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过程,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梳理和提炼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建立和完善了基础教育的具体目标体系,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与策略。
我们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创建现代课程标准,改变以内容标准为主线的模式;创建新型学业质量标准体系,全面、进阶式描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行为特征,为教学与评价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和标准,从而为教学改革的深化创造新条件,回应教育教学变革的深度诉求。由此,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应运而生。
一、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特征
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學科思想方法,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成为教与学的基本关系,单元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
1.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本质——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思想”
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指学科本身天然具有核心素养,而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该学科后实现的自身增值,即素养的培育是以学科内容为基本载体、基本媒介的,学科的价值通过学生得以体现。因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建立在对学科课程的认知之上,要对学科的整体性、结构性,特别是学科的本质具有清晰的认识。
一门学科,既有显性的学科符号、学科概念、学科知识等,更有隐性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学科精神等。可以把学科比喻为一棵大树:树叶好比学科知识点,树枝好比学科方法,树干好比学科思想,树根则好比学科观念、学科精神。学科知识点的价值,只有在情境现场的问题解决、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搬运、训练层面,而忽略了学科思想方法,那么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便会受到影响,素养的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科思想方法。
2.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从“授课”活动转向“学习”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授课,有教学目标,有例题和作业,教师讲,学生听。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则是从“授课”活动转向“学习”活动,从教学目标转向学习目标;目标和活动的关注点从“知识和知识体系”转向“学生和学生经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则从讲与听的单一组织形式转向师生、生生参与的多向互动。
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强调通过学习活动来进行学习,体现了学习是学习者的自我活动,即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科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那么学科活动则是学科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教学过程即学科活动过程。学科核心素养正是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在学生身上相互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由于学科属性不同,学习活动在各学科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不仅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而且在此基础上,把学科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
例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文呈现方式和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群”,构成课程内容。所谓“学习任务群”,即在真实情境下,教师确定相关的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学习活动过程,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
数学新课标强调“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倡导教师从一节节课中跳出来,进行主题式教学(深度学习)的设计和实践。
英语学科力求解决长期存在的碎片化知识教学现象和课堂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主题为引领,基于情境,依托学科活动,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发展语言能力、形成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
历史新课标强调“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教学建议中强调“加强地理实践”“重视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物理、化学、生物新课标提出科学活动的核心环节——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验证。
从“授课”活动走向“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学生的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摸索和顿悟中自己生长出来的、构建出来的。
3.厘清教与学的基本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关于教与学的关系,很久以来,人们大多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范式。近年来,对教与学的关系,又倾向于天平的另一端,涌现了一批“生本课堂”“无师课堂”,教师的作用被忽视。教与学的关系,需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来探寻。“教育”的本义是什么?《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的作用在于“率性”,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教育的英文单词本义为引导出来,即教育就是把一个人内在的天赋给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中西方的先哲对教育的认识如出一辙,从源头上阐释了教育的本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对教育本义的回归。在学习这件事上,让学生成为主体,因为生命生长的经验必须靠自我去经历;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控制,而是去唤醒、激活、吸引、打开,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双边互动、交互生成的动态活动,不可偏废其一,只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着力点有所不同而已。
4.单元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从课时教学设计转向主题学习设计
“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这里所倡导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是课本、不是知识,而是学生;不是时间(课时)决定学习,而是学习决定时间(课时)。单元的内涵就是大观念、大主题、大项目、大任务的问题解决,单元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主题学习、项目学习。
我们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创建现代课程标准,改变以内容标准为主线的模式;创建新型学业质量标准体系,全面、进阶式描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行为特征,为教学与评价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和标准,从而为教学改革的深化创造新条件,回应教育教学变革的深度诉求。由此,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应运而生。
一、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特征
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學科思想方法,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成为教与学的基本关系,单元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
1.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本质——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思想”
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指学科本身天然具有核心素养,而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该学科后实现的自身增值,即素养的培育是以学科内容为基本载体、基本媒介的,学科的价值通过学生得以体现。因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建立在对学科课程的认知之上,要对学科的整体性、结构性,特别是学科的本质具有清晰的认识。
一门学科,既有显性的学科符号、学科概念、学科知识等,更有隐性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学科精神等。可以把学科比喻为一棵大树:树叶好比学科知识点,树枝好比学科方法,树干好比学科思想,树根则好比学科观念、学科精神。学科知识点的价值,只有在情境现场的问题解决、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搬运、训练层面,而忽略了学科思想方法,那么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便会受到影响,素养的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科思想方法。
2.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从“授课”活动转向“学习”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授课,有教学目标,有例题和作业,教师讲,学生听。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则是从“授课”活动转向“学习”活动,从教学目标转向学习目标;目标和活动的关注点从“知识和知识体系”转向“学生和学生经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则从讲与听的单一组织形式转向师生、生生参与的多向互动。
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强调通过学习活动来进行学习,体现了学习是学习者的自我活动,即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科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那么学科活动则是学科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教学过程即学科活动过程。学科核心素养正是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在学生身上相互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由于学科属性不同,学习活动在各学科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不仅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而且在此基础上,把学科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
例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文呈现方式和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群”,构成课程内容。所谓“学习任务群”,即在真实情境下,教师确定相关的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学习活动过程,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
数学新课标强调“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倡导教师从一节节课中跳出来,进行主题式教学(深度学习)的设计和实践。
英语学科力求解决长期存在的碎片化知识教学现象和课堂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主题为引领,基于情境,依托学科活动,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发展语言能力、形成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
历史新课标强调“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教学建议中强调“加强地理实践”“重视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物理、化学、生物新课标提出科学活动的核心环节——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验证。
从“授课”活动走向“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学生的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摸索和顿悟中自己生长出来的、构建出来的。
3.厘清教与学的基本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关于教与学的关系,很久以来,人们大多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范式。近年来,对教与学的关系,又倾向于天平的另一端,涌现了一批“生本课堂”“无师课堂”,教师的作用被忽视。教与学的关系,需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来探寻。“教育”的本义是什么?《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的作用在于“率性”,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教育的英文单词本义为引导出来,即教育就是把一个人内在的天赋给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中西方的先哲对教育的认识如出一辙,从源头上阐释了教育的本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对教育本义的回归。在学习这件事上,让学生成为主体,因为生命生长的经验必须靠自我去经历;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控制,而是去唤醒、激活、吸引、打开,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双边互动、交互生成的动态活动,不可偏废其一,只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着力点有所不同而已。
4.单元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从课时教学设计转向主题学习设计
“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这里所倡导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是课本、不是知识,而是学生;不是时间(课时)决定学习,而是学习决定时间(课时)。单元的内涵就是大观念、大主题、大项目、大任务的问题解决,单元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主题学习、项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