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设计观能动性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gv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对象和学时安排上分析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引入案例的必要性,其后以四个典型案例为例,说明在设计阶段如何选择案例的内容、组织案例的结构以及设计案例的呈现形式,以实际应用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大学计算机基础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遍及许多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它对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自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来,我们一直都在探索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几年的教学研究中,精心设计了一批典型案例,尝试着把这种教学方法逐步引入教学实践中。
  
  一、引入原因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年级本科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该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四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即计算机系统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掌握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常用计算机技术的一般应用。其中绝大部分理论内容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说,较为抽象深奥,实践部分则过于灵活多样。案例教学法能够把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应用技能通过与几个典型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而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2.从教学内容上分析。目前的教学内容按章节划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软件、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基础等八部分,相互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每一部分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计算机专业课。使用跨越不同知识领域的综合案例更易于帮助学生建立整个计算机科学的体系结构,了解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3.从授课对象上分析。本课程是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对于新生而言,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相比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的是需要学会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减小这种转变的剧烈程度,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的要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从学时安排上分析。本课程安排的上课和上机时间分别是40和16个学时,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时间较为紧迫,有些内容无法深入讲解。如果对于部分章节的内容设置成恰当的自学案例,既能够精简授课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有必要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的设计,可以从内容选择、结构组织和呈现形式设计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二、选择内容
  
  案例内容应该包含教学和实验这两方面内容,按用途一般可以分为四类:
  
  1.剖析重点、难点
  对于理论教学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将它与实际应用或者虚拟现实联系起来,更易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表1所示的案例源自Windows操作系统中一个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启发性,与“微型计算机硬件基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两章中众多的知识点都有联系。


  本案例的内容都是围绕PC机硬件系统的性能指标展开的,通过对Windows操作系统中“设备管理器”工具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硬件设备的性能指标,还会发现工具软件本身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局限。通过对片段2中所提供电脑硬件检测工具的使用,可以进一步了解主要硬件设备的性能指标。本案例的最大特色就是对重点和难点的安排,“设备管理器工具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实验技能点,其后出现的各种硬件设备及其性能指标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一系列软件工具的使用,更让人过目不忘。此种案例非常适合讲解概念较多的章节,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经过动手操作后会立刻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2.介绍新技术或新方法
  伴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每年都会涌现出许多新 技术和新方法,而多数教材是2~3年才改版一次,不能 及时更新,受篇幅限制也无法包罗万象。对于教材中一 些常用概念,如表2中介绍的PC浏览器,在强调知识 点的同时,可以多介绍一些新技术或新方法,有助于扩 展学生的视野。


  教材中关于浏览器的介绍并不丰富,对于绝大多数具有上网经验的用户而言,IE一直以来都是他们默认使用的浏览器,面对越来越多的浏览器产品,教师很有必要在引荐产品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浏览器。本案例就是从这个问题入手,首先介绍了四个浏览器的内核特点,又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网上测试平台对各类浏览器在功能和性能方面进行了相对专业的比较,最后根据测评结果自行确定最佳方案,整个过程设计科学,可信度较高。此类案例应该顺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补充的各种新产品或者新技术应该较为先进和成熟。同时,在案例中适当添加一些动手环节,更能加深学生对该产品或者技术的理解。
  
  3.使用技巧、窍门或经验
  在使用过一些工具软件后,总会积累一些心得体会,这些经验值得大家共享。下面案例3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方式介绍了有关IE浏览器在使用中的一些经验。


  用户日常使用IE时,多是些常规方法的使用,很少会关注浏览器的一些特色功能,当他们与其他软件相互比较或者遭遇软件无法正常使用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往往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法,因此本案例的设计初衷就是让学生了解IE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片段1和片段2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让IE实现HTTP断点续传。类似这样的问题和答案还有许多,在汇总和整理时,应该注意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环境,解决方案的难度和技巧,过时或者太复杂的问题则不适合使用。这种案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深受学生喜爱。
  
  4.解决突出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许多章节属于实践性较强 的内容,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Word、Excel和 PowerPoint的使用,Access数据库创建以及图像、音频 和视频软件的使用等,简单地提及操作要点是很难提高 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但一个包括具体操作的应用往往可 以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表4所示。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数据库有一整节的内容都是Access中表、关系、查询和窗体等对象的基本操作,本案例的片段1提出了教学管理数据库的设计目标,随后的四个片段是为了实现该目标而在Access的四种对象上进行的必要操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这样一个案例不仅完成了本节中所有内容的教学,还将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串联起来,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的关系及其使用。
  以上四个案例中片段的出现顺序都是遵照教师教学过程安排的,在具体编写案例时,还需要从教师与学生两种视角对案例结构进行组织,以便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
  
