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读贯穿学习始终,预习时以自读为主,强化预习效果;学习时以朗读为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巩固时以默读为主,做到读思结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因此,基础教育更应该加强文言文教学,将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语文课程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求借助工具书读懂,理解大意,部分记诵。但对初中生,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考试还要加深。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找条“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加强预习,自读先行
预习不论在哪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初中生。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他认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因为他确认,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不能靠教师的讲解,必须靠学生自己运用心力,而让学生预习,持之以恒地预习则是最好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预习呢?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默读全文,不求甚解。其次,能够通顺地大声朗读全文,形成初步感知,产生困惑。再次,能够流利地大声地朗读全文,理解文本基本内容,形成学生的自我认识。预习要在前一两天进行,我们不要有太多要求,只要让学生按上面的步骤进行就可以了。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学一次就行,学一次就会的思想,任何人学了任何知识都会遗忘,而前一天进行预习则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学习的机会,从而尊重遗忘规律。以《出师表》为例,课前让学生通过工具书读准字音,然后大声朗读课文,最低要求大声读三遍。《出师表》全文850多字,大声朗读三遍应该不费多长时间,而大声朗读三遍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同凡响,会形成初步认识,有些地方可能不懂,但没关系,只要读了,学生就会有收获。大声朗读后,再让学生阅读译文,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兴趣,贯穿朗读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说是启蒙,他们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没有停顿断句知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朗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专心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把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讲,朗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寓意深刻的美文,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给渲染给学生,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品出文言文独特的意境,激发美感,从而激发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要求。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做到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朗读。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达到流利、正确、有感情。初读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如《出师表》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有”是个通假字,通“又”读yòu。在文言文中通假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所以自读预习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朗读,加深记忆。再读要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如《出师表》中“今天下三分”有些学生可能读成“今天/下三分”,“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能读成“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后,朗读时达到抑扬顿挫、神情并荗。课终有时间的话,再集体朗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文我合一“的诵读境界。朗读的形式比较多,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朗读的过程中有问题教师就及时订正。
三、学思结合,默读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默读与朗读在教学中各有所长,要根据课文内容、训练项目因材使用。”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下进行了预习自读、学习朗读,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反复的朗读中理顺了文章,疏通了字词句,掌握了内容,了解了大意,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还不够,在此基础上还要巩固、升华。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将朗读和默读巧妙结合在一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使学生领悟作品主旨和精彩词段的意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学习习惯。比如,让学生默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体会诸葛亮的一片爱国之心,体会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体会文章的谋篇布局;让学生默读《范进中举》,在思考中体会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体会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体会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学生默读中细细品尝,在默读中慢慢体会,在默读中领悟文章内容,而后得以升华。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以生为本,从学生自读开始,重视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指导,大量减少教师的讲,有限的时间用于学生反复朗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实现量变到质变;重视课后的复习,逐渐使学生养成温习的习惯,大大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因此,基础教育更应该加强文言文教学,将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语文课程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求借助工具书读懂,理解大意,部分记诵。但对初中生,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考试还要加深。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找条“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加强预习,自读先行
预习不论在哪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初中生。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他认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因为他确认,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不能靠教师的讲解,必须靠学生自己运用心力,而让学生预习,持之以恒地预习则是最好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预习呢?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默读全文,不求甚解。其次,能够通顺地大声朗读全文,形成初步感知,产生困惑。再次,能够流利地大声地朗读全文,理解文本基本内容,形成学生的自我认识。预习要在前一两天进行,我们不要有太多要求,只要让学生按上面的步骤进行就可以了。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学一次就行,学一次就会的思想,任何人学了任何知识都会遗忘,而前一天进行预习则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学习的机会,从而尊重遗忘规律。以《出师表》为例,课前让学生通过工具书读准字音,然后大声朗读课文,最低要求大声读三遍。《出师表》全文850多字,大声朗读三遍应该不费多长时间,而大声朗读三遍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同凡响,会形成初步认识,有些地方可能不懂,但没关系,只要读了,学生就会有收获。大声朗读后,再让学生阅读译文,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兴趣,贯穿朗读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说是启蒙,他们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没有停顿断句知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朗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专心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把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讲,朗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寓意深刻的美文,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给渲染给学生,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品出文言文独特的意境,激发美感,从而激发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要求。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做到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朗读。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达到流利、正确、有感情。初读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如《出师表》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有”是个通假字,通“又”读yòu。在文言文中通假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所以自读预习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朗读,加深记忆。再读要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如《出师表》中“今天下三分”有些学生可能读成“今天/下三分”,“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能读成“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后,朗读时达到抑扬顿挫、神情并荗。课终有时间的话,再集体朗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文我合一“的诵读境界。朗读的形式比较多,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朗读的过程中有问题教师就及时订正。
三、学思结合,默读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默读与朗读在教学中各有所长,要根据课文内容、训练项目因材使用。”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下进行了预习自读、学习朗读,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反复的朗读中理顺了文章,疏通了字词句,掌握了内容,了解了大意,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还不够,在此基础上还要巩固、升华。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将朗读和默读巧妙结合在一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使学生领悟作品主旨和精彩词段的意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学习习惯。比如,让学生默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体会诸葛亮的一片爱国之心,体会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体会文章的谋篇布局;让学生默读《范进中举》,在思考中体会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体会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体会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学生默读中细细品尝,在默读中慢慢体会,在默读中领悟文章内容,而后得以升华。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以生为本,从学生自读开始,重视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指导,大量减少教师的讲,有限的时间用于学生反复朗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实现量变到质变;重视课后的复习,逐渐使学生养成温习的习惯,大大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