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此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教师必须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人手,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改变过去我们所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热情。
宋朝陆九渊有语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必先学有所疑。因此,每次在学习新课文前,应该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预习要求,让他们先阅读课文,圈点出文章中的难词难句,尽可能地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尤其是对文章形成总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观点或体会其思想感情,而且要求学生从文章内容、结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并力求解答,对于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要求学生留待课堂上交流解决。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概要的了解,总体的感悟,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自主质疑,自然会产生期待解决的欲望。
在设计预习题时不能片面误解成让学生完成习题,那种就题做题的做法,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合理科学地设计适量的预习题,可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热情,达到思维训练、提升的目的。下面以笔者教学《孔乙己》时的预习题的设计为例:
《孔乙己》预习题
1,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的音、形、义。
2,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孔乙己活动的几幅画面,找出文中对孔乙己的语言、肖像、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3,文中多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找出分析其作用。
4,鲁迅借封建末期一个读书人的悲惨命运,表现怎样的主题,寄托怎样的感情?
以上试题,从基础知识、内容分析、写法探究、主题感悟诸方面进行设计,注重整体、突出重点,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避开了琐碎的习题,激发了学生自主质疑的热情,在不自觉中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师若能精心设计预习题,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还能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注重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增强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学生课前预习,旨在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而在课前预习基础上的课堂合作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次再提高。《学记》中有古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也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探究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在课堂上,何时合作、因何合作、如何合作并非易事。有的教师往往把握不住火候,领会不到实质;有些语文课堂,教者设计几个问题后,留给学习小组讨论,表面上合作氛围浓厚,探究场面热烈,但教者对问题设计往往缺乏思维的层递性,对问题的引出缺乏适时性,对问题的引导缺乏点拨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对问题的理解缺乏深入。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际上也就点明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合适时机和前提条件。课堂合作探究的成功与否,学生课堂学习能否体现自主原则,主要取决于教者对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为培养学生合作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宏观性、层递性、选择性原则;问题的引导应体现发散性、启发性、激励性原则。试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蔚蓝的王国》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为例,探究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对于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蔚蓝的王国》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作者屠格涅夫在幻想的王国中为我们展示了哪两幅画面?每一幅画面又重点描摹了那些景致?这些景致有怎样的特征或给我们怎样的感受?作者用了哪些技巧将画面描摹得如此鲜活生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幅画面加以赏析)
师:作者晚年孤苦无依,借如此美丽梦幻的自由王国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甲: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师:幸福生活是作者的向往,那么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人,而不是孩童或老人,作者这样设计是否有别的用意呢?
生乙:讴歌青春的美好。
师:文章结尾还写到女人,写到爱情,又表达了什么呢?
生丙:歌颂爱情。
师: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和晚年的处境,作者会不会有其它的情感寄托呢?
生丁: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
以上课堂实录中的问题设计从宏观人手,环环相扣,体现思维的层递性,学生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合作的空间;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老师的引导极具启发性,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探究。
当然,在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问题。各小组讨论后,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提交给全班层面,以寻求范围更广的合作解疑。当然,对于一些学生之间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老师应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
在学生合作释疑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努力创新,大胆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以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与探究。
为了激发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激励评价。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便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一些不尽完美的理解,应在适度肯定的前提下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并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在学生提出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时,老师更应予以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质疑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三、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仅仅满足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单凭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因此,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构建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而事实上,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更是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次解放。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不应只重视阅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技能,而更应该把阅读作为文化建构的过程。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不应该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而应该把握作品的精髓,让读者的心灵去与作品碰撞。
平时应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现在不少学生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没有读好书的愿望和眼光,不能不说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我们千万不能把学生的宝贵青春耗费在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毫无意义的练习上。陶渊明曾经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话,有人指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求甚解,不好读书”,实在是一语中的。我们再也不能引导学生沿着“求甚解,不好读书”的路子走下去了。应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真正使读书成为学生一生的一大幸事、乐事。有了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学生才能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首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果在课前预习、课堂合作等环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还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和促进者,学生的自主阅读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够健康地开展。否则,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永远成为海市蜃楼。
作者单位: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初中
一、注重课前预习,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热情。
宋朝陆九渊有语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必先学有所疑。因此,每次在学习新课文前,应该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预习要求,让他们先阅读课文,圈点出文章中的难词难句,尽可能地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尤其是对文章形成总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观点或体会其思想感情,而且要求学生从文章内容、结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并力求解答,对于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要求学生留待课堂上交流解决。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概要的了解,总体的感悟,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自主质疑,自然会产生期待解决的欲望。
在设计预习题时不能片面误解成让学生完成习题,那种就题做题的做法,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合理科学地设计适量的预习题,可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热情,达到思维训练、提升的目的。下面以笔者教学《孔乙己》时的预习题的设计为例:
《孔乙己》预习题
1,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的音、形、义。
2,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孔乙己活动的几幅画面,找出文中对孔乙己的语言、肖像、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3,文中多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找出分析其作用。
4,鲁迅借封建末期一个读书人的悲惨命运,表现怎样的主题,寄托怎样的感情?
