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届南京市青少年征文,我们三(6)班参加现场决赛的14个学生中,最终特等奖1人,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组委会特意打电话给我,想听听我们班教作文和学作文的故事。
我教三(6)班,不足一年时间。回忆这些日子的“作文生活”,我归纳了一些有效做法:
一、 把握“先入为主的印象”,让作文开心起步
1. 一个心理暗示。“我喜欢作文!”和学生初次“见面”的习作课上,我肯定会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这样一行字,并领着同学们大声地读几遍。我明明白白地和同学们交流:“其实,干老师知道有人喜欢作文,有人根本不喜欢作文,还有人觉得作文是陌生的,几乎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印象……‘我喜欢作文’,是一种心理暗示,就像第一次习惯了酸奶的怪味后,你就会越来越喜欢它。”这里的“我喜欢作文”,并不是组织学生集体撒谎,而是类似于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形成对作文不畏难的潜意识。
2. 一个提前意识。我综合研究了作文的年段特点后,决定在作文起步时就渗透段落的意识。意识,不同于概念,它不局限于抽象的定义,而在于敏锐的感觉。段落讲解前,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学生熟悉的鸡腿汉堡包的简笔图,故作神秘地问:“知道汉堡包最吸引人的,是上下两层面包,还是中间的鸡腿?”同学们兴奋地七嘴八舌:“鸡腿!”“当然是鸡腿!”兴趣来了,我就趁热打铁:“真聪明!我们就把一篇作文写成一个香喷喷的鸡腿汉堡包!”同学们的眼睛都要放光了。“上下两层面包就是头、尾两个自然段,中间的鸡腿就是重点段落。”我不急不慢地边说,边对应着鸡腿汉堡包的简笔图写板书。
一个众所周知的鸡腿汉堡包,成为了作文基本结构的“代言人”,从2005年起,我就在国内外不同讲座中反复介绍与推荐,枯燥乏味的段落意识,基本实现水到渠成。至于主次分明的高难度要求,也顺利地被一些学生接受,今后的“实施”过程就可以事半功倍。
3. 一次单独对话。第一次作文,就要经历规范的写草稿、改草稿和抄正文的完整过程。同学们初次接触作文,不可能全部领会老师的循循善诱。除了集体评议草稿,指导共性问题,更多的沟通应该面对面进行。我们班有48个学生,48个初涉作文的学生与老师的单独对话,深入、有针对性,虽然颇费周折,而且占用时间,但是达到了逐一突破每一个学生作文不足的目的,辛苦却值得。
4. 一次难得机会。作文,变得有成就感,就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方法,或者推荐发表,或者全班范读……以往的做法,可谓不胜枚举。这里的“机会”,可以理解为学生真实的表达,受人关注。就像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第一”的道理,学生的作文都在报刊发表是不现实的。其实,学生的成就感极易被满足,只需要老师肯定作文里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描述、一个选材……
作文,别让学生觉得它是种痛,至少应该痛并快乐着。作文轻松入门的第一印象,会让今后的磨合充满挑战的乐趣,受益很久。
二、 实践“生活即作文”,陪伴学生真实成长
1. 大胆拓展教材习作。这次第五届南京市青少年征文小学组现场作文决赛题如下:
“放”字可以组成许多词,如“解放”“放心”……请你用“放”组的词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
