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几年前,电视上频频出现明星代言的减肥药广告,让不少爱美人士跃跃欲试。说起来,女明星们没有最瘦只有更瘦的身材,真的是广告代言中XX减肥药的功劳?吃吃减肥药,真的就能轻易瘦下来?当然不行,不然谁还稀罕了解游泳健身去!反观减肥药物发展史你就知道,吃药减肥可没那么简单。
想减肥?兴奋起来! 在现代医学中,第一类真正有着明显疗效的减肥药物,便是食欲抑制剂。食欲抑制剂大多属于拟交感胺,它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降低人的食欲,从而间接控制能量摄入。
食欲抑制剂的发明,其实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密切联系。在“二战”时期,因为士兵们需要承担长时间的作战任务,于是各国军队的科研机构开始研发可以减轻困倦感的方法,兴奋中枢神经的苯丙胺类药物应运而生。
“二战”结束后,苯丙胺类药物失去了在战时的特殊价值,销量一落千丈。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科学家发现苯丙胺快速且显著的减肥效果(一般认为减肥效果来源于苯丙胺的神经兴奋作用),并将其以减肥药物的身份上市,一时间整个北美掀起了一股“减肥狂潮”。
狂潮之下,美国的一家小药企推出了苯丙胺制剂Obetrol,号称可以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减下45磅(约20.4千克)的体重,这款药物让这家企业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拟交感胺(Sympathomimetic amine)
一类可以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化合物,可以产生包括循环系统加快运作,小血管收缩,中枢神经兴奋和唾液腺、汗腺分泌增加等一系列效应。
20世纪60年代,关于苯丙胺滥用以及服用苯丙胺减肥导致猝死的严重病例出现后,美国人开始认识到,使用苯丙胺减肥恐怕真不是一个好主意。绝大多数用于减肥的苯丙胺类制剂在美国被要求更改配方、增加用药限制甚至退出市场,Obetrol也因此在1973年被停止销售。
1996年,在Obetrol的配方基础上调整(去除了甲基苯丙胺,即冰毒)后的药物Adderall得以上市,但它已经成为治疗多动症的药物,苯丙胺的减肥用途在如今几乎已经仅存理论意义。
“国民减肥药”的余波
在苯丙胺被“封杀”之后,科学家们很快找到了几种替代物——芬氟拉明、苯丁胺和马吲哚,它们无一例外均和苯丙胺类药物有着相关性,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来抑制食欲,但滥用潜力已经通过结构改造而大大减少。
1959年,苯丁胺被批准治疗肥胖,但由于其减肥效果远不如苯丙胺类药物,一开始并不受市场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另一种替代苯丙胺的减肥药芬氟拉明出现,苯丁胺才得以“起死回生”,这完全是因为苯丁胺可以和芬氟拉明组成复方制剂,不仅减肥效果上佳,同时毒性又很低。
然而,芬氟拉明的安全其实只是一种“假象”——在曾经服用芬氟拉明的患者中,心脏瓣膜疾病的终身发病率上升了7倍之多,且很多患者在服药时就会显现出心脏瓣膜受损的迹象。于是从1997年开始的十年间,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上市了芬氟拉明的国家,纷纷将芬氟拉明撤出市场。
在芬氟拉明的安全性事件震惊全世界以后,食欲抑制剂的研发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十几年间仅有西布曲明于1997年批准上市。不幸的是,西布曲明因为在一项大型的安全性研究中被证实具有增加患者心血管病的风险,于2010年10月份被生产商撤出美国市场。
自此之后,世界各国对于食欲抑制剂类的减肥药物的审批,已经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2009年,食欲抑制剂氯卡色林(Lorcaserin)在向美国监管部门递交审批之后,经过了两次审批和一次补充审批,才得以在2012年6月上市,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患者,此后再无新的食欲抑制剂得到监管部门认可。
心脏瓣膜疾病
指心脏瓣膜因为增生或狭窄,从而无法控制血液循環过程的进行方向的—类疾病。
减肥药新时代——要疗效,还是要安全?
