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父亲节,让我们重温名家视角下的父亲,一起感受永恒的父爱。
慈祥的父亲,像一把伞为你遮风避雨;宽容的父亲,如细雨为你灌溉一片绿荫;睿智的父亲,似一面镜子给你启迪和教诲。父爱大都是默然的,如大海一般深沉,大山一般沉稳,平静中蕴藉澎湃,低调中深藏关怀……父亲,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关键词。在画家、作家笔下,更能让人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父亲是健康成长的沃土
作家鲁迅把儿子周海婴看作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常在自己的日记里,和友人的通信里,事无巨细地提及自己的儿子。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也有大量的细节描摹,比如:鲁迅招待客人的时候,会特别在客厅里寻下眼巴巴的海婴,将手里的糖果递两块给他;亲自给海婴配药看病。为此,鲁迅曾笑言,扯大这个儿子,自己都要成“二十五孝”父亲了……周海婴回忆说:“我在家里,感觉父亲对我,跟普通家庭一样,而且更和蔼,没有大声喝令,或者是训斥。当然也有他看我不乖的时候,拿一个纸卷起来,轻轻地在屁股上打打,这完全是一个威慑作用吧。”对孩子未来谋生,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父亲是英勇顽强的勇士
油画《红烛颂》中的主角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画家闻立鹏的父亲。“正是父亲以他悲壮的人生影响到我的人生觀念,引导我走上了学习艺术的人生道路。”1931年10月5日,闻一多最小的儿子闻立鹏出生了。实际上,这位很忙的父亲在牺牲时也没能满足儿子学画的要求。闻立鹏回忆了小时看父亲画画的场景。那时,原本学美术的闻一多虽然不再绘画,但只要兴致来了,他就顺手找来一张香烟纸,在反面作画。这些即兴小画引起了幼年闻立鹏对绘画的兴趣。
父亲是以身作则的楷模
作家许地山在《落花生》里,讲述了一个言传身教的父亲,教育子女们做人要有花生品格。“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父亲的话蕴藏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这种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影响了作家的人生。许地山一直没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父亲是走出困境的动力
科学家杨振宁在《父亲和我》中写道:“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两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
父亲是人生智慧的明灯
在《酒》《祭父》等文中,西安作家贾平凹写到,父亲是个乡村教师,爱朋友爱热闹爱主持别人的事情。父亲对家里人都严厉得很,尤其对作为长子的贾平凹非常严格。父亲的严厉,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就了贾平凹。对父亲的敬畏,使他刻苦地走上了文学之路。父亲日日夜夜跟他唠叨的“做人要宽容、要善良、要谦虚、要好好干事”,影响了他的一生,更成为了他的财富。
父亲是默默无闻的英雄
罗中立的名作《父亲》是一幅老农肖像画。画中人物头裹白布、手端旧碗,脸上布满了似岁月的刀刻出的皱纹,眉弓上如早晨叶片上的露水。其实这幅画一开始并不是以《父亲》这个名字命名的,画家原本为它取了《粒粒皆辛苦》的名字,后来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又去掉了“我的”两个字。虽然乍一看“粒粒皆辛苦”似乎更符合作品的主题,但是最后命名为《父亲》却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关注,他似乎是全国劳动人民的父亲形象。
父亲是忍辱负重的奉献
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父亲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在祖母去世,自己差使交卸,不得不变卖家中典质的情况下,依然宽慰儿子天无绝人之路。并亲自送儿子到车站,拖着不那么便利的身子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桔子。
父亲是潜移默化的传承
演员黄磊在《父亲的腌笃鲜》中写道:“我进去考试,父亲骑十几公里回家做饭,当我考完试的时候,父亲已经往返骑了三十公里。我看到他一个人坐在那片草地上,旁边一辆自行车躺在草地里,他抱着保温桶看着我。那是1990年,父亲五十四岁,比我现在还大十岁。他把亲手做的饭菜一样一样摆在草地上,看着我吃完。就这样我进到了电影学院,就这样我一点一点记住父亲的味道。父亲给我的传承,有艺术的传承,也有那些美食味道的传承。”
许多时候,生命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左岸是高山挺拔的父爱,右岸是青草芬芳的母爱,绘就一幅幅人生的山水画卷。父亲,这一传承着中华文明内在底蕴与外在秩序的角色,是中国文化最具象征力的镜像。