我将14个参加现场征文决赛的学生叫到面前,他们一个个将题目以及大致内容说给我听:其中8人写了《放心》,2人写了《放假》,2人写了《解放》,1人写了《放手》,1人写了《放风筝》。看起来重题的《放心》,8个学生写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关于流浪猫的,有关于生病的爷爷的,有关于自己长大的等等。从这一点上看出,平时作文训练时,坚持四人小组选题不重复是有好处的。以三下教材《习作4》为例,让学生从安排好的三幅图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我拓展之后,由他们自由选择生活中的对话场景,进行组合与还原,于是菜场里、饭桌边、游乐场玩耍、商场购物、小店还价等等的对话话题,如雨后春笋般令人耳目一新,扎扎实实地锻炼了一次对话描写。
我对同学们承诺:“你们周一至周五,任选一天写日记,一周一篇;我周一至周五,每天写日记,发布在博客由你们阅读并督促。”我巧妙地利用了同学们的“攀比”心理,即“老师写的比我们还多呢”,弱化了每周练笔的辛苦,也顺势用我的笔耕,来引导同学们的关注与评价。以下,是我陪着同学们写作的部分目录——《攀岩的虫》《素火锅》《养花的孩子》《天气预报》《捡果子》《读者,读懂者》《一次非专业的讲座》《家长开放日》《不一样的判断》《土得掉渣的一节课》《放下》《再说计划》……可以说,真正让同学们大展身手、畅所欲言的,正是教材之外的这些生活作文,我会给出比教材习作偏高的分数,以百分制清晰呈现我的肯定。遇到实在有学习困难的同学,我允许他们穿插着以摘抄并批注的形式替代创作,一周写原创,一周写摘抄。只不过摘抄并批注的得分最高只可以是89分,区别于原创作文。这让同学们体会到“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无形中也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
2. 珍视学生个性发展。教材作文,重在方法指路;生活作文,重在兴趣引路。我接下来描述一个典型的作文案例,关于这个班公认的作文才女——钟可涵。先请看一篇我送给这个同学的文章——
毛 虫
毛虫是个小丫头,大约10岁。
我当毛虫的老师,不足一年。
毛虫文笔了得,现场作文洋洋洒洒,时不时就被同年级老师借了试卷挨班范读满分作文。毛虫却没得到过语文试卷的100分,她总在基础题里别人最不容易错的地方丢分。
毛虫不娇气,跋山涉水、独轮车训练,哪一样都像踩了风火轮的哪吒。毛虫不能受气,尤其是在学校,有了委屈就要哭。
记得毛虫的三哭。
一哭。游泳课上岸,淋浴穿衣,整队走路回学校。毛虫不愿意穿外套,被随行的其他孩子的妈妈好心叮嘱别受凉。毛虫哇哇大哭:“我不冷嘛!我不要穿!” 二哭。下课穿越操场,习惯性地一只脚踏上了灌木丛边的木椅,立即醒悟过来不合适,抽脚下来时,被学校常规监督的高年级“黄马甲”不依不饶抓住。毛虫担心给班级抹黑,声泪俱下二十分钟求饶。我上课找不到毛虫,去了“黄马甲”的班求援,才由知情人找回毛虫。毛虫早止了哭,一脸脏兮兮的泪痕,告诉我:“黄马甲只让我说了班级和姓名,答应我不报给大队部……”
三哭。外教课上,毛虫回答不出问题,嚎啕大哭。我闻讯而去,弯下腰轻轻劝:“跟我出去平静一下,好不好?”她拼命摇头,又忍不住叫起来:“她说的,我听不懂;我说的,她又听不懂。我需要一个翻译!”我只好示意她,趴在桌上默默地流一会儿泪。
毛虫是急性子。我找到了和情绪激动中毛虫对话的窍门:冷处理。由她哭够了,她就能听进去建议。
毛虫喊外公叫“老白鸽”。外公来接毛虫,我正领着她去被“黄马甲”围住的事发现场问个究竟。我笑着跟外公说“五分钟就好”,毛虫大大咧咧对着外公挥挥手:“老白鸽!一会儿见!”我愣愣地想:是脑白金?我只好问毛虫,毛虫哈哈大笑:“他喊我小白鸽!”
