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各类资料给教师的教学预设注入了源头活水。教师需要准确定位备课资料的价值,使之在教学实践中最优化。去末归本、深入浅出、删繁就简、扬长避短,能让备课资料在教师的精选妙用中走向重生。
关键词:备课资料;精选妙用;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72-03
当下社会,信息渠道四通八达。教师的备课资料随之丰富,密布的网络更是有力助推了资源的共享,给备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当然,备课资料的面广量大、纷繁复杂,也给教师对其的选择带来挑战,选得准、裁得巧、用得妙,便是锦上添花;反之,则是画蛇添足。因此,教师准确定位备课资料的价值并且巧妙选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去末归本
“去末归本”一词,原指“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行业有根本,语文教学也应如此,语文姓“语”,教学中所使用的备课资料应该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1.咬定“教材”不放松
事实上,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因为所收集资料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画面精美、动感十足等诸多优点而不想删、不忍删,以至课堂中出现资料“花团锦簇”的现象,结果却冷落、抛弃了教材,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比如,执教《莫高窟》、《黄山奇松》等写景类课文,部分教师动辄就是利用视频欣赏风光,甚至以图代文,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再如,执教《钱学森》、《郑成功》等写人类课文,部分教师大量补充人物生平、事迹介绍,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这些,都与作者的意图、编者的初衷相悖。笔者以为,选择备课资料,应从教材出发,使之成为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作者的“扶手”,而非“鸡肋”、“蛇足”。
2.立根原在“标准”中
语文课上,资料的运用不能冲淡了“语文味”,应该扎根于语文教学的“本”,将之用在合适的教学时段、合适的教学环节,最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三位青年教师同课异构《“生命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同时选用了学校一位教师制作的“老羚羊凌空腾起架起生命桥”的动画视频,但教学目的、处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迥异。教者一将其用在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段前欣赏,资料成为教学中无关紧要的“引子”;教者二将其放在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词句与感情朗读之间,资料成为教学中蜻蜓点水式的“垫子”。而教者三将动画分解为“一对羚羊试跳”与“一对对羚羊划出弧线”两个部分,分层运用。层次一:在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出示了“一对羚羊试跳”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介绍的“试跳”经过,并设置情境与学生对话:“同学们,难道老羚羊就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你就是那只老羚羊,老师想问问你:在飞跃出去的时候,难道你就没有想过这下面是万丈深渊吗?”“老羚羊啊,你也可以蹬着别人的身体,跃上对岸而获得新生,为什么选择死亡呢?难道不后悔吗?”层次二: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词句并初步朗读后,出示“一对对羚羊划出弧线”的动画,把情感朗读推向高潮。进而又设置一处情境对话:“获得新生的年轻羚羊对着空旷的山谷一遍又一遍绝望地呼喊:‘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儿呀?’可是老羚羊却没有来得及说,你知道它们想说些什么吗?”这一备课资料的运用,紧扣教材,不仅指向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落实了两处语言训练,助推了学生的感情朗读,成为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点睛之笔”。去末归本,这应该成为教师运用备课资料的首要原则。
二、深入浅出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研究、处理备课资料同样如此,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要入得深出得浅。深入浅出,这应当成为教师运用备课资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1.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在欣赏名师大家的教学时,往往会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他们在运用某些备课资料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这看似简单的背后,却源自深厚的底蕴,常年的积淀让他们练就慧眼,能够占据制高点,甄别、筛选出离教材最近、离学生最近的内容。以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为例,他在执教《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引入汉乐府《相逢行》,就词中学生尚未理解的“无赖”作了透彻指导,深入到字词深处,触摸到作者内心;引入杜甫《漫兴》、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相关诗句,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作了精准考证,与课文浑然一体。再如,他在执教《卧薪尝胆》一课时,先由板画“王”字的象形图案引入新课,点出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再边画边讲“一奴一仆”的古汉字,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奴仆”这两个字的演化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厚积方能薄发,只有大量阅读、长期积淀,才能在备课时游刃有余。
