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鸵鸟“代表”出效益
一提起鸵鸟,人们就会想起前几年鸵鸟炒种的事儿来,那时,一只种鸟的价格曾经卖到高达几十万元。但如今,昔日昂贵的鸵鸟已成为陕西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
1998陕西农垦局从非洲引进了120只种鸵鸟,经过几年来的试验和繁育,突破了产蛋、孵化、育雏、防疫和饲料配制五大难关,目前种鸟存栏5000只。但陕西鸵鸟养殖同样面临着商品化生产的诸多难题。
陕西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浩民认识到,如果全部商品鸟要由公司养殖,则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土地,公司则根本干不成。那么公司把优势用在种鸟的养殖、加工屠宰、开发市场。实际上做产业链的两头,然后把商品鸟养殖这一块交给农民,农民利用了三个优势:第一闲置的劳动力,成本很低;第二,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的院子的地很廉价;第三利用了农作物秸秆,饲草资源。
让农户分散饲养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好法办,但鸵鸟养殖与其他常规养殖不一样,一只鸡雏的成本只有几元钱,一头仔猪的成本也就几十元钱,而一只鸵鸟的直接生产成本就高达500元,如果再加上前期的科研、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一只鸵鸟的成本是绝大多数农户所无法承担的。
为了解决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陕西农垦鸵鸟业实行了代养制,所谓“代养”制就是公司与农户签订代养合同,每只一日龄的雏鸟交200元的押金,公司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供给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加工。农户养殖鸵鸟12个月后,体重达到90公斤以上,公司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回收鸵鸟,并退还押金。农户养殖鸵鸟平均每只赚取500元左右。公司通过屠宰加工也可以赚取500元。由于养殖鸵鸟利润高见效快,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养殖鸵鸟的积极性。代养制实行仅仅一年,就发展到几百户。每户的养殖规模也不断的扩大。但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技术跟不上,许多养殖户雏鸟的死亡率都大大上升,养殖风险加大,效益下滑。
陕西农垦集团公司认识到农民不懂养殖技术,那么怎样把农民带起来。最后采取公司加大户,大户带农户的经营模式。
所谓大户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的养殖户。大户与公司签订养殖合同,并建立育雏室、饲养场、饲料加工储存等配套设施。把雏鸟养到1—3各月,再发放到农户中饲养。大户按公司的收购价格回收鸵鸟,公司只为大户提供“五统一”服务,大户再为小户提供服务。扬选民就是一个养殖大户,前几年从事建筑业,在看到养殖鸵鸟高回报率的情况下,于2002年回乡投资20万元建立了鸵鸟养殖场。 杨选民现在养了三百只鸵鸟,已经发展了五个小户,每户平均养二十多只。农户在他这里领小鸟,每只交五十元钱的饲养费和成本费,杨选民平均能赚到二十元钱。
由于实行了“代养”制,并采用了小户带大户的方式,使得陕西鸵鸟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公司负则种源、技术、加工和市场,大户则发挥了资金优势和辐射作用,而千家万户的小户则为这一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这一产业模式使得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更加趋同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该地区的鸵鸟养殖户已发展到了一千多户。
小农户联合创富快
黑龙江庆安县的丰山屯是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村。可就在2004年,上到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下到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愿意到这来看看,吸引他们的是一个叫“树海”的股份合作社联合体。
联合体的领头人——孙树海。他领着另外7户,把各家的承包田集中起来,统一耕种,说是“土地、农机入股,利润按股分红”。当时,村里还有人议论,这不又是大锅饭吗?
孙树海把16个劳力分成三组,老齐头领着不能外出的妇女养牛算1组,孙树海4个人种地算1组,其余的与齐全上外地干活,算1组。
原来他们来了一个合理分工、分组赚钱。过去,8户人家400多亩耕地,16个劳力都扑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吃喝虽不愁了,日子还过得紧巴巴,想出外打工挣点宽裕钱,可一到春耕秋收,就得紧着往回赶,两头都想顾着,结果却是两头都耽误。
联合分组后四个人就把八家400亩地全包了,齐全领着5个壮劳力外出打工。
这就叫“打工种地两全其美”。还有剩余劳动力怎办?也不闲着。联合体还在外县租了370多亩地,种上行情见好的大豆,亩产300斤,年挣4.5万。
联合体还贷款买了80头黄牛,过去生产队的老牛倌齐大爷,现在又大显身手,统一管理放牧,不能外出的妇女帮着添把草、喂口料,以前每家两、三头牛,也得搭个人,8家就要8个人,现在牛成了群,反而2个人就料理的妥妥当当。种地、打工、带养牛这就叫“分工合作”、“多业并举”。
城里人喊着叫着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这个理。在联合体里,“人尽其才”不说,还要“物尽其用”。联合体有一铁牛,春耕秋收要唱主角,夏天还要客串到建筑工地,一天身价就是700多。
孙树海预算拖拉机能收入3万元,养牛能收入6万元,种地能收入30万元,外出打工的能挣3万余元,年总数达到40万元,
有打工、有种地、还有养牛的,到时候收入可怎么分?出外干活一天不管你挣多少,就交15元。
这些交上来的钱计入联合体的总收入。而种地的、养牛的每干一天就记一个工,一个工也是15元,年底时,按个人工时总量发放劳务,这些计入联合体成本。再减去燃油、种子、化肥、贷款等支出约10万元,余下的利润各户按股分红。
到2004年秋,孙树海的联合成员每人能挣上2万余元。