毛虫有翻越大山的勇气。南京市读书征文的入围赛要完成一篇“名著伴我成长”主题的文章,还要手写抄在统一的答题卷上。毛虫独立完成,五易其稿,直到生日当天晚上11点才誊抄结束。差不多1200字的《我与<法布尔昆虫记>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她种菜引毛虫相伴、收集蝉蜕用彩泥模拟蝉蜕壳、偶遇笑脸蜘蛛、护送各种小虫等等的故事。
毛虫是书痴,尤其是课外书。这次征文,她心甘情愿停了几日课外书,伏案写作,动弹不得,真是不易。不过毛虫写起得心应手的文章来不怕辛苦,却
讲坛
不稀奇。这学期一次关于对话训练的习作,考虑到同学们刻意还原对话为主的场面,比起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要困难,我破例降低习作字数要求,300字即可。毛虫写起了和好朋友柏少青的《冒险森林》,猛地就超过了1000字。那次被“黄马甲”关注的、差一点既成事实的踩踏草坪的过失,我建议毛虫冷静想一想,自己之前会抬脚上木椅的坏习惯,她第二日就交来了心平气和的《毛虫评论》,一板一眼地自我教育了一番。至于毛虫本来就乐此不疲的各种种植故事,仅播种,就种出了长篇大论的实例,不胜枚举。
毛虫上课不算乖巧。耳朵听,手里玩,这是常态。每周三上午第一节体育跑课,她和几个同学选修的是独轮车。第二节是数学,上课了,几次都是她全班最后一个回归,还没坐稳几分钟,又申请要上厕所,结结实实被批评。
今天语文课,刚在全班朗读了毛虫的征文,她喜滋滋地集中思想坐端正。没一会儿,毛虫喊了一嗓子:“你干嘛呀!”我瞥了一眼,是毛虫同桌惹了她一下子,小问题,我没作声。毛虫顿时趴在打开的书上,抽泣起来,周围三个同学吓得脸都变色。我不动声色,继续上课。果真,等我和同学们讨论完一题,毛虫已经安然无恙。
毛虫,终究是要变蝴蝶的。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成长规律。
毛虫,加油。
钟可涵的三年级习作,真的形成了鲜明的“毛虫”轨迹,收获颇丰。当然,她的作文成长,不是止步于“毛虫”,恰恰相反,是起步于“毛虫”。
我们班的学生,因为生活体验各异,作文特色不一。比如:黄乐一生活自理能力强,年初家里添了妹妹后,学习几乎全靠自己,作文中就显得沉稳细腻,甚至写出了陪伴老人看病的佳作,挂号、问诊、拍片、取片等一气呵成。当时我在作文讲座里分析黄乐一的这篇作文,现场自由讨论时有家长质疑:“为什么描述并不出彩,却得到老师的肯定呢?”我直言不讳:“有几个孩子可以独立看病?更有几个孩子会陪老人看病?这篇实打实的文章,立意就是高起点……”
总而言之,老师教作文,是让学生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有意思或有意义,都离不开真善美。
办公室里一位老师的孩子才上二年级,也去第五届南京市青少年征文的决赛现场走了一遭。小姑娘说起了她那个考场的小朋友有好几个当场哇哇大哭,原因是看到题目不晓得如何下笔,急得没辙了。
我得好好赞一赞三(6)班的学生,真正接触作文的第一年,就肯付出、敢闯关,随机应变练胆量、磨方法。同学们的成功,鼓舞着我接下去的教学生涯。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我教三(6)班,不足一年时间。回忆这些日子的“作文生活”,我归纳了一些有效做法:
一、 把握“先入为主的印象”,让作文开心起步
1. 一个心理暗示。“我喜欢作文!”和学生初次“见面”的习作课上,我肯定会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这样一行字,并领着同学们大声地读几遍。我明明白白地和同学们交流:“其实,干老师知道有人喜欢作文,有人根本不喜欢作文,还有人觉得作文是陌生的,几乎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印象……‘我喜欢作文’,是一种心理暗示,就像第一次习惯了酸奶的怪味后,你就会越来越喜欢它。”这里的“我喜欢作文”,并不是组织学生集体撒谎,而是类似于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形成对作文不畏难的潜意识。
2. 一个提前意识。我综合研究了作文的年段特点后,决定在作文起步时就渗透段落的意识。意识,不同于概念,它不局限于抽象的定义,而在于敏锐的感觉。段落讲解前,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学生熟悉的鸡腿汉堡包的简笔图,故作神秘地问:“知道汉堡包最吸引人的,是上下两层面包,还是中间的鸡腿?”同学们兴奋地七嘴八舌:“鸡腿!”“当然是鸡腿!”兴趣来了,我就趁热打铁:“真聪明!我们就把一篇作文写成一个香喷喷的鸡腿汉堡包!”同学们的眼睛都要放光了。“上下两层面包就是头、尾两个自然段,中间的鸡腿就是重点段落。”我不急不慢地边说,边对应着鸡腿汉堡包的简笔图写板书。
一个众所周知的鸡腿汉堡包,成为了作文基本结构的“代言人”,从2005年起,我就在国内外不同讲座中反复介绍与推荐,枯燥乏味的段落意识,基本实现水到渠成。至于主次分明的高难度要求,也顺利地被一些学生接受,今后的“实施”过程就可以事半功倍。
