慢性病来说,人们多嫌麻烦,不易做到,但对于急、重症的治疗,要坚持昼夜服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常用银翘散治风热病证:“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现在,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十分普遍,但极少按此法服药,违背服药方法,焉望有佳效。正如丹波元坚在《药治通义》中所说:“世人服药,多只日间服之,往往夜间不服,致药力不相接续,药不胜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9.择时服用 根据每个人自身固有的时间节律,择时服用中药,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每个人自身具有各种时间节律,如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时节律。以日节律为例,一日中,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有一定规律。清晨之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次为大肠、胃、脾、心、小肠等。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资料均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施治,会大大提高疗效。如阴虚的病人服用补阴药,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用;阳虚病人使用补阳药可考虑在清晨一次服用。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时服药,肾脏疾病则可考虑在下午5时左右服用,以符合人体的时间节律。
(编辑 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