一提起鸵鸟,人们就会想起前几年鸵鸟炒种的事儿来,那时,一只种鸟的价格曾经卖到高达几十万元。但如今,昔日昂贵的鸵鸟已成为陕西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
1998陕西农垦局从非洲引进了120只种鸵鸟,经过几年来的试验和繁育,突破了产蛋、孵化、育雏、防疫和饲料配制五大难关,目前种鸟存栏5000只。但陕西鸵鸟养殖同样面临着商品化生产的诸多难题。
陕西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浩民认识到,如果全部商品鸟要由公司养殖,则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土地,公司则根本干不成。那么公司把优势用在种鸟的养殖、加工屠宰、开发市场。实际上做产业链的两头,然后把商品鸟养殖这一块交给农民,农民利用了三个优势:第一闲置的劳动力,成本很低;第二,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的院子的地很廉价;第三利用了农作物秸秆,饲草资源。
让农户分散饲养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好法办,但鸵鸟养殖与其他常规养殖不一样,一只鸡雏的成本只有几元钱,一头仔猪的成本也就几十元钱,而一只鸵鸟的直接生产成本就高达500元,如果再加上前期的科研、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一只鸵鸟的成本是绝大多数农户所无法承担的。
为了解决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陕西农垦鸵鸟业实行了代养制,所谓“代养”制就是公司与农户签订代养合同,每只一日龄的雏鸟交200元的押金,公司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供给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加工。农户养殖鸵鸟12个月后,体重达到90公斤以上,公司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回收鸵鸟,并退还押金。农户养殖鸵鸟平均每只赚取500元左右。公司通过屠宰加工也可以赚取500元。由于养殖鸵鸟利润高见效快,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养殖鸵鸟的积极性。代养制实行仅仅一年,就发展到几百户。每户的养殖规模也不断的扩大。但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技术跟不上,许多养殖户雏鸟的死亡率都大大上升,养殖风险加大,效益下滑。
陕西农垦集团公司认识到农民不懂养殖技术,那么怎样把农民带起来。最后采取公司加大户,大户带农户的经营模式。
所谓大户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的养殖户。大户与公司签订养殖合同,并建立育雏室、饲养场、饲料加工储存等配套设施。把雏鸟养到1—3各月,再发放到农户中饲养。大户按公司的收购价格回收鸵鸟,公司只为大户提供“五统一”服务,大户再为小户提供服务。扬选民就是一个养殖大户,前几年从事建筑业,在看到养殖鸵鸟高回报率的情况下,于2002年回乡投资20万元建立了鸵鸟养殖场。 杨选民现在养了三百只鸵鸟,已经发展了五个小户,每户平均养二十多只。农户在他这里领小鸟,每只交五十元钱的饲养费和成本费,杨选民平均能赚到二十元钱。
由于实行了“代养”制,并采用了小户带大户的方式,使得陕西鸵鸟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公司负则种源、技术、加工和市场,大户则发挥了资金优势和辐射作用,而千家万户的小户则为这一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这一产业模式使得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更加趋同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该地区的鸵鸟养殖户已发展到了一千多户。
小农户联合创富快
黑龙江庆安县的丰山屯是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村。可就在2004年,上到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下到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愿意到这来看看,吸引他们的是一个叫“树海”的股份合作社联合体。
联合体的领头人——孙树海。他领着另外7户,把各家的承包田集中起来,统一耕种,说是“土地、农机入股,利润按股分红”。当时,村里还有人议论,这不又是大锅饭吗?
孙树海把16个劳力分成三组,老齐头领着不能外出的妇女养牛算1组,孙树海4个人种地算1组,其余的与齐全上外地干活,算1组。
原来他们来了一个合理分工、分组赚钱。过去,8户人家400多亩耕地,16个劳力都扑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吃喝虽不愁了,日子还过得紧巴巴,想出外打工挣点宽裕钱,可一到春耕秋收,就得紧着往回赶,两头都想顾着,结果却是两头都耽误。
联合分组后四个人就把八家400亩地全包了,齐全领着5个壮劳力外出打工。
这就叫“打工种地两全其美”。还有剩余劳动力怎办?也不闲着。联合体还在外县租了370多亩地,种上行情见好的大豆,亩产300斤,年挣4.5万。
联合体还贷款买了80头黄牛,过去生产队的老牛倌齐大爷,现在又大显身手,统一管理放牧,不能外出的妇女帮着添把草、喂口料,以前每家两、三头牛,也得搭个人,8家就要8个人,现在牛成了群,反而2个人就料理的妥妥当当。种地、打工、带养牛这就叫“分工合作”、“多业并举”。
城里人喊着叫着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这个理。在联合体里,“人尽其才”不说,还要“物尽其用”。联合体有一铁牛,春耕秋收要唱主角,夏天还要客串到建筑工地,一天身价就是700多。
孙树海预算拖拉机能收入3万元,养牛能收入6万元,种地能收入30万元,外出打工的能挣3万余元,年总数达到40万元,
有打工、有种地、还有养牛的,到时候收入可怎么分?出外干活一天不管你挣多少,就交15元。
这些交上来的钱计入联合体的总收入。而种地的、养牛的每干一天就记一个工,一个工也是15元,年底时,按个人工时总量发放劳务,这些计入联合体成本。再减去燃油、种子、化肥、贷款等支出约10万元,余下的利润各户按股分红。
到2004年秋,孙树海的联合成员每人能挣上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