3. 一次单独对话。第一次作文,就要经历规范的写草稿、改草稿和抄正文的完整过程。同学们初次接触作文,不可能全部领会老师的循循善诱。除了集体评议草稿,指导共性问题,更多的沟通应该面对面进行。我们班有48个学生,48个初涉作文的学生与老师的单独对话,深入、有针对性,虽然颇费周折,而且占用时间,但是达到了逐一突破每一个学生作文不足的目的,辛苦却值得。
4. 一次难得机会。作文,变得有成就感,就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方法,或者推荐发表,或者全班范读……以往的做法,可谓不胜枚举。这里的“机会”,可以理解为学生真实的表达,受人关注。就像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第一”的道理,学生的作文都在报刊发表是不现实的。其实,学生的成就感极易被满足,只需要老师肯定作文里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描述、一个选材……
作文,别让学生觉得它是种痛,至少应该痛并快乐着。作文轻松入门的第一印象,会让今后的磨合充满挑战的乐趣,受益很久。
二、 实践“生活即作文”,陪伴学生真实成长
1. 大胆拓展教材习作。这次第五届南京市青少年征文小学组现场作文决赛题如下:
“放”字可以组成许多词,如“解放”“放心”……请你用“放”组的词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
我将14个参加现场征文决赛的学生叫到面前,他们一个个将题目以及大致内容说给我听:其中8人写了《放心》,2人写了《放假》,2人写了《解放》,1人写了《放手》,1人写了《放风筝》。看起来重题的《放心》,8个学生写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关于流浪猫的,有关于生病的爷爷的,有关于自己长大的等等。从这一点上看出,平时作文训练时,坚持四人小组选题不重复是有好处的。以三下教材《习作4》为例,让学生从安排好的三幅图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我拓展之后,由他们自由选择生活中的对话场景,进行组合与还原,于是菜场里、饭桌边、游乐场玩耍、商场购物、小店还价等等的对话话题,如雨后春笋般令人耳目一新,扎扎实实地锻炼了一次对话描写。
我对同学们承诺:“你们周一至周五,任选一天写日记,一周一篇;我周一至周五,每天写日记,发布在博客由你们阅读并督促。”我巧妙地利用了同学们的“攀比”心理,即“老师写的比我们还多呢”,弱化了每周练笔的辛苦,也顺势用我的笔耕,来引导同学们的关注与评价。以下,是我陪着同学们写作的部分目录——《攀岩的虫》《素火锅》《养花的孩子》《天气预报》《捡果子》《读者,读懂者》《一次非专业的讲座》《家长开放日》《不一样的判断》《土得掉渣的一节课》《放下》《再说计划》……可以说,真正让同学们大展身手、畅所欲言的,正是教材之外的这些生活作文,我会给出比教材习作偏高的分数,以百分制清晰呈现我的肯定。遇到实在有学习困难的同学,我允许他们穿插着以摘抄并批注的形式替代创作,一周写原创,一周写摘抄。只不过摘抄并批注的得分最高只可以是89分,区别于原创作文。这让同学们体会到“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无形中也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
2. 珍视学生个性发展。教材作文,重在方法指路;生活作文,重在兴趣引路。我接下来描述一个典型的作文案例,关于这个班公认的作文才女——钟可涵。先请看一篇我送给这个同学的文章——
毛 虫
毛虫是个小丫头,大约10岁。
我当毛虫的老师,不足一年。
毛虫文笔了得,现场作文洋洋洒洒,时不时就被同年级老师借了试卷挨班范读满分作文。毛虫却没得到过语文试卷的100分,她总在基础题里别人最不容易错的地方丢分。
毛虫不娇气,跋山涉水、独轮车训练,哪一样都像踩了风火轮的哪吒。毛虫不能受气,尤其是在学校,有了委屈就要哭。
记得毛虫的三哭。
一哭。游泳课上岸,淋浴穿衣,整队走路回学校。毛虫不愿意穿外套,被随行的其他孩子的妈妈好心叮嘱别受凉。毛虫哇哇大哭:“我不冷嘛!我不要穿!” 二哭。下课穿越操场,习惯性地一只脚踏上了灌木丛边的木椅,立即醒悟过来不合适,抽脚下来时,被学校常规监督的高年级“黄马甲”不依不饶抓住。毛虫担心给班级抹黑,声泪俱下二十分钟求饶。我上课找不到毛虫,去了“黄马甲”的班求援,才由知情人找回毛虫。毛虫早止了哭,一脸脏兮兮的泪痕,告诉我:“黄马甲只让我说了班级和姓名,答应我不报给大队部……”
三哭。外教课上,毛虫回答不出问题,嚎啕大哭。我闻讯而去,弯下腰轻轻劝:“跟我出去平静一下,好不好?”她拼命摇头,又忍不住叫起来:“她说的,我听不懂;我说的,她又听不懂。我需要一个翻译!”我只好示意她,趴在桌上默默地流一会儿泪。
毛虫是急性子。我找到了和情绪激动中毛虫对话的窍门:冷处理。由她哭够了,她就能听进去建议。
毛虫喊外公叫“老白鸽”。外公来接毛虫,我正领着她去被“黄马甲”围住的事发现场问个究竟。我笑着跟外公说“五分钟就好”,毛虫大大咧咧对着外公挥挥手:“老白鸽!一会儿见!”我愣愣地想:是脑白金?我只好问毛虫,毛虫哈哈大笑:“他喊我小白鸽!”
