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通感,走进文本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字与音乐、美术、建筑等,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人类共有的通感思维,通过文本对照、音乐体悟、美术摄影、大众传媒、社会实践等诸多方式,巧妙架设走进文本的桥梁,帮助学生突破视野局限和思维惯性,推动文学感悟,培养真才实学,实现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的宏大目标。
  语文学习文本教学法语言文字与音乐、美术、建筑等,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其他载体作为桥梁,从不同侧面感悟作品、开发思维、启迪情感。语文课堂若能适时引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调剂教学节奏,活跃学习氛围,而且能够推动文学感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从接受者角度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其心灵体验也是独特的。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就不能指望用单一说教和枯燥灌输代替学生感悟文本的心灵之旅。语文教师需要精心体味教学文本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已有联系,了解学生的探究热点乃至个体兴趣,这样才能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有效桥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笔者以为,单纯就文本讲述文本的教学模式,反映的是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下,教师永远是权威,语文教学只以灌输为主,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习缺少主动自觉性,很难培养起文学兴趣。而利用人类共有的通感思维,巧妙导入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形式,通过文本对照、音乐体悟、美术摄影、大众传媒、社会实践等诸多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视野局限和思维惯性,更好地领悟文学,获得真知。谨据教学心得,总结相关方法如下,供同行参考和批评。
  一、利用文本,走进文本
  文学是个体生活经验的结晶,最终汇聚成民族的生命体验。文学具有普世性与共通性,因而相同母题经常出现。文学母题逐渐积淀,甚至成为民族文学的深刻标识。比如,日本文学的基本特色,可以概括为风花雪月:一切短暂而美好的人事景物,都会引起日本作家的注目。就像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所说的“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利用这一相通的审美视角,读者可以深入体味具体文章。中国文学同样如此。
  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母题现象,不仅可以将原本深奥难懂的文学命题解释成浅显话语,而且还能启发学生对文学产生历史思维。比如,在教学《诗经·蒹葭》时,笔者就抓住悲秋怀人这一母题,启发学生思考本诗在诗歌史上的笼罩程度,从而使文学感悟获得历史纵深感。
  在分析完《蒹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之后,笔者立即抛出“悲秋怀人”这个主题:文学史的这类作品,可以通称为“秋思”系列。其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甚至被称为“秋思之祖”。但是该作与《蒹葭》不仅具有共通情感,而且在谋篇布局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在写法上,《蒹葭》先分散罗列特色景物,如蒹葭、霜露、沙洲;然后出现一个明亮温暖的意象,即“伊人”,将色调与情感拉升起来;随后,用蜿蜒之河、曲折之路的线条将前文的零散意象串联成一整体,统一到全诗意境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那个有所思而不可得的惆怅歌者。这种结构手法在马致远作品中出现了亦步亦趋的模仿痕迹。比如,《天净沙·秋思》即先罗列分散意象,“枯藤、老树、昏鸦”;接着出现一个明亮意象,温暖的故乡美景,“小桥、流水、人家”;再以“夕阳”这个庞大光影,将前文零散意象涂抹上一层浓重的橙黄色光晕,并包裹形成统一意境。而这一切,同样是为了突出那个身在天涯的断肠歌者。分析至此,学生就会对两篇作品产生历史审视,就会尝试寻找同类诗篇并产生比较意识,而这种意识已经触及批判鉴赏的层面。
  这种利用文本、走进文本的引导方式,需要教师对中国文学与文化有足够修为。生硬地强拉硬扯,只会使学生更加迷茫。只有贯通式理解,并找准恰当切入点,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顿入悟境,进而产生热爱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学的持久热情。
  二、利用音乐,走进文本
  中国文学的许多体裁,都和音乐关系密切。诗词歌赋,几乎都是音乐作品。《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载:“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可见在庙堂之上吟咏歌唱,曾经是必备的外交才能。同样,语文教学中,如果引入音乐元素,往往能收到奇异效果。
  在文本层面上,音乐元素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文本的章节,是否具有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比如,《阳关三叠》,就以重章叠唱突出苍劲悲凉的情绪。其二,文本的语言,是否具有规律性的节拍。文言写作,多以单音节词为主,但某些作品则节拍清晰,可分为二字拍和三字拍,读来朗朗上口。其三,文本的韵脚是否押韵以及如何用韵。如果压了开口呼的韵,则多为快乐情调;如果压了闭口呼或齐齿呼的韵,则多为悲伤情绪。这三个方面是考量文本音乐美的关键要素。有了这三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学生就能简单赏析一篇作品的情韵美了。
  在声乐层面上,文本教学还可以引入歌唱与朗诵。入乐与否是区分歌与诗的标尺,因而诗都是可以配乐成歌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适时转化形式,变讲说为歌咏,必能起到耳目一新的奇效。比如,在讲授《蒹葭》时,笔者就播放了藤田慧美歌唱的《经柳园而下》:这是美国诗人叶芝的一首早期恋歌。叶芝回忆逝去的恋情,情感凄清,追悔莫及;藤田慧美的歌声甜润清雅,穿透力强,更使这种情绪荡气回肠。聆听这支恋歌,甚至可以领悟到美国现代诗歌意象明朗、情感单纯的风格,这与《蒹葭》的朦胧含蓄、上下求索恰成对照。
  笔者以为,朗诵是读者化身为作者的最好方法,也是转化后进生的最好方法。署名贱离朗诵的《报任安书》,背景淡雅,语调悲壮,配乐清幽,展示了司马迁“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的慷慨抑郁情怀。文本朗诵可以推动外物内化的鉴赏体验,比概念先行、硬性标签要强很多倍。
  三、利用美术,走进文本
  美术作品,可以直观再现文本情境,而且信息相对冗余。一幅画所承载的内容,永远胜过一段文字说明。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适时引入美术作品,对文本做相关对照、引申、追补,能够收到开拓视域、扩大认知的启发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毒物基因组学定义,并阐述了毒物基因组学对特异毒性、实验病理、混合物危险性评价、免疫毒理、神经毒理、生态毒理、预测毒理学等研究的突破性作用,是毒理学一次革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势头目前还是较为良好的。然而,由于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现实条件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必然
[目的] 探讨香烟烟气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对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周期动力学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噻唑盐(MTT)吞噬试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及流式细
镉被美国毒理委员会列为第6位危及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被国际癌证研究机构确定为人类和实验动物的肺癌和前列腺癌的确认致癌物[1].本文将从镉的慢性和远期作用两方面作以综述
[目的]初步探讨牛磺酸对镉所诱导的遗传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①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检测:受试动物按单纯氯化镉剂量分为:0.70mg、1.35mg、2.70mg三级及相应加牛磺酸(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技术的支持为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文章说明了现代技术体系的特征,结合实例阐述了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的应用状况,并借鉴美国土地资源网络公示模式,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网络公示构想。
利用MapInfo软件实现地形空间数据在CAD与GIS软件之间的格式转换,通过ArcView3.2软件平台,建立3维数字模型,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汤村新农村规划为例,构建村庄的3维景观模拟环境,为新农村规划提供参考。
利用基于BS方程的有效势模型理论计算轨道激发P波态(s)体系的质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