虽然命运坎坷,但依然拦不住医学家研发全新机制的减肥药物,尤其是在关于肥胖和减肥的全新理论——Yo-yo效应提出以后,数种新药因为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均具有明显优势,而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批准。然而,它们的减重效果普遍不如食欲抑制剂,更不能使体重快速下降,这使得食欲抑制剂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小部分市场需求。
Yo-yo效应
溜溜球效应,又称体重循环,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而在短时间内减轻部分体重后,体重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弹的现象。通过阻断Yo-yo效应的发挥,可以大大减少减肥反弹的概率。
在近20余年批准的减肥药物中,奥利司他(1999年上市)无疑是安全减肥药的代表,它通过抑制胃肠道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减少人体在进餐时的能量摄入而发挥减重效果。2007年,奥利司他被美国监管部门批准成为非处方药,很快在欧洲和中国以OTC身份上市。奥利司他安全性数据一直极佳,但却拥有减重效果出现晚、反弹率稍高、副作用恼人的特点。
与奥利司他不同,2012年7月批准的减肥药Osymia和2014年9月批准的Contrave,则是Yo-yo效应相关研究的产物。它们避免了减重反弹的缺点,但效果却并不十分显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
P.S.:虽然药品监管的严格化,使得今天能够在市场上推出的减肥药均有着很高的安全性,但减肥药并不是适合大多数人的药物。根据相关指南的推荐,减肥药物的应用需要配合体质指数(BMI):
BMI<24,正常体重,不应采用减肥药物;
24 27 BMI>30,肥胖,考虑就医,谨慎使用减肥药等方法。
想减肥?兴奋起来! 在现代医学中,第一类真正有着明显疗效的减肥药物,便是食欲抑制剂。食欲抑制剂大多属于拟交感胺,它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降低人的食欲,从而间接控制能量摄入。
食欲抑制剂的发明,其实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密切联系。在“二战”时期,因为士兵们需要承担长时间的作战任务,于是各国军队的科研机构开始研发可以减轻困倦感的方法,兴奋中枢神经的苯丙胺类药物应运而生。
“二战”结束后,苯丙胺类药物失去了在战时的特殊价值,销量一落千丈。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科学家发现苯丙胺快速且显著的减肥效果(一般认为减肥效果来源于苯丙胺的神经兴奋作用),并将其以减肥药物的身份上市,一时间整个北美掀起了一股“减肥狂潮”。
狂潮之下,美国的一家小药企推出了苯丙胺制剂Obetrol,号称可以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减下45磅(约20.4千克)的体重,这款药物让这家企业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拟交感胺(Sympathomimetic amine)
一类可以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化合物,可以产生包括循环系统加快运作,小血管收缩,中枢神经兴奋和唾液腺、汗腺分泌增加等一系列效应。
20世纪60年代,关于苯丙胺滥用以及服用苯丙胺减肥导致猝死的严重病例出现后,美国人开始认识到,使用苯丙胺减肥恐怕真不是一个好主意。绝大多数用于减肥的苯丙胺类制剂在美国被要求更改配方、增加用药限制甚至退出市场,Obetrol也因此在1973年被停止销售。
1996年,在Obetrol的配方基础上调整(去除了甲基苯丙胺,即冰毒)后的药物Adderall得以上市,但它已经成为治疗多动症的药物,苯丙胺的减肥用途在如今几乎已经仅存理论意义。
“国民减肥药”的余波
在苯丙胺被“封杀”之后,科学家们很快找到了几种替代物——芬氟拉明、苯丁胺和马吲哚,它们无一例外均和苯丙胺类药物有着相关性,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来抑制食欲,但滥用潜力已经通过结构改造而大大减少。
1959年,苯丁胺被批准治疗肥胖,但由于其减肥效果远不如苯丙胺类药物,一开始并不受市场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另一种替代苯丙胺的减肥药芬氟拉明出现,苯丁胺才得以“起死回生”,这完全是因为苯丁胺可以和芬氟拉明组成复方制剂,不仅减肥效果上佳,同时毒性又很低。
然而,芬氟拉明的安全其实只是一种“假象”——在曾经服用芬氟拉明的患者中,心脏瓣膜疾病的终身发病率上升了7倍之多,且很多患者在服药时就会显现出心脏瓣膜受损的迹象。于是从1997年开始的十年间,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上市了芬氟拉明的国家,纷纷将芬氟拉明撤出市场。
在芬氟拉明的安全性事件震惊全世界以后,食欲抑制剂的研发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十几年间仅有西布曲明于1997年批准上市。不幸的是,西布曲明因为在一项大型的安全性研究中被证实具有增加患者心血管病的风险,于2010年10月份被生产商撤出美国市场。
自此之后,世界各国对于食欲抑制剂类的减肥药物的审批,已经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2009年,食欲抑制剂氯卡色林(Lorcaserin)在向美国监管部门递交审批之后,经过了两次审批和一次补充审批,才得以在2012年6月上市,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患者,此后再无新的食欲抑制剂得到监管部门认可。
心脏瓣膜疾病
指心脏瓣膜因为增生或狭窄,从而无法控制血液循環过程的进行方向的—类疾病。
减肥药新时代——要疗效,还是要安全?
虽然命运坎坷,但依然拦不住医学家研发全新机制的减肥药物,尤其是在关于肥胖和减肥的全新理论——Yo-yo效应提出以后,数种新药因为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均具有明显优势,而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批准。然而,它们的减重效果普遍不如食欲抑制剂,更不能使体重快速下降,这使得食欲抑制剂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小部分市场需求。
Yo-yo效应
溜溜球效应,又称体重循环,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而在短时间内减轻部分体重后,体重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弹的现象。通过阻断Yo-yo效应的发挥,可以大大减少减肥反弹的概率。
在近20余年批准的减肥药物中,奥利司他(1999年上市)无疑是安全减肥药的代表,它通过抑制胃肠道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减少人体在进餐时的能量摄入而发挥减重效果。2007年,奥利司他被美国监管部门批准成为非处方药,很快在欧洲和中国以OTC身份上市。奥利司他安全性数据一直极佳,但却拥有减重效果出现晚、反弹率稍高、副作用恼人的特点。
与奥利司他不同,2012年7月批准的减肥药Osymia和2014年9月批准的Contrave,则是Yo-yo效应相关研究的产物。它们避免了减重反弹的缺点,但效果却并不十分显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
P.S.:虽然药品监管的严格化,使得今天能够在市场上推出的减肥药均有着很高的安全性,但减肥药并不是适合大多数人的药物。根据相关指南的推荐,减肥药物的应用需要配合体质指数(BMI):
BMI<24,正常体重,不应采用减肥药物;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