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伟大事业,虽然这条路遍布艰险,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和反复提炼,我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伴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国家发展面对的环境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仍然是任重道远。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以史为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自信;党史
一、从党史中提炼新时期的具体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理念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形成符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国家建设和社会环境的改革与创新。而伴随着我国社会高度网络化发展,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在持续加快,中国社会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变化趋势,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尤其是如何在繁杂凌乱的现实和虚拟现实中找到适合中国的新阶段的发展路径,是我党和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寻的重要课题。而要了解在新时期中国具体实际,可以以党史为参照,结合党史的经验教训,了解社会发展与人民需求之间的呼应性,从根本上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现实,并秉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实践态度,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地方发展的不同需求,找准需求要点,有效落实地方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中,服务型政府虽然是我国在2004年才提出的一种政府建设主张,而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就已经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不过从党史来看,我国虽然对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张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但是在百年党史中始终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认知。群众路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党史,我们不仅能够学会如何去深切的了解民意、民心,真正意义上探究群众的所思所想并高效的做到为人民服务。而且,在党史中有很多经典案例都凸显了汇聚群众智慧,对党的科学决策具有的重要作用。而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需要的了解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借由党史,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难处与困惑,以此在工作中,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夯实基础。
二、研读党史规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实偏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与落实并非是一日之功,我党百年历史中对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发展既有先进的经验,同时也有惨痛的教训,研读党史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总结和归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危机,在新时期规避危机,整合教训,选择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偏失现象。在国家发展和党的建设过程中富有自信自是重中之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各地区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实时都能够一帆风顺。以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为例,在我国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国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日益显著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动扶贫工作的落实,并且已经基本实现全国摆脱绝对贫困。尤其是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公布了现行标准下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脱帽的丰功伟绩。但是从全球视角来看,绝对贫困标准还只是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节点,要真正意义上带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依旧是任重而道远,尽管这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里程碑,可是在看到我国扶贫攻坚成绩的同时,更要尊重和直接面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依旧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的客观现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虽然不能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走怎样的道路,但是却能够告诉我们在面对成绩时,不能骄傲自满,国家富强、国民富裕的中国梦依旧遥远,我们仍要砥砺前行。尤其是地方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地沉溺于既有的成绩,同时也不可过于追求虚幻的未来,而是应该真正意义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思想,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参考和借鉴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可行路径,甚至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追求“马克思主义地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各地区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走出各地区特色的发展方向,造福于民。
三、借鉴党史更新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唯物客观性,所以伴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到全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光彩。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从未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理论面貌,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所在。研读党史能够发现,在中国发展和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来都不是只延循传统的发展路径,同时也从未只展望未来的前景,而是真正意义上将过往的经验和对未来的期盼有机结合在一起,坚持以古鉴今,以发展视角去推动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进步。近年来我国我党队伍一直在坚持党史学习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党史中汲取力量,借由党史塑造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与意志,通过党史学会如何在艰难险阻中树立发扬长征精神,如何在各行各业发挥工匠精神。虽然党史是一段沉淀的“历史”,同时也是我们展望未来发展的参考依据,因为只有把握历史,才能够洞察时代大势,让所有艰辛的探索都有其根本的价值和作用。当我们借鉴党史,更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在时代大潮翻涌的过程中,找准自身的定位,纵然面对风雨依旧岿然不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回顾党史,可以视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史,在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教训所证明的最终结论。而在和平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的重大命题。借鉴党史,让我们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拥有更深刻的自信,也让中国未来的道路走得更加挺拔、更加昂扬向上。
结论
参考文献
[1]顾钰民,余婧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拓展[J].经济纵横,2020(04):2+26-31.
[2]刘经伟,任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四重意蕴[J].人民论坛,2019(025):90-91.
[3]辛鸣.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企业党建,2019(001):6-8.
