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rg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词汇中文化词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过,有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詈词,一直少有人论及。“詈词”一词,大型辞书中均未著录,《汉语大词典》中只收录“詈辞”,不是作为词汇学、社会语言学或修辞学的专门术语所解释的。詈词在汉语口语中数量虽不多,但常能听到,例如“该死的”“他妈的”等等。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例如“二百五”“二流子”“瘪三”等词语,今天它们中间仍有一些活跃在一些口语中。
其他文献
2004年8月,《汉字文化》更换新版式封面,顾问张岱年先生为之题字“中华文化 汉字瑰宝”,顾问黄苗子先生题字“汉字是打开华夏文化宝库之门的唯一金钥匙,愿炎黄子孙世守勿失。”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世界古老文字如楔形文字、圣书字,作古的作古,失传的失传,唯有以甲骨文为发端的方块汉字流传至今,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钱伟长先生指出:“我们要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从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字着手。”“我们并不
期刊
《汉字文化》杂志2004年3期刊登张莉、刘伟丽文章《说“吧”》,对现在很多店铺名称中使用的“吧”的语义问题谈了些看法。文中的观点,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开拓之功,但有些看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期刊
一、事物  词  语法1.事物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普遍的联系性(《矛盾论》)。词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独立性;语法反映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期刊
文学语言组合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反语法”,或者说不受既定语法的约束,这就是文学语言的“语法”。反语法,反叛的是约定的规则,寻求的是语言的创新,因此,文学语言的“反语法性”,可以说是作者顺应语言发展规律、发掘语言艺术潜能的必然趋势,也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以持久性为指归,变异性为手段,临时性为外显。持久性意味着艺术功能的强劲生命力,变异性意味着通常规则的破解,临时性意味着出现频率的单
期刊
汉语和汉字是亿万人民所掌握的语言和文字。特别是汉字何以能为广大亿万人民所掌握?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汉字难学,既然难学,那又为什么被那么多的人们所掌握所利用?这当中存在着什么奥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加以认真的对待,并加以认真的进行具体研究。  除了我们在学习汉字时所付出的时间代价,究竟汉字本身构字有没有规律可循?我们对这些构字规律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进行科学的认真的足够的研究?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
期刊
美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教中文的第一位教授是卫三畏(又译卫廉士),英文名字是S.W.Williams(1812—1884)原为美国传教士出身的外交官。他1833年来华,1876年回国任耶鲁大学中文教授。编过《汉英拼音字典》。美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杰出的汉学家,如,邓罗(又译布鲁威特一泰勒C.H.Brewitt—Tayl。r(1857—1938)他是第一个翻译《三国志演义》[San KuoChih Ye
期刊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写于1974年的散文。他用生花妙笔描绘了一幅声、色、光、影、味俱全的冷雨图,谱写了一曲离别大陆25年的游子寂寞、凄迷而又深情热切的思乡曲。在文中,他用汉字绘冷雨,用汉字载乡愁,充分展示了汉字的形、音之美。
期刊
当今的熟语研究,的确是个玉宇无尘,群星灿烂而又硕果累累的金秋时代。  当代的熟语研究,成就所以如此之大:一是由于有了“现代语言理论”的指导;二是由于这是一块语言研究领域上的“荒地”。俗话说:“耕熟不如拓荒”。拓荒就容易丰收嘛!何况又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群星竞亮,斗宿争辉。
期刊
徐德江先生所著《索绪尔语言理论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于1999年6月由北京海潮出版社出版。笔者写了对该书的述评(上),发表于《汉字文化》2002年第1期。《述评(上)》,主要全面概述了该书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该书所论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①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新评价;②由索绪尔语言理论而生发出的新的语言理论观点;③有关汉字汉语教学的论述。本文拟对该书的特点作一述评,供读者参考,不妥之处
期刊
汉字的性质,尤其是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是“文革”后我国语言文字理论打开的禁区之一。在这之前,“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道路”曾经是“最高指示”。  1985年,我在上海的《学术月刊》发表《汉字改革的科学性与民族性》一文,指出:“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起,就把文字看成‘语言符号之符号’,一种语言的复制品。到索绪尔时代,则更明确地把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看成一个人的相貌和他的照片的关系。这种关系深深植根于拼音文字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