毛虫有翻越大山的勇气。南京市读书征文的入围赛要完成一篇“名著伴我成长”主题的文章,还要手写抄在统一的答题卷上。毛虫独立完成,五易其稿,直到生日当天晚上11点才誊抄结束。差不多1200字的《我与<法布尔昆虫记>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她种菜引毛虫相伴、收集蝉蜕用彩泥模拟蝉蜕壳、偶遇笑脸蜘蛛、护送各种小虫等等的故事。
毛虫是书痴,尤其是课外书。这次征文,她心甘情愿停了几日课外书,伏案写作,动弹不得,真是不易。不过毛虫写起得心应手的文章来不怕辛苦,却
讲坛
不稀奇。这学期一次关于对话训练的习作,考虑到同学们刻意还原对话为主的场面,比起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要困难,我破例降低习作字数要求,300字即可。毛虫写起了和好朋友柏少青的《冒险森林》,猛地就超过了1000字。那次被“黄马甲”关注的、差一点既成事实的踩踏草坪的过失,我建议毛虫冷静想一想,自己之前会抬脚上木椅的坏习惯,她第二日就交来了心平气和的《毛虫评论》,一板一眼地自我教育了一番。至于毛虫本来就乐此不疲的各种种植故事,仅播种,就种出了长篇大论的实例,不胜枚举。
毛虫上课不算乖巧。耳朵听,手里玩,这是常态。每周三上午第一节体育跑课,她和几个同学选修的是独轮车。第二节是数学,上课了,几次都是她全班最后一个回归,还没坐稳几分钟,又申请要上厕所,结结实实被批评。
今天语文课,刚在全班朗读了毛虫的征文,她喜滋滋地集中思想坐端正。没一会儿,毛虫喊了一嗓子:“你干嘛呀!”我瞥了一眼,是毛虫同桌惹了她一下子,小问题,我没作声。毛虫顿时趴在打开的书上,抽泣起来,周围三个同学吓得脸都变色。我不动声色,继续上课。果真,等我和同学们讨论完一题,毛虫已经安然无恙。
毛虫,终究是要变蝴蝶的。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成长规律。
毛虫,加油。
钟可涵的三年级习作,真的形成了鲜明的“毛虫”轨迹,收获颇丰。当然,她的作文成长,不是止步于“毛虫”,恰恰相反,是起步于“毛虫”。
我们班的学生,因为生活体验各异,作文特色不一。比如:黄乐一生活自理能力强,年初家里添了妹妹后,学习几乎全靠自己,作文中就显得沉稳细腻,甚至写出了陪伴老人看病的佳作,挂号、问诊、拍片、取片等一气呵成。当时我在作文讲座里分析黄乐一的这篇作文,现场自由讨论时有家长质疑:“为什么描述并不出彩,却得到老师的肯定呢?”我直言不讳:“有几个孩子可以独立看病?更有几个孩子会陪老人看病?这篇实打实的文章,立意就是高起点……”
总而言之,老师教作文,是让学生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有意思或有意义,都离不开真善美。
办公室里一位老师的孩子才上二年级,也去第五届南京市青少年征文的决赛现场走了一遭。小姑娘说起了她那个考场的小朋友有好几个当场哇哇大哭,原因是看到题目不晓得如何下笔,急得没辙了。
我得好好赞一赞三(6)班的学生,真正接触作文的第一年,就肯付出、敢闯关,随机应变练胆量、磨方法。同学们的成功,鼓舞着我接下去的教学生涯。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