2.心有灵犀一点通
占有大量的备课资料,是备好课的前提。将资料消化后再以智慧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是备好课的艺术。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对教材、资料的理解,通过更适合儿童需要的方式输出,让师生之间心有灵犀。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选我》一课时,其“无意”出错的范读堪称典范。他无意中读错音,而这个读错的“转”字恰恰是个多音字,这一错让学生牢牢记住“转”字的两个读音及不同用法;他无意中漏读字,而这个漏读的“补”字恰恰是个难懂的字,这一错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补”字的写法及文中意思;他无意中表错情,而这个表错的“亲切”恰恰是个提示语,这一错让学生明白读好书要注意提示语的作用。教学多音字“转”、理解词语“补选”、读好提示语“亲切”,这样的教学环节是大多教师在备课时都能关注到的,而以这种“无意”出错的轻松方式实施,却是匠心独运,令人叫绝。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需要从众多的资料中寻找出让学生感应灵敏的“灵犀”,让师生间对话自然、交流顺畅。
三、删繁就简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要简单实用。”删繁就简,也应当体现在备课资料的运用上。 1.洗尽铅华不著妆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包装也悄然兴起于课堂。众多的观摩课、示范课,往往凝聚着团队的力量,课堂中运用的备课资料令人眼花缭乱,呈现的形式也五花八门,尤其以包装精致的课件吸引着人们眼球。事实上,我们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家常课,备课资料的选择应立足常态,呈现的形式也应力求简朴。于永正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薛法根老师“一本教材几张纸”(供实物投影用)的课堂,简约中凝聚着智慧,简朴中释放着精彩。一段介绍、一个故事、不经意间的一幅板画,等等,形式虽简单,却是对备课资料的精裁妙剪。
2.一般真色自生香
我们反对过分雕琢备课资料,但并不排斥对其呈现形式的选择。如何选择?抓住最本质的内容、采用最低碳的方式,便是原则。《广玉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自然段中有“质感”一词,这是感悟广玉兰花形美的关键词之一,但它显得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有难度。为此,笔者在备课时先后设计了查词典、采摘广玉兰树叶观察、让学生带实物比较等几种方式准备帮助学生理解“质感”,但随之又一一否定。因为查字典方式虽简单,但学生对于词典中的注解“人对某种物质的真实的感受”似懂非懂;采摘树叶体验虽然真实,但动静太大且违背了“生态校园”理念;让学生准备棉花、铁等实物也费时费力。最终笔者决定因地制宜,让学生在课堂上触摸自己的桌面、衣服、脸等这些触手可及的物体,从而感知“质感”。这样的过程,没有繁琐的准备、空洞的传授,学生在简便的体验中具体认识到粗糙、光滑、柔软、有弹性等就是物体的质感,印象深刻、理解到位。
四、扬长避短
教师在选用备课资料时,要紧扣教材,仔细揣摩课文的文体特点、入选价值与教学目标等因素;要立足班情,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学力等情况;要顺应师情,充分考虑教师自身个性、爱好等特点。扬长避短,应成为教师考虑选用备课资料的重要因素。
1.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选用备课资料时要多准备几种预案,以便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能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想学生所需,扬学生所长。如在执教《云雀的心愿》(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苔藓”一词,笔者针对城市学生特点搜集了相关图片,并进行了现场解说。后来,笔者赴乡镇小学送教,学生因对“苔藓”司空见惯,理解也就不存在障碍,这一教学环节也随之取消。
2.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选用备课资料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避开不足。在教学目标同样达成的前提下,适合的便是最好的。语感较强的教师,可以多讲故事、多诵名句;文笔不错的教师,可以整合课文资源编写小诗;精于绘画的教师,可以借助板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擅长歌唱的教师,可以高歌一曲调动学生兴趣。比如,于永正老师将自己的爱好京剧与绘画,炉火纯青地运用于教学中,使课堂焕发着勃勃生机。在教学《狐假虎威》、《小稻秧脱险记》、《草》等课文时,他以小稻秧、奶奶等不同的身份走进课堂,演得逼真传神,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教学《翠鸟》、《四毛的故事》等课文时,他边画边讲,课文中动物、人物的形象跃然黑板之上,留驻学生心底。因此,教师要着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朝着“多面手”的方向努力。
