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地赴港求学的女研究生陈静,因为行贿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索取期末考试试题而被判6个月监禁,这则消息最近在香港和内地都引起巨大轰动。在香港引起轰动的原因很简单:多年来香港学术界鲜有此类事件发生,此种公然挑衅学术道德的事件着实令人惊诧。而在内地引发轰动,则是因为事情的发展结果似乎偏离了我们的“惯性思维”,让人惊诧:区区一万元,教授不收也就罢了,竟然如此“兴师动众”地为难自己的弟子、真是不够“厚道”;再者,香港廉署竟然反应如此之快,迅速查办了结了此案。
两种惊诧,两种思维,迥然不同。
我们不必过分指责一些人的惊诧和他们的思维习惯,他们只是在以自己的“经验”来思考问题。毕竟,这事如果搁在内地,一种情况:教授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地笑纳,然后奉上考题,严格遵守“约定”;另一种情况:即便遇到不“识趣”的教授,大不了也就落个批评教育,给个处分之类大事化小罢了,这一万块钱不至于捅出什么大娄子。哪料得这次没买得考题竞买来刑期,“赔了夫人又折兵”。没错,这种思维定势是我们不少人所熟悉的,说到底是一种“潜规则”作用下的思维习惯。这种规则和我们的法律规则、道德规则完全不同,甚至根本背离,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有人不明事理,无视它的存在,不按“规则”办事,其结果可能是事与愿违,处处碰壁,而谙熟它的人却常常路路畅通,顺水顺风。
按照这种潜规则的思维逻辑,不过一万元的金钱交易而已,不必太过“计较”。君不闻几个月前同样是发生在大学校园,同样是为了索取考题的事件:2006年6月《新京报》报道,一名考研女生与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发生性关系,并因此获得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及答案。此后,各大媒体纷纷介入,但大多是纠缠于主动献身还是试题诱奸的细节,而涉案的教授时至今日仍未被绳之以法。又有女演员张珏与多个名导演的性爱录像带丑闻,虽然早已以视频方式公布于网上,但到现在也没见得哪个导演被动过一根毫毛,到只听得“破坏规则”的女演员的声声悲切。是啊,与此等性交易、性贿赂相比,女研究生的区区一万元的金钱贿赂似乎真的不在话下。
然而,女研究生陈静的“不幸”在于,她把香港当成了内地,不是“入乡随俗”,而是一厢情愿地仍然沿用内地高校通行的“规则”。“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内地潜规则在香港遭遇到严重的“水土不服”。她忘记了香港有赫赫有名的廉政公署(ICAC),更没有料到香港的反腐“零度容忍”政策。
香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曾经历过一个贪污腐败蛊行的时期,但自廉署成立以来,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反腐风暴之后,香港已经跻身于世界上最廉洁的地区之一。如今的香港,在反腐模式上奉行“零度容忍”。所谓“零度容忍”,2000年11月廉暑前副廉政专员兼执行处处长郭文玮,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术沙龙上有很好的解释:“零度容忍,就是贪一块钱也不行。”与内地反腐常给人以“抓大放小”之感不同,香港廉署对大贪小贪都不放过,一概予以打击。这种反腐的气度和决心,树立起了廉署的公正形象,也提升了港府的威信和公信力。而令在香港,小孩子在幼儿园都要观看反腐败题材的录像,真正是反腐从娃娃抓起,“零容忍”也已经由司法理念成为深入人心的反腐规则。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起学生行贿、老师举报的普通贿赂案,但其背后折射的却是运行“潜规则”还是奉行“零容忍”的理念碰撞:为何内地女研究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行贿,而香港教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报案?当“潜规则”遭遇“零容忍”,我们应该庆幸倒下的是“潜规则”,它挽救了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挽救了民众对正义的最后期许。但愿我们因此受到警示并能引以为戒。
编辑:韩铁马
两种惊诧,两种思维,迥然不同。
我们不必过分指责一些人的惊诧和他们的思维习惯,他们只是在以自己的“经验”来思考问题。毕竟,这事如果搁在内地,一种情况:教授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地笑纳,然后奉上考题,严格遵守“约定”;另一种情况:即便遇到不“识趣”的教授,大不了也就落个批评教育,给个处分之类大事化小罢了,这一万块钱不至于捅出什么大娄子。哪料得这次没买得考题竞买来刑期,“赔了夫人又折兵”。没错,这种思维定势是我们不少人所熟悉的,说到底是一种“潜规则”作用下的思维习惯。这种规则和我们的法律规则、道德规则完全不同,甚至根本背离,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有人不明事理,无视它的存在,不按“规则”办事,其结果可能是事与愿违,处处碰壁,而谙熟它的人却常常路路畅通,顺水顺风。
按照这种潜规则的思维逻辑,不过一万元的金钱交易而已,不必太过“计较”。君不闻几个月前同样是发生在大学校园,同样是为了索取考题的事件:2006年6月《新京报》报道,一名考研女生与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发生性关系,并因此获得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及答案。此后,各大媒体纷纷介入,但大多是纠缠于主动献身还是试题诱奸的细节,而涉案的教授时至今日仍未被绳之以法。又有女演员张珏与多个名导演的性爱录像带丑闻,虽然早已以视频方式公布于网上,但到现在也没见得哪个导演被动过一根毫毛,到只听得“破坏规则”的女演员的声声悲切。是啊,与此等性交易、性贿赂相比,女研究生的区区一万元的金钱贿赂似乎真的不在话下。

然而,女研究生陈静的“不幸”在于,她把香港当成了内地,不是“入乡随俗”,而是一厢情愿地仍然沿用内地高校通行的“规则”。“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内地潜规则在香港遭遇到严重的“水土不服”。她忘记了香港有赫赫有名的廉政公署(ICAC),更没有料到香港的反腐“零度容忍”政策。
香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曾经历过一个贪污腐败蛊行的时期,但自廉署成立以来,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反腐风暴之后,香港已经跻身于世界上最廉洁的地区之一。如今的香港,在反腐模式上奉行“零度容忍”。所谓“零度容忍”,2000年11月廉暑前副廉政专员兼执行处处长郭文玮,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术沙龙上有很好的解释:“零度容忍,就是贪一块钱也不行。”与内地反腐常给人以“抓大放小”之感不同,香港廉署对大贪小贪都不放过,一概予以打击。这种反腐的气度和决心,树立起了廉署的公正形象,也提升了港府的威信和公信力。而令在香港,小孩子在幼儿园都要观看反腐败题材的录像,真正是反腐从娃娃抓起,“零容忍”也已经由司法理念成为深入人心的反腐规则。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起学生行贿、老师举报的普通贿赂案,但其背后折射的却是运行“潜规则”还是奉行“零容忍”的理念碰撞:为何内地女研究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行贿,而香港教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报案?当“潜规则”遭遇“零容忍”,我们应该庆幸倒下的是“潜规则”,它挽救了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挽救了民众对正义的最后期许。但愿我们因此受到警示并能引以为戒。
编辑:韩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