  三、组织结构
  
  我们设计的案例结构分为基本部分和扩展部分,其中基本部分包含名称、参考样板、理论知识、解决方案和实现技术四部分。其中参考样板构成了案例内容的主体框架,理论知识是对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具体解释,解决方案和实现技术是对案例内容的分解、剖析和解决。表5是按照上述内容重新组织案例1~4后的案例结构。


  为了更好地引入、总结和深化教学内容,案例的扩展部分是教学设问、教学目标、知识点、技能点以及思考题等部分。其中教学设问是对案例背景的介绍,教学目标是对案例功能的展示,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对案例核心的归纳,思考题是对案例内涵的延伸。案例1~4的教学设问、教学目标和思考题可以这样设计成如表6所示。
  
  四、呈现形式
  
  教师呈现案例的方式有发放文字片段、运用投影仪将操作过程投影到屏幕上、教师口头描绘案例内容和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案例等几种。案例1~4片段的呈现形式可以设计成如表7所示。


  发放文字片段适用于课前和课后,其他三种适合于课间;发放文件片段和教师口头描绘案例内容适用于较简单内容,运用投影仪将操作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和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案例从接收者的角度更适合复杂内容。
  目前案例库中案例数量已达八十多个,其中不少典型案例已在实际教学中广泛使用,根据历年课程调查问卷以及教师教学评价质量中相关问题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对设置了案例的章节的满意度普遍高于未设置案例的章节;学生对使用了案例的教师评价普遍高于未使用案例的教师。
  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色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实践出发,有针对性地编选和设计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本文所列举的案例虽然只是管中窥豹,却也可见一斑,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使用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通过分析、讨论和评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顾刚.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可追溯到本科生教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需要有关政策的支持。  关键词:本科生;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    一    随着本科生的扩招,近几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生源和培养质量下降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其间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因素则是不可忽视而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就是本科
期刊
摘 要:作者通过亲身参与RAGs活动,对学生习作RAGs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和研究,分析了地理专业大学生在早期科学研究中各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和问题,希冀为以后“世界地理”的教学和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世界地理;RAGs;科研训练;学习特点    当代研究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条件具有时代特点。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目标下,大学生具有极高的科研愿望和极强的思维能力,在大学开
期刊
摘 要:通过多重因素耦合的教学结构,在初进大学的学生们那里构成自学和自主研究的能力,是“哲学概论”这门基础课追求的目标。所以,要以教学内容或材料的原真性、内在丰富性来形成难度、高度,突破学生的习惯思维方式和表面上的可接受程度,把他们“还原”;同时以这高难度中展现的学术魅力吸引学生;还要以多种手段来帮助他们涉水度难,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克服困难,得到终生难忘的学习和思想经历,此外,还要以多
期刊
摘 要: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乎人才创新、教育创新与国家创新。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和保障。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新内涵,指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必须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结合,从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锻炼教师的从教能力。同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介绍学
期刊
摘 要: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建立,使汉语教学世界瞩目。提高教师知识层次,让汉语教学进一步“本土化”,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也成为国家决策、专家论证的热门话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外国学生的培养便是实施汉语教学“本土化”的重要举措。而作为“新生事物”,实施的情况怎样?效果如何?就土耳其汉语教学与土耳其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来看,尚存在诸多问
期刊
“哲学导论”是北大哲学系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开门重头戏。它又是全校的一门重要通选课,不论学哪个专业,都需要哲学思维的训练,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哲学系先后约请国内著名学者张世英、叶秀山、余敦康、张祥龙开设此课,内容各有侧重,风格各具特色。但都普遍受到欢迎,产生很大影响。张祥龙的课,博古通今,融合中、西、印。直接攻读原著,让人心领神会,曾使许多学生如醉如痴。我曾提前六小时进入教室都找不到座位(早被隔
期刊
摘 要:学风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影响学风的因素众多,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影响高校学风建设诸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找出了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并对学风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风;学风影响因素;学风建设    学风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太原理工大学依托国家特色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在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深入改革,并全程实施质量监控,强化保障体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特色专业;实践;管理;保障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这是一项旨在全面提升我国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水平的
期刊
摘 要:利用教室交流系统构建了大学物理课程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使用同伴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合作学习。我们对这种教学方法对物理概念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行的量化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可以促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法、更高层次的推理及更好的知识迁移,从而获得对物理概念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同伴教学法;物理概念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有组织、有逻辑地表述教
期刊
摘 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格培育,只有抓住了这一核心环节,素质教育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清华大学在人格培育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这一思想主要奠基于梁启超先生。清华大学“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正是秉承这一教学理念的探索性成果。分析该课程的内容与主导思想可知,礼乐教化正是人格培育的有效路径。人文知识与道德教育在此可以交汇。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格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