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于生态文化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分析了其發展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基于生态文化为前提,提出了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化;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形势下,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开始应运而生,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1]。在林业产业中,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观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想要保障林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
1生态文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1.1生态文化的内涵分析
生态文化指的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及成果的总称。其中包含了人类和自然环境的交互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2]。可见,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主张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道德观念,加深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此实现对自然的保护。
1.2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化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生态文化内涵的分析可知,林业产业发展不应该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可持续发展是其最终阶段[3]。不同林业发展的阶段反映出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文明形态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随着人类对森林认知的不断加深,林业产生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作出相应调整。相较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对于林业的单一目标诉求,给予生态文化的林业产业发展,具备更多元化的目标,强调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的齐头并进。
在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模式下,人类开展林业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并避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损害。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更加注重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培育以及利用,促进森林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保障森林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林业经济[4]。可持续林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到人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的作用。
1.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缓解人口压力。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人口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林业可持续发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农村发展对木材以及耕地的需求,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毁坏。因此,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缓解上述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适应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林业经营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体制了[4]。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林业资源效益具备一定的外部性,外溢经济很难在市场交换中得到补偿。其二,市场调节和激励很难在林业中发挥作用,资金周转周期较长。其三,林权市场体制不完善,林业经营者市场意识淡薄。因此,为了提升我国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必须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最后,生态性可持续性的林业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实际实施的效果却不够理想,原因在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5]。大部分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范围较窄,根本无法解决一部分实际问题。因此,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理论研究的完善,再反过来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2.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对林业资源进行产业化管理
林业产业化是林业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其意义在于从大范围和高层次上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对生活要素的组合形式将进行优化完善,以此实现林业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大化[6]。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长期以来,我国对森林资源的态度和观念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并未将森林资源视作资产的类型,导致生态效益得不到及时的补偿。加之管理模式存在偏差,森林资源再生产无法形成正常的资金运转,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以市场发展趋势为依据,推动林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市场对林业生产要素组合进行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在市场调节机制的帮助下,林业资源的加工和销售效益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2做好生态文化、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之间的协调配合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现代林业的发展阶段,林业发展主要涉及到了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以及生态文化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功能丰富、结构稳定、布局合理,且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林业生态体系,保障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其次,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增长方式进行创新,完善产业结构,构建富有火力的产业体系[7]。对于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则需要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就三者的关系而言,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是生态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而生态文化体系则是前两者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国必修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以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导向,对传统的生态文化进行创新改造,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系统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样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在其中的作用就是通过宏观调控,对林业发展中出现的有关社会、经济、文化、法律以及行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具体实施措施如下:首先,建设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相结合的林业宏观调控体系。其次,加大力度培育发展自我调节机制。其三,引入市场经济和法律体系,丰富宏观调控的手段,促进调控的规范化。其四,在林业政策调整和项目决策中充分的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并接受大众监督。最后,根据林业生产要素的特征,建立完善的林业产权流转和利益分配制度,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4构建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系统
在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效果和技术支持系统的完善性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很长一段时期内,技术水平偏低是阻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受限于此,我国林业产品结构十分单一,且缺乏附加值,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必须鼓励林业科技创新,从制度设计入手完善林业科技体制,开发新型林业产品,丰富产品结构,逐步提高我国林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林业企业可以和高等院校或是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究基地,结合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分配机制,通过财政倾斜和政策扶持为林业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条件。此外,加强林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林业经营发展中。
2.5通过生态性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生态文化建设要面对的就是,为了转变社会大众对森林资源的传统观念,推动全面参与,促进生态环境观念的大众化。对此,可以开展大范围的生态道德教育,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大众了解生态知识,强化民众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支持下,社会经济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在高速的发展,但却对林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推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本文以生态文化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导向,深入探讨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昶,王成.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J].林业经济,2014,37(01):22-25.
[2]张引,张国良.基于生态文化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3):229-231.
[3]张昶,王成.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及其林业载体构建[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06):5-8.
[4]雒文虎,万志芳.林业生态文化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推动力研究[J].林业经济,2012(01):19-22.
[5]余涛,齐鹏飞.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6(06):1-4.
[6]郑双全,陈清惠.加快林业生態文化建设推动森林旅游事业发展——三明林业生态文化与森林旅游相结合调查[J].林业经济,2016,38(09):55-59.
[7]许尔君,袁凤香.以科学发展观理念促进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J].中国林业,2009(14):30-31.