责任编辑:石萍
关键词:备课资料;精选妙用;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72-03
当下社会,信息渠道四通八达。教师的备课资料随之丰富,密布的网络更是有力助推了资源的共享,给备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当然,备课资料的面广量大、纷繁复杂,也给教师对其的选择带来挑战,选得准、裁得巧、用得妙,便是锦上添花;反之,则是画蛇添足。因此,教师准确定位备课资料的价值并且巧妙选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去末归本
“去末归本”一词,原指“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行业有根本,语文教学也应如此,语文姓“语”,教学中所使用的备课资料应该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1.咬定“教材”不放松
事实上,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因为所收集资料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画面精美、动感十足等诸多优点而不想删、不忍删,以至课堂中出现资料“花团锦簇”的现象,结果却冷落、抛弃了教材,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比如,执教《莫高窟》、《黄山奇松》等写景类课文,部分教师动辄就是利用视频欣赏风光,甚至以图代文,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再如,执教《钱学森》、《郑成功》等写人类课文,部分教师大量补充人物生平、事迹介绍,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这些,都与作者的意图、编者的初衷相悖。笔者以为,选择备课资料,应从教材出发,使之成为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作者的“扶手”,而非“鸡肋”、“蛇足”。
2.立根原在“标准”中
语文课上,资料的运用不能冲淡了“语文味”,应该扎根于语文教学的“本”,将之用在合适的教学时段、合适的教学环节,最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三位青年教师同课异构《“生命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同时选用了学校一位教师制作的“老羚羊凌空腾起架起生命桥”的动画视频,但教学目的、处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迥异。教者一将其用在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段前欣赏,资料成为教学中无关紧要的“引子”;教者二将其放在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词句与感情朗读之间,资料成为教学中蜻蜓点水式的“垫子”。而教者三将动画分解为“一对羚羊试跳”与“一对对羚羊划出弧线”两个部分,分层运用。层次一:在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出示了“一对羚羊试跳”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介绍的“试跳”经过,并设置情境与学生对话:“同学们,难道老羚羊就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你就是那只老羚羊,老师想问问你:在飞跃出去的时候,难道你就没有想过这下面是万丈深渊吗?”“老羚羊啊,你也可以蹬着别人的身体,跃上对岸而获得新生,为什么选择死亡呢?难道不后悔吗?”层次二: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词句并初步朗读后,出示“一对对羚羊划出弧线”的动画,把情感朗读推向高潮。进而又设置一处情境对话:“获得新生的年轻羚羊对着空旷的山谷一遍又一遍绝望地呼喊:‘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儿呀?’可是老羚羊却没有来得及说,你知道它们想说些什么吗?”这一备课资料的运用,紧扣教材,不仅指向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落实了两处语言训练,助推了学生的感情朗读,成为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点睛之笔”。去末归本,这应该成为教师运用备课资料的首要原则。
二、深入浅出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研究、处理备课资料同样如此,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要入得深出得浅。深入浅出,这应当成为教师运用备课资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1.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在欣赏名师大家的教学时,往往会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他们在运用某些备课资料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这看似简单的背后,却源自深厚的底蕴,常年的积淀让他们练就慧眼,能够占据制高点,甄别、筛选出离教材最近、离学生最近的内容。以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为例,他在执教《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引入汉乐府《相逢行》,就词中学生尚未理解的“无赖”作了透彻指导,深入到字词深处,触摸到作者内心;引入杜甫《漫兴》、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相关诗句,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作了精准考证,与课文浑然一体。再如,他在执教《卧薪尝胆》一课时,先由板画“王”字的象形图案引入新课,点出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再边画边讲“一奴一仆”的古汉字,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奴仆”这两个字的演化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厚积方能薄发,只有大量阅读、长期积淀,才能在备课时游刃有余。
