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本文先讨论了“存在”这一范畴的产生和发展;然后分析了“存在”和“物质”这两个范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借助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对存在和意识的科学区分。
关键词:存在;意识;物质;辩证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40-0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一切认识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绝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如果没有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就谈不到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在實践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反映的思维认识。
在哲学上,首先把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范畴和对象,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由于其自身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①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看成是一般地研究“存在”的,这个观点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因为,正确地理解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而概括与总结就是为了发现事物的深刻基础、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统一,这样做的结果,就有可能抽象出最一般的东西即范畴、规律等等。正如恩格斯说的,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实惠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而思维又是从自然、人类社会这个“存在”的运动和发展中抽象出来的。当然,在亚里士多德哪里,不可能对哲学的定义达到这样科学的了解,不可能得出这样科学的哲学定义,特别是考虑到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旧哲学,都不能完全摆脱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②,即把哲学看成是“科学的科学”的思想桎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定义中包含有要从最普遍的方面研究“存在”的合理因素,所以,在古希腊哲学中,从世界的这个方面概括出来的“存在”,作为认识论的前提,一直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范畴。后来,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中,就是从哲学史,即从人类认识的角度来论述“存在”范畴的发展与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这个范畴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是指外部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和思维、意思是相对立的,后者是指内部世界即精神世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中,关于“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这一札记中,明确地区分了两类经验:“外在的、物质的经验,以及内在的经验——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③旧唯物主义“对于自然界方面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清楚的,而对于历史方面的二者关系是不清楚的,他们不理解任何思维对历史的物质条件的依赖性。”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后,则把唯心主义从他的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不仅在自然界中坚持用“自然存在”来说明人们的自然科学的观点和理论,而且在社会历史中,也坚持用人们的“社会存在”来说明人们的社会意识,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贯彻到“存在”的一切领域中去。
而旧唯物主义以及一般的唯心主义对于“存在”这个范畴的含义,理解总是含糊、笼统的,它们把“存在”这个范畴不加区别地和“实存”这个范畴等同起来使用,所谓“存在”,也就是指实际存在着的,至于实际存在着的是物质还是意识、精神,“存在”这个范畴并没有也根本不去做严格的科学的区分,这样就有可能对它作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理解。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物质”这个范畴,才能彻底排除这种认识论上的二重性理解。因为从物质发展的历史来看,虽然物质是存在的,意识、精神也是存在的;而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后者只不过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们在认识论的范畴内是有原则性的区别的。其区别在于:物质的存在是独立于意识、精神的,而意识、精神的存在却不能离开物质。从一方面来说:列宁在批判俄国马赫主义时指出,“重要的是:想像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这种意图偷运着和物质分离的思想,而这就是哲学唯心主义。”⑤另一方面,意识、精神归根到底是对物质存在的反映。因此,在认识论的范围以外,我们一般可以说:物质是存在的一般形式,意识、精神是存在的特殊形式。杜林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黑格尔主张从“存在”范畴出发,前者是用一般的“存在”范畴去偷换物质的范畴,后者则是把“存在”范畴理解为意思、精神的存在。在他们那里。所谓世界统一于存在,“存在”是第一性的,也就是说世界统一于意识、精神,世界是从意识、精神出发的。
在哲学中,“存在”这个范畴可以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一种意义上的“存在”,它是和意识、精神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它们的对立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意识、精神决不能说它们是“存在”,因此,就不能把它们包括在“存在”的范畴之内。另一种意义上的“存在”范畴,我们既不能否认物质的存在,也不能否认意识、精神的存在。正如列宁所说的,“思想或物质都是‘现实的’即存在着的”,。由此可见,在后一种意义上,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当然就是根本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旧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唯心主义,明确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只能统一于物质,而不能统一于存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只能从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质即客观实在中“推论出世界的统一性”。⑥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把存在和意识明确地加以区别并且把它们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基本范畴提出来,明确了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则是存在的反映。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商务出版社,1959年,第64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2页.
⑤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268页.
⑥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67页.