作者简介:李永盛(1989.09-),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管理技术工作。
【关键词】:生态文化;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形势下,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开始应运而生,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1]。在林业产业中,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观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想要保障林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
1生态文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1.1生态文化的内涵分析
生态文化指的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及成果的总称。其中包含了人类和自然环境的交互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2]。可见,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主张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道德观念,加深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此实现对自然的保护。
1.2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化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生态文化内涵的分析可知,林业产业发展不应该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可持续发展是其最终阶段[3]。不同林业发展的阶段反映出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文明形态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随着人类对森林认知的不断加深,林业产生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作出相应调整。相较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对于林业的单一目标诉求,给予生态文化的林业产业发展,具备更多元化的目标,强调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的齐头并进。
在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模式下,人类开展林业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并避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损害。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更加注重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培育以及利用,促进森林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保障森林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林业经济[4]。可持续林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到人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的作用。
1.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缓解人口压力。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人口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林业可持续发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农村发展对木材以及耕地的需求,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毁坏。因此,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缓解上述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适应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林业经营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体制了[4]。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林业资源效益具备一定的外部性,外溢经济很难在市场交换中得到补偿。其二,市场调节和激励很难在林业中发挥作用,资金周转周期较长。其三,林权市场体制不完善,林业经营者市场意识淡薄。因此,为了提升我国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必须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最后,生态性可持续性的林业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实际实施的效果却不够理想,原因在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5]。大部分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范围较窄,根本无法解决一部分实际问题。因此,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理论研究的完善,再反过来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2.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对林业资源进行产业化管理
林业产业化是林业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其意义在于从大范围和高层次上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对生活要素的组合形式将进行优化完善,以此实现林业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大化[6]。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长期以来,我国对森林资源的态度和观念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并未将森林资源视作资产的类型,导致生态效益得不到及时的补偿。加之管理模式存在偏差,森林资源再生产无法形成正常的资金运转,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以市场发展趋势为依据,推动林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市场对林业生产要素组合进行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在市场调节机制的帮助下,林业资源的加工和销售效益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2做好生态文化、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之间的协调配合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现代林业的发展阶段,林业发展主要涉及到了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以及生态文化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功能丰富、结构稳定、布局合理,且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林业生态体系,保障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其次,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增长方式进行创新,完善产业结构,构建富有火力的产业体系[7]。对于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则需要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就三者的关系而言,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是生态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而生态文化体系则是前两者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国必修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以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导向,对传统的生态文化进行创新改造,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系统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样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在其中的作用就是通过宏观调控,对林业发展中出现的有关社会、经济、文化、法律以及行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具体实施措施如下:首先,建设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相结合的林业宏观调控体系。其次,加大力度培育发展自我调节机制。其三,引入市场经济和法律体系,丰富宏观调控的手段,促进调控的规范化。其四,在林业政策调整和项目决策中充分的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并接受大众监督。最后,根据林业生产要素的特征,建立完善的林业产权流转和利益分配制度,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4构建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系统
在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效果和技术支持系统的完善性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很长一段时期内,技术水平偏低是阻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受限于此,我国林业产品结构十分单一,且缺乏附加值,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必须鼓励林业科技创新,从制度设计入手完善林业科技体制,开发新型林业产品,丰富产品结构,逐步提高我国林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林业企业可以和高等院校或是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究基地,结合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分配机制,通过财政倾斜和政策扶持为林业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条件。此外,加强林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林业经营发展中。
2.5通过生态性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生态文化建设要面对的就是,为了转变社会大众对森林资源的传统观念,推动全面参与,促进生态环境观念的大众化。对此,可以开展大范围的生态道德教育,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大众了解生态知识,强化民众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支持下,社会经济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在高速的发展,但却对林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推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本文以生态文化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导向,深入探讨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昶,王成.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J].林业经济,2014,37(01):22-25.
[2]张引,张国良.基于生态文化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3):229-231.
[3]张昶,王成.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及其林业载体构建[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06):5-8.
[4]雒文虎,万志芳.林业生态文化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推动力研究[J].林业经济,2012(01):19-22.
[5]余涛,齐鹏飞.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6(06):1-4.
[6]郑双全,陈清惠.加快林业生態文化建设推动森林旅游事业发展——三明林业生态文化与森林旅游相结合调查[J].林业经济,2016,38(09):55-59.
[7]许尔君,袁凤香.以科学发展观理念促进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J].中国林业,2009(14):30-31.
作者简介:李永盛(1989.09-),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管理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