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需要反思,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反思是教师适应形势、与时俱进的必备条件。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不断吸纳新的信息,新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反思;语文课堂;教学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不断吸纳新的信息,新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教学也需要反思,课前需要反思,课中需要反思,课后需要反思,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说反思是教师适应形势、与时俱进的必备条件。
新课标实施以后,我一直关注着新课标的实效性,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盼望着语文课程教育改革的到来。记得刚上讲台第一次领到语文教材并开始准备备课时,我翻开语文书,看到了那些从儿时起就熟读的课文,十年之间几乎没有变化,不禁感慨初中语文教材的停滞与落后。现在我使用了新课标课程,我非常高兴能参与这次课改实验之中。新课标改变了过去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方式单一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深感自己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些方面把握不到位和有些方面存在的误区,但最终都在学习与研究中得到了克服。以下是我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反思的几点体会。
一、 语文课不能只重人文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读大学期间,我的老师就告诉我,教好语文,就要从学生的终生去考虑,一日教育不如终生教育。教苏轼的《水调歌头》不能只教宫阙的“阙”字怎么写,更重要的是讲授苏轼这个人宽广豁达的人生观。新课标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于是我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前的“预习提示”还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都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所以在前段的备课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在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完全把目光聚焦于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这样就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在开学一个月后,我做过一次基础知识小测试,学生掌握大不如从前。这也让我开始反思:“如果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不到积累,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他们必然会在最后的考试中落败,而且这也是一种终生能力的缺失。”轻视了文本的解读,轻视了必要的双基,就会让学生走向另一种极端。在以后的课程中,我都安排时间重视那些最基本的字词知识,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好,以每课为一周期,出一定量的基础专项练习,精讲巧练,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弥补课堂的不足。
现在我明白新课标是在不忽视工具性的基础上去提倡人文精神,做到工具和人文并重。
二、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为主,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而新课程改革提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的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点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而提问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提问,选择问、是非问、填空问等等。有的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简单地回答;有的学生恍若未闻,低头沉默;针对学生的回答,只能做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然后自己再补充讲解,再提问……高频率的提问,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提问也变得没有意义。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可以说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但是“满堂问”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提问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提问。有效的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找准切入点,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有几次变化,不变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主旨,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并不是“满堂问”,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几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就足够了。此外,在提问时,教师要随机应变。如,教师还没有将自己的问题讲完,学生就已经说出正确答案。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懂得舍去之前的问题,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推进。
三、 课堂讨论不能“虚化”
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对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小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課堂上分组讨论的问题。随着新课改实施以来,分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所具有的优势无须多言。然而,在实践中,学生分组讨论过于形式化,忽视了有效性。每当让学生讨论时,教室里都非常热闹,讨论声、说话声响成一片。然而,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就是可怜的几个优等生,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志在参与,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讨论,效果自然就差。课后我不断总结,觉得在讨论这个环节上有两点需要把握:(1)讨论问题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轮流发言,并做记录;(2)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设置讨论,需要讨论就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传统教育必将面临一场新的风暴,新课标就是带给语文课堂的一场风暴,它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精神,带来了一种扬弃与创新的过程。这时候每一名教师都将成为一名舵手,要面临新的考验,也要接受新的挑战。我们既要创新求异,又要把握规律,既要扬弃糟粕,又要遵循传统。所有的探索与实践都是变革必经的过程。我们也曾在风暴中左右晃动,但最终必会在风暴中学会掌握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梅文庆.议初中语文教学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8).
[2]王丽婷.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
作者简介:
田勇军,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
关键词:反思;语文课堂;教学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不断吸纳新的信息,新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教学也需要反思,课前需要反思,课中需要反思,课后需要反思,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说反思是教师适应形势、与时俱进的必备条件。
新课标实施以后,我一直关注着新课标的实效性,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盼望着语文课程教育改革的到来。记得刚上讲台第一次领到语文教材并开始准备备课时,我翻开语文书,看到了那些从儿时起就熟读的课文,十年之间几乎没有变化,不禁感慨初中语文教材的停滞与落后。现在我使用了新课标课程,我非常高兴能参与这次课改实验之中。新课标改变了过去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方式单一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深感自己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些方面把握不到位和有些方面存在的误区,但最终都在学习与研究中得到了克服。以下是我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反思的几点体会。
一、 语文课不能只重人文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读大学期间,我的老师就告诉我,教好语文,就要从学生的终生去考虑,一日教育不如终生教育。教苏轼的《水调歌头》不能只教宫阙的“阙”字怎么写,更重要的是讲授苏轼这个人宽广豁达的人生观。新课标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于是我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前的“预习提示”还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都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所以在前段的备课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在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完全把目光聚焦于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这样就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在开学一个月后,我做过一次基础知识小测试,学生掌握大不如从前。这也让我开始反思:“如果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不到积累,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他们必然会在最后的考试中落败,而且这也是一种终生能力的缺失。”轻视了文本的解读,轻视了必要的双基,就会让学生走向另一种极端。在以后的课程中,我都安排时间重视那些最基本的字词知识,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好,以每课为一周期,出一定量的基础专项练习,精讲巧练,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弥补课堂的不足。
现在我明白新课标是在不忽视工具性的基础上去提倡人文精神,做到工具和人文并重。
二、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为主,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而新课程改革提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的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点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而提问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提问,选择问、是非问、填空问等等。有的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简单地回答;有的学生恍若未闻,低头沉默;针对学生的回答,只能做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然后自己再补充讲解,再提问……高频率的提问,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提问也变得没有意义。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可以说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但是“满堂问”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提问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提问。有效的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找准切入点,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有几次变化,不变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主旨,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并不是“满堂问”,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几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就足够了。此外,在提问时,教师要随机应变。如,教师还没有将自己的问题讲完,学生就已经说出正确答案。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懂得舍去之前的问题,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推进。
三、 课堂讨论不能“虚化”
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对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小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課堂上分组讨论的问题。随着新课改实施以来,分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所具有的优势无须多言。然而,在实践中,学生分组讨论过于形式化,忽视了有效性。每当让学生讨论时,教室里都非常热闹,讨论声、说话声响成一片。然而,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就是可怜的几个优等生,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志在参与,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讨论,效果自然就差。课后我不断总结,觉得在讨论这个环节上有两点需要把握:(1)讨论问题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轮流发言,并做记录;(2)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设置讨论,需要讨论就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传统教育必将面临一场新的风暴,新课标就是带给语文课堂的一场风暴,它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精神,带来了一种扬弃与创新的过程。这时候每一名教师都将成为一名舵手,要面临新的考验,也要接受新的挑战。我们既要创新求异,又要把握规律,既要扬弃糟粕,又要遵循传统。所有的探索与实践都是变革必经的过程。我们也曾在风暴中左右晃动,但最终必会在风暴中学会掌握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梅文庆.议初中语文教学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8).
[2]王丽婷.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
作者简介:
田勇军,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