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源自交际法,并建立在扎实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研究基础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语学习和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od Ellis与Peter Skehan教授领衔,汇集该领域专业学者的集体智慧,于2020年推出了最新力作《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该书回顾了任务型教学法的背景,归纳其主要理论视角、教学视角和研究现状,回应来自不同学者的批评,并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本书涵盖任务型教学和基于任务的研究两大领域,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紧密相关和互为补充,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源自交际法,并建立在扎实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研究基础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语学习和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od Ellis与Peter Skehan教授领衔,汇集该领域专业学者的集体智慧,于2020年推出了最新力作《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该书回顾了任务型教学法的背景,归纳其主要理论视角、教学视角和研究现状,回应来自不同学者的批评,并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本书涵盖任务型教学和基于任务的研究两大领域,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紧密相关和互为补充,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一位4岁10个月儿童进行持续21个月的个案追踪,收集其自然产出的隐喻,再借助图片描述任务,对120位不同年龄的幼儿园儿童进行诱导隐喻产出实验.综合各年龄段儿童隐喻产出的数量统计分析、语义标注和隐喻程度判定,发现汉语儿童在学前阶段具有跨域映射的隐喻产出能力,该能力发端于4岁初,关键期在5岁中期,并具有从自我关注到具身体验、双域映射、过渡式隐喻以及U型发展等特点.这种跨域映射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认知能力、概念范畴化、相似性识解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折射出隐喻思维在人类早期概念掌握中的重要作
分裂结构可以表达穷尽义,而这种穷尽义的属性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主要观点可以分为语义和语用两大阵营,细化为断言说、预设说和会话隐含说三类分析.本文以汉语分裂式“是”字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语义学的测试方法,对比普通话母语者对分裂式“是”字句和其它几类表达穷尽义的结构的理解,以检验上述三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断言说和会话隐含说,将“是”字句的穷尽义处理为预设更符合母语者语感和语言事实.与Zimmermann et al.(2020)的研究发现相比,汉语分裂式“是”字句的穷尽性与匈牙利语分裂句相似
本文基于具身认知观,使用E-Prime 2.0在线测试、SPSS数据分析及R语言编程软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情感加工中人称视角的启动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验从不同人称视角呈现情感效价事件句,收集受试对情感词的反应时及对判断句的准确率.研究发现:1)不同人称视角对二语情感加工的影响趋异:积极文本中,第二人称视角下对正价词的反应时短于第一、三人称视角;消极文本中,第三人称视角下对负价词的反应时最短,第二人称视角下反应时最长;2)情感效价对准确率无影响,人称视角对准确率有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视角下准确率最高,第二
本研究通过控制前置语料相对难度,发现难度较大的听力材料因其可施加较大认知负荷,而使听者对后续语流产生语速偏快、时长变短的“时间缩水”误判.然而当前置语料难度较小时,由于其带来的认知负荷挑战有限,听者则没有出现这种误判.该结果对我们加深对听力语速的全面理解意义重大,因为先前研究都认为测量语速的主要手段是计算语流单元时间内包含多少单词或音节,但本研究发现听力材料的认知负荷大小也是考察语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分析框架(Douglas et al.1996),探讨阅读题材和认知策略与学科背景偏差的关系.通过一项大学英语校本测试,此项研究收集了某高校2200名文理科大一学生的数据,利用SIBTEST和IRT-LR检测“项目功能差异(DIF)”;结果表明,题材和策略是学科背景DIF的潜在来源:涉及体育类话题、考查浏览具体信息策略的阅读题目有利于文科生,而考查略读要点策略的题目则对理科生有利.该研究进而结合内容代表性和阅读能力构念进行偏差分析,发现在此项大学英语测试中具有学科背景DIF的项目在一定程度
本文梳理并评析了二语隐性知识测量研究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既有研究对二语隐性知识测量效度的研究存在论证不严密的问题,对测量效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偏重对二语语法隐性知识的测量,对二语词汇不同层面隐性知识的研究较少.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可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既有测量方法开展更加缜密的效度研究,同时开发新的测试方法并对其效度进行检验.其次,应深入探讨测试模态、认知加工层次等因素对测量效度的影响,同时考虑二语水平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应更加重视对词汇知识不同层面隐性知识的研究,以不断推进二语隐性知识的深入研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续译”在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中的作用.139名中国英语外语学习者13周的多轮“续译”结果显示:1)学习者英汉互译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均提高显著;2)英译汉中的英语理解及汉译英中的英语运用均提高显著;3)英译汉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达到了对称发展,而汉译英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依然发展不对称.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思维模式的有意识转换是“续译”高效促译、促学的根源;学习者主导性语言作为译出语或译入语影响翻译技巧的理解与运用,但非主导性语言水平的提升可促进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对称发展.
本文回顾了国外语言竞争动因的研究,重点归纳了优选论、功能类型学和竞争模型理论框架下竞争动因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新进展.我们发现语言竞争动因研究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共性和差异.在理论框架层面,共性表现为优选论、功能类型学和竞争模型都认可竞争动因对语言形式的影响,差异体现在竞争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以及竞争解决方案的类型上.在方法论层面,竞争动因的研究对象几乎涵盖了语言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并且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研究方法.最后,本文阐述了竞争动因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目的/意义]探究中国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论文(简称“高水平期刊论文”)的合作特征与影响力,有助于明确适合我国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合作模式,推进高水平研究的发展.[方法/过程]借助比较分析和回归分析,在划分不同合著规模的基础上,探究中美Nature、Science论文的合作与影响力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中国大规模合著明显,较依赖国际合作且参与率、主导率均较低,而美国较多以小规模合著和非国际合作的方式发表论文,参与率和主导率较高;中国高学术/网络社会影响力论文占比均较高,但这些论文多以大规模
英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研究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评价的有效性尚待验证.文章通过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模式对英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进行效度验证.913名学生参加了测试,两组评分员参与了评分.再以写作能力及思辨能力测试结果为校标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并通过评分员访谈、评分员有声思维、受试答题过程分析等方法收集效度数据.质性和量化数据分析结果为英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提供了评分推论和外推推论环节的效度证据,这对英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和评价研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