以上试题,从基础知识、内容分析、写法探究、主题感悟诸方面进行设计,注重整体、突出重点,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避开了琐碎的习题,激发了学生自主质疑的热情,在不自觉中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师若能精心设计预习题,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还能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注重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增强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学生课前预习,旨在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而在课前预习基础上的课堂合作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次再提高。《学记》中有古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也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探究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在课堂上,何时合作、因何合作、如何合作并非易事。有的教师往往把握不住火候,领会不到实质;有些语文课堂,教者设计几个问题后,留给学习小组讨论,表面上合作氛围浓厚,探究场面热烈,但教者对问题设计往往缺乏思维的层递性,对问题的引出缺乏适时性,对问题的引导缺乏点拨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对问题的理解缺乏深入。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际上也就点明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合适时机和前提条件。课堂合作探究的成功与否,学生课堂学习能否体现自主原则,主要取决于教者对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为培养学生合作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宏观性、层递性、选择性原则;问题的引导应体现发散性、启发性、激励性原则。试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蔚蓝的王国》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为例,探究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对于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蔚蓝的王国》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作者屠格涅夫在幻想的王国中为我们展示了哪两幅画面?每一幅画面又重点描摹了那些景致?这些景致有怎样的特征或给我们怎样的感受?作者用了哪些技巧将画面描摹得如此鲜活生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幅画面加以赏析)
师:作者晚年孤苦无依,借如此美丽梦幻的自由王国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甲: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师:幸福生活是作者的向往,那么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人,而不是孩童或老人,作者这样设计是否有别的用意呢?
生乙:讴歌青春的美好。
师:文章结尾还写到女人,写到爱情,又表达了什么呢?
生丙:歌颂爱情。
师: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和晚年的处境,作者会不会有其它的情感寄托呢?
生丁: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
以上课堂实录中的问题设计从宏观人手,环环相扣,体现思维的层递性,学生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合作的空间;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老师的引导极具启发性,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探究。
当然,在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问题。各小组讨论后,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提交给全班层面,以寻求范围更广的合作解疑。当然,对于一些学生之间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老师应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
在学生合作释疑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努力创新,大胆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以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与探究。
为了激发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激励评价。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便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一些不尽完美的理解,应在适度肯定的前提下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并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在学生提出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时,老师更应予以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质疑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三、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仅仅满足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单凭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因此,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构建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而事实上,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更是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次解放。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不应只重视阅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技能,而更应该把阅读作为文化建构的过程。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不应该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而应该把握作品的精髓,让读者的心灵去与作品碰撞。
平时应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现在不少学生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没有读好书的愿望和眼光,不能不说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我们千万不能把学生的宝贵青春耗费在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毫无意义的练习上。陶渊明曾经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话,有人指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求甚解,不好读书”,实在是一语中的。我们再也不能引导学生沿着“求甚解,不好读书”的路子走下去了。应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真正使读书成为学生一生的一大幸事、乐事。有了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学生才能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首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果在课前预习、课堂合作等环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还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和促进者,学生的自主阅读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够健康地开展。否则,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永远成为海市蜃楼。
作者单位: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