作者简介:王尽遥(1988.1-),女,汉,山东,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信息与技术中心。
关键词:存在;意识;物质;辩证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40-0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一切认识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绝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如果没有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就谈不到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在實践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反映的思维认识。
在哲学上,首先把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范畴和对象,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由于其自身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①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看成是一般地研究“存在”的,这个观点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因为,正确地理解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而概括与总结就是为了发现事物的深刻基础、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统一,这样做的结果,就有可能抽象出最一般的东西即范畴、规律等等。正如恩格斯说的,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实惠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而思维又是从自然、人类社会这个“存在”的运动和发展中抽象出来的。当然,在亚里士多德哪里,不可能对哲学的定义达到这样科学的了解,不可能得出这样科学的哲学定义,特别是考虑到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旧哲学,都不能完全摆脱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②,即把哲学看成是“科学的科学”的思想桎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定义中包含有要从最普遍的方面研究“存在”的合理因素,所以,在古希腊哲学中,从世界的这个方面概括出来的“存在”,作为认识论的前提,一直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范畴。后来,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中,就是从哲学史,即从人类认识的角度来论述“存在”范畴的发展与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这个范畴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是指外部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和思维、意思是相对立的,后者是指内部世界即精神世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中,关于“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这一札记中,明确地区分了两类经验:“外在的、物质的经验,以及内在的经验——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③旧唯物主义“对于自然界方面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清楚的,而对于历史方面的二者关系是不清楚的,他们不理解任何思维对历史的物质条件的依赖性。”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后,则把唯心主义从他的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不仅在自然界中坚持用“自然存在”来说明人们的自然科学的观点和理论,而且在社会历史中,也坚持用人们的“社会存在”来说明人们的社会意识,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贯彻到“存在”的一切领域中去。
而旧唯物主义以及一般的唯心主义对于“存在”这个范畴的含义,理解总是含糊、笼统的,它们把“存在”这个范畴不加区别地和“实存”这个范畴等同起来使用,所谓“存在”,也就是指实际存在着的,至于实际存在着的是物质还是意识、精神,“存在”这个范畴并没有也根本不去做严格的科学的区分,这样就有可能对它作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理解。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物质”这个范畴,才能彻底排除这种认识论上的二重性理解。因为从物质发展的历史来看,虽然物质是存在的,意识、精神也是存在的;而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后者只不过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们在认识论的范畴内是有原则性的区别的。其区别在于:物质的存在是独立于意识、精神的,而意识、精神的存在却不能离开物质。从一方面来说:列宁在批判俄国马赫主义时指出,“重要的是:想像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这种意图偷运着和物质分离的思想,而这就是哲学唯心主义。”⑤另一方面,意识、精神归根到底是对物质存在的反映。因此,在认识论的范围以外,我们一般可以说:物质是存在的一般形式,意识、精神是存在的特殊形式。杜林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黑格尔主张从“存在”范畴出发,前者是用一般的“存在”范畴去偷换物质的范畴,后者则是把“存在”范畴理解为意思、精神的存在。在他们那里。所谓世界统一于存在,“存在”是第一性的,也就是说世界统一于意识、精神,世界是从意识、精神出发的。
在哲学中,“存在”这个范畴可以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一种意义上的“存在”,它是和意识、精神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它们的对立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意识、精神决不能说它们是“存在”,因此,就不能把它们包括在“存在”的范畴之内。另一种意义上的“存在”范畴,我们既不能否认物质的存在,也不能否认意识、精神的存在。正如列宁所说的,“思想或物质都是‘现实的’即存在着的”,。由此可见,在后一种意义上,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当然就是根本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旧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唯心主义,明确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只能统一于物质,而不能统一于存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只能从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质即客观实在中“推论出世界的统一性”。⑥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把存在和意识明确地加以区别并且把它们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基本范畴提出来,明确了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则是存在的反映。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商务出版社,1959年,第64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2页.
⑤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268页.
⑥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67页.
作者简介:王尽遥(1988.1-),女,汉,山东,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信息与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