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班主任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认真教书,提高中学生的文化、技能素质,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真心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心理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其形成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素质,引导中学生全面发展。
一、注重教师行为的影响,率先垂范
校园无中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中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职业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不是靠“说教”,而是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共守。中学生从家庭步入学校,他们的情感正处于发展期,因此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不可缺少。陶行知先生讲过:“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并且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广,教师的思想、行为、品德、举止越来越多地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其影响不只局限学生在校期间,而能影响其终生,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应该把真知、真学问传给学生,反对讲授“假知识”、“假学问”;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真人,要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教师教育要求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尤为重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神圣的,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一个教师无意中说了一句不文明的话让学生听见了,他们可能会认为有时候不讲文明也可以。再如,某个学生是领导的孩子,雖表现一般,教师却让他当了三好学生,这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健康的阴影,从而导致其道德信念的动摇和倾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师德修养,鼓励每个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样,在正确的集体舆论力量影响下,学生会互相学习,互相竞争,集体中每个成员的道德行为获得积极评价而巩固发扬,良好的班风因而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实效
教材在德育中要体现尊重学生,首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让他们针对教师或课本中提出的德育问题去思考,寻求最佳答案,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他们需要关爱”这课时,指导学生观察周围常见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从中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例如,在帮助别人与接受别人帮助的问题上,可以用具体事例激发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即我需要帮助,别人也需要帮助,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教师上来就讲一大堆助人为乐的道理,学生恐怕也只是在云雾之中,收获甚少。
另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时时刻刻意识到你所面对的是有自尊、有人格的人,他们需要你的维护、关心、珍惜,尤其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老师更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处理问题,千万不要一见学生出了差错就夸大其词,痛斥一番,使学生如坠深渊,不得抬头。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应该提出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并启发引导说出准确答案,这样学生就自然感到了自己的热情被老师接受,被老师承认,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课回答问题。
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实效,教师就应结合身边的社会实践,以自身的爱憎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使教学过程情理交融,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权利,只有立足于教育主体的德育才能收到实效。
总之,德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爱心的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责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注重教师行为的影响,率先垂范
校园无中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中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职业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不是靠“说教”,而是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共守。中学生从家庭步入学校,他们的情感正处于发展期,因此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不可缺少。陶行知先生讲过:“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并且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广,教师的思想、行为、品德、举止越来越多地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其影响不只局限学生在校期间,而能影响其终生,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应该把真知、真学问传给学生,反对讲授“假知识”、“假学问”;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真人,要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教师教育要求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尤为重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神圣的,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一个教师无意中说了一句不文明的话让学生听见了,他们可能会认为有时候不讲文明也可以。再如,某个学生是领导的孩子,雖表现一般,教师却让他当了三好学生,这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健康的阴影,从而导致其道德信念的动摇和倾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师德修养,鼓励每个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样,在正确的集体舆论力量影响下,学生会互相学习,互相竞争,集体中每个成员的道德行为获得积极评价而巩固发扬,良好的班风因而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实效
教材在德育中要体现尊重学生,首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让他们针对教师或课本中提出的德育问题去思考,寻求最佳答案,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他们需要关爱”这课时,指导学生观察周围常见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从中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例如,在帮助别人与接受别人帮助的问题上,可以用具体事例激发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即我需要帮助,别人也需要帮助,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教师上来就讲一大堆助人为乐的道理,学生恐怕也只是在云雾之中,收获甚少。
另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时时刻刻意识到你所面对的是有自尊、有人格的人,他们需要你的维护、关心、珍惜,尤其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老师更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处理问题,千万不要一见学生出了差错就夸大其词,痛斥一番,使学生如坠深渊,不得抬头。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应该提出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并启发引导说出准确答案,这样学生就自然感到了自己的热情被老师接受,被老师承认,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课回答问题。
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实效,教师就应结合身边的社会实践,以自身的爱憎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使教学过程情理交融,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权利,只有立足于教育主体的德育才能收到实效。
总之,德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爱心的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责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