慈祥的父亲,像一把伞为你遮风避雨;宽容的父亲,如细雨为你灌溉一片绿荫;睿智的父亲,似一面镜子给你启迪和教诲。父爱大都是默然的,如大海一般深沉,大山一般沉稳,平静中蕴藉澎湃,低调中深藏关怀……父亲,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关键词。在画家、作家笔下,更能让人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父亲是健康成长的沃土
作家鲁迅把儿子周海婴看作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常在自己的日记里,和友人的通信里,事无巨细地提及自己的儿子。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也有大量的细节描摹,比如:鲁迅招待客人的时候,会特别在客厅里寻下眼巴巴的海婴,将手里的糖果递两块给他;亲自给海婴配药看病。为此,鲁迅曾笑言,扯大这个儿子,自己都要成“二十五孝”父亲了……周海婴回忆说:“我在家里,感觉父亲对我,跟普通家庭一样,而且更和蔼,没有大声喝令,或者是训斥。当然也有他看我不乖的时候,拿一个纸卷起来,轻轻地在屁股上打打,这完全是一个威慑作用吧。”对孩子未来谋生,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父亲是英勇顽强的勇士
油画《红烛颂》中的主角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画家闻立鹏的父亲。“正是父亲以他悲壮的人生影响到我的人生觀念,引导我走上了学习艺术的人生道路。”1931年10月5日,闻一多最小的儿子闻立鹏出生了。实际上,这位很忙的父亲在牺牲时也没能满足儿子学画的要求。闻立鹏回忆了小时看父亲画画的场景。那时,原本学美术的闻一多虽然不再绘画,但只要兴致来了,他就顺手找来一张香烟纸,在反面作画。这些即兴小画引起了幼年闻立鹏对绘画的兴趣。
父亲是以身作则的楷模
作家许地山在《落花生》里,讲述了一个言传身教的父亲,教育子女们做人要有花生品格。“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父亲的话蕴藏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这种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影响了作家的人生。许地山一直没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父亲是走出困境的动力
科学家杨振宁在《父亲和我》中写道:“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两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
父亲是人生智慧的明灯
在《酒》《祭父》等文中,西安作家贾平凹写到,父亲是个乡村教师,爱朋友爱热闹爱主持别人的事情。父亲对家里人都严厉得很,尤其对作为长子的贾平凹非常严格。父亲的严厉,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就了贾平凹。对父亲的敬畏,使他刻苦地走上了文学之路。父亲日日夜夜跟他唠叨的“做人要宽容、要善良、要谦虚、要好好干事”,影响了他的一生,更成为了他的财富。
父亲是默默无闻的英雄
罗中立的名作《父亲》是一幅老农肖像画。画中人物头裹白布、手端旧碗,脸上布满了似岁月的刀刻出的皱纹,眉弓上如早晨叶片上的露水。其实这幅画一开始并不是以《父亲》这个名字命名的,画家原本为它取了《粒粒皆辛苦》的名字,后来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又去掉了“我的”两个字。虽然乍一看“粒粒皆辛苦”似乎更符合作品的主题,但是最后命名为《父亲》却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关注,他似乎是全国劳动人民的父亲形象。
父亲是忍辱负重的奉献
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父亲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在祖母去世,自己差使交卸,不得不变卖家中典质的情况下,依然宽慰儿子天无绝人之路。并亲自送儿子到车站,拖着不那么便利的身子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桔子。
父亲是潜移默化的传承
演员黄磊在《父亲的腌笃鲜》中写道:“我进去考试,父亲骑十几公里回家做饭,当我考完试的时候,父亲已经往返骑了三十公里。我看到他一个人坐在那片草地上,旁边一辆自行车躺在草地里,他抱着保温桶看着我。那是1990年,父亲五十四岁,比我现在还大十岁。他把亲手做的饭菜一样一样摆在草地上,看着我吃完。就这样我进到了电影学院,就这样我一点一点记住父亲的味道。父亲给我的传承,有艺术的传承,也有那些美食味道的传承。”
许多时候,生命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左岸是高山挺拔的父爱,右岸是青草芬芳的母爱,绘就一幅幅人生的山水画卷。父亲,这一传承着中华文明内在底蕴与外在秩序的角色,是中国文化最具象征力的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