作者简介
冯旭颖,(1985.8),女,汉族,黑龙江鹤岗人,讲师,法学硕士,中共鹤岗市委党校,154100,主要研究方向地方经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自信;党史
一、从党史中提炼新时期的具体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理念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形成符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国家建设和社会环境的改革与创新。而伴随着我国社会高度网络化发展,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在持续加快,中国社会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变化趋势,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尤其是如何在繁杂凌乱的现实和虚拟现实中找到适合中国的新阶段的发展路径,是我党和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寻的重要课题。而要了解在新时期中国具体实际,可以以党史为参照,结合党史的经验教训,了解社会发展与人民需求之间的呼应性,从根本上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现实,并秉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实践态度,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地方发展的不同需求,找准需求要点,有效落实地方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中,服务型政府虽然是我国在2004年才提出的一种政府建设主张,而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就已经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不过从党史来看,我国虽然对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张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但是在百年党史中始终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认知。群众路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党史,我们不仅能够学会如何去深切的了解民意、民心,真正意义上探究群众的所思所想并高效的做到为人民服务。而且,在党史中有很多经典案例都凸显了汇聚群众智慧,对党的科学决策具有的重要作用。而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需要的了解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借由党史,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难处与困惑,以此在工作中,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夯实基础。
二、研读党史规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实偏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与落实并非是一日之功,我党百年历史中对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发展既有先进的经验,同时也有惨痛的教训,研读党史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总结和归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危机,在新时期规避危机,整合教训,选择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偏失现象。在国家发展和党的建设过程中富有自信自是重中之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各地区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实时都能够一帆风顺。以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为例,在我国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国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日益显著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动扶贫工作的落实,并且已经基本实现全国摆脱绝对贫困。尤其是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公布了现行标准下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脱帽的丰功伟绩。但是从全球视角来看,绝对贫困标准还只是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节点,要真正意义上带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依旧是任重而道远,尽管这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里程碑,可是在看到我国扶贫攻坚成绩的同时,更要尊重和直接面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依旧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的客观现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虽然不能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走怎样的道路,但是却能够告诉我们在面对成绩时,不能骄傲自满,国家富强、国民富裕的中国梦依旧遥远,我们仍要砥砺前行。尤其是地方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地沉溺于既有的成绩,同时也不可过于追求虚幻的未来,而是应该真正意义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思想,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参考和借鉴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可行路径,甚至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追求“马克思主义地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各地区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走出各地区特色的发展方向,造福于民。
三、借鉴党史更新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唯物客观性,所以伴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到全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光彩。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从未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理论面貌,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所在。研读党史能够发现,在中国发展和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来都不是只延循传统的发展路径,同时也从未只展望未来的前景,而是真正意义上将过往的经验和对未来的期盼有机结合在一起,坚持以古鉴今,以发展视角去推动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进步。近年来我国我党队伍一直在坚持党史学习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党史中汲取力量,借由党史塑造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与意志,通过党史学会如何在艰难险阻中树立发扬长征精神,如何在各行各业发挥工匠精神。虽然党史是一段沉淀的“历史”,同时也是我们展望未来发展的参考依据,因为只有把握历史,才能够洞察时代大势,让所有艰辛的探索都有其根本的价值和作用。当我们借鉴党史,更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在时代大潮翻涌的过程中,找准自身的定位,纵然面对风雨依旧岿然不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回顾党史,可以视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史,在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教训所证明的最终结论。而在和平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的重大命题。借鉴党史,让我们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拥有更深刻的自信,也让中国未来的道路走得更加挺拔、更加昂扬向上。
结论
参考文献
[1]顾钰民,余婧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拓展[J].经济纵横,2020(04):2+26-31.
[2]刘经伟,任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四重意蕴[J].人民论坛,2019(025):90-91.
[3]辛鸣.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企业党建,2019(001):6-8.
作者简介
冯旭颖,(1985.8),女,汉族,黑龙江鹤岗人,讲师,法学硕士,中共鹤岗市委党校,154100,主要研究方向地方经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