2.心有灵犀一点通
占有大量的备课资料,是备好课的前提。将资料消化后再以智慧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是备好课的艺术。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对教材、资料的理解,通过更适合儿童需要的方式输出,让师生之间心有灵犀。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选我》一课时,其“无意”出错的范读堪称典范。他无意中读错音,而这个读错的“转”字恰恰是个多音字,这一错让学生牢牢记住“转”字的两个读音及不同用法;他无意中漏读字,而这个漏读的“补”字恰恰是个难懂的字,这一错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补”字的写法及文中意思;他无意中表错情,而这个表错的“亲切”恰恰是个提示语,这一错让学生明白读好书要注意提示语的作用。教学多音字“转”、理解词语“补选”、读好提示语“亲切”,这样的教学环节是大多教师在备课时都能关注到的,而以这种“无意”出错的轻松方式实施,却是匠心独运,令人叫绝。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需要从众多的资料中寻找出让学生感应灵敏的“灵犀”,让师生间对话自然、交流顺畅。
三、删繁就简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要简单实用。”删繁就简,也应当体现在备课资料的运用上。 1.洗尽铅华不著妆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包装也悄然兴起于课堂。众多的观摩课、示范课,往往凝聚着团队的力量,课堂中运用的备课资料令人眼花缭乱,呈现的形式也五花八门,尤其以包装精致的课件吸引着人们眼球。事实上,我们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家常课,备课资料的选择应立足常态,呈现的形式也应力求简朴。于永正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薛法根老师“一本教材几张纸”(供实物投影用)的课堂,简约中凝聚着智慧,简朴中释放着精彩。一段介绍、一个故事、不经意间的一幅板画,等等,形式虽简单,却是对备课资料的精裁妙剪。
2.一般真色自生香
我们反对过分雕琢备课资料,但并不排斥对其呈现形式的选择。如何选择?抓住最本质的内容、采用最低碳的方式,便是原则。《广玉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自然段中有“质感”一词,这是感悟广玉兰花形美的关键词之一,但它显得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有难度。为此,笔者在备课时先后设计了查词典、采摘广玉兰树叶观察、让学生带实物比较等几种方式准备帮助学生理解“质感”,但随之又一一否定。因为查字典方式虽简单,但学生对于词典中的注解“人对某种物质的真实的感受”似懂非懂;采摘树叶体验虽然真实,但动静太大且违背了“生态校园”理念;让学生准备棉花、铁等实物也费时费力。最终笔者决定因地制宜,让学生在课堂上触摸自己的桌面、衣服、脸等这些触手可及的物体,从而感知“质感”。这样的过程,没有繁琐的准备、空洞的传授,学生在简便的体验中具体认识到粗糙、光滑、柔软、有弹性等就是物体的质感,印象深刻、理解到位。
四、扬长避短
教师在选用备课资料时,要紧扣教材,仔细揣摩课文的文体特点、入选价值与教学目标等因素;要立足班情,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学力等情况;要顺应师情,充分考虑教师自身个性、爱好等特点。扬长避短,应成为教师考虑选用备课资料的重要因素。
1.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选用备课资料时要多准备几种预案,以便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能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想学生所需,扬学生所长。如在执教《云雀的心愿》(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苔藓”一词,笔者针对城市学生特点搜集了相关图片,并进行了现场解说。后来,笔者赴乡镇小学送教,学生因对“苔藓”司空见惯,理解也就不存在障碍,这一教学环节也随之取消。
2.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选用备课资料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避开不足。在教学目标同样达成的前提下,适合的便是最好的。语感较强的教师,可以多讲故事、多诵名句;文笔不错的教师,可以整合课文资源编写小诗;精于绘画的教师,可以借助板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擅长歌唱的教师,可以高歌一曲调动学生兴趣。比如,于永正老师将自己的爱好京剧与绘画,炉火纯青地运用于教学中,使课堂焕发着勃勃生机。在教学《狐假虎威》、《小稻秧脱险记》、《草》等课文时,他以小稻秧、奶奶等不同的身份走进课堂,演得逼真传神,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教学《翠鸟》、《四毛的故事》等课文时,他边画边讲,课文中动物、人物的形象跃然黑板之上,留驻学生心底。因此,教师要着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朝着“多面手”的方向努力。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