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浩站在30号宿舍楼旁。他面前是一座在建的花园,正在施工。在施工的二十几天里,张浩每天从早到晚驻守在工地,和工人们交代施工细节,手里的施工图纸册被翻得卷起了毛边。如果正好有不少围观的人,他还会解说一番:“这是个雨水花园,下雨时能像海绵一样吸收道路上的积水。接下来,这里还会安置自行车位、座椅、秋干……”
不久前这里还只是一处不起眼的草地。
2019年暑假“全国校园营造联盟”成员合影
张浩是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以下简称“营建社”)现任社长,他与社团副社长、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景观学院”)2018级研究生卓康夫一起,带领营建社的小团队全程推动了“30楼雨水花园”的落成。
雨水花园缘起于校园的内涝问题。北京夏季降雨频繁,而宿舍区缺少完善的雨水系统。每到雨天,路面积水严重,营建社的成员们由此想到修建一座雨水花园,将楼顶、屋檐、道路的积水引流至草坪中。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2018年初,营建社向学校申报了“宿舍区参与式创新花园营造”的项目。3月29日,项目通过审批。
学生自主设计并参与校园公共空间的建设并非易事,在北大校内也没有多少先例可循。设计方案经历了先后8轮的修改,线上、线下4轮意见征集,历时一年半,参与各环节的学生达2000多人次。
与动力中心沟通后,成员们瞄准了30楼南侧的一块绿地,这块绿地周围的人行道是校园中最易积水的区域。被选中的土地面积不过340㎡,但想把它变成一个花园,需要跟总务部、校园规划委员会、动力中心、公寓中心、房地产管理部、燕园街道办事处等多个部门沟通,更要征求邻近宿舍内住宿同学的意见。这些都靠张浩、卓康夫和他们的团队来协调。
卓康夫是雨水花园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为了解宿舍楼内同学最真实的需求,他常常往30楼跑。但由于30楼是女生宿舍楼,卓康夫没法直接进入楼内与住户面对面地交流,他只好把设计方案做成展板放在宿舍大厅里,通过便利贴收集同学们的意见。
在最初的方案里,卓康夫计划开辟一片可供二人独处的休憩空间,这样的设计来自于他的偶然观察所得。一次晚归时路过30号楼,他发现宿舍楼下狭小的空间里居然站着七八对情侣,由此他想到为情侣们创造“可以坐着恋爱的地方”。
然而,在他向同学们收集意见时,这一设计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许多同学认为公共空间应该对私密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最终,卓康夫摒弃了原先情侣休息区的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分散放置的7个树桩,可供一人独自歇脚,以避免人群聚集带来的噪音干扰宿舍内同学的正常作息。
实际上,雨水花园的细节处处藏着设计者们的小心思。为防止有路过的女生高跟鞋鞋跟被卡住,人行道上的雨水篦子格栅间的缝隙被严格控制在1cm以內。考虑到宿舍区内自行车常年摆放混乱、侵占人行道,雨水花园还专门为自行车规划了一席之地。
方案修改后再次公示时,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了支持。8月21日,在征得房地产管理部、总务部和校团委的一致同意后,酝酿已久的雨水花园终于顺利破土动工。
持续二十几天的施工期内,每天早上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7点,张浩几乎都蹲守在工地上。为给周边宿舍楼的同学们实时直播施工进展,张浩组建了一个名为“30楼花园施工观摩团”的微信群,并不断向群里发送施工现场的照片、视频。
发起“雨水花园”项目的社团——北京大学营建社正式成立于2016年。那年春天,20余名来自景观学院的学生在2个月内亲手将红四楼、红六楼间荒芜的边角地打造成了一个小花园。由于没有经费,大家只能绞尽脑汁变废为宝——捡拾废弃的球形灯罩充当花盆、将旧自行车重新刷漆后作为点缀的小景、移栽从校内工地上抢救出的野花野草……
一分钱没花的改造最后却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小花园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观赏,还登上了北京大学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景观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黄彬凌是当时领头干活的学生之一。他说自己纯粹是抱着“一块地空着挺浪费”的想法挖下了第一铲土,不曾想过会有下文。没想到,完工一段时间后,万柳公寓特殊用房中心的主任联系到他,希望小团队能够负责万柳公寓的样板间设计;校长办公室的老师也找上门来,邀请他们对贝公楼二层北侧的空间进行改造。
在多次实践中,黄彬凌感受到了同学们改造校园环境的热情,更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于是,他们想到了成立社团,以此来保持小群体的凝聚力。2016年11月,社团以总评第1名的成绩通过团委学生团体部评估,获准成立。
景观学院教授李迪华担任了营建社的指导老师。李迪华说,北大学生身上有一种“想要改变的力量”,而营建社希望做到、以及正在做的,就是把这种力量“激发出来”。
如今营建社已经走过快3个年头,社团陆续完成了二教“树下空间”粉笔涂鸦、国关图书馆玻璃房改造、万柳公寓“镜园”建造、中关园食堂空间提升、二教地下极客实验室门厅改造等项目。尽管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社员们从未忘记脑海中的想法变为现实的那些“高光时刻”。
张浩一直是未名BBS的活跃分子,他最常逛的版面是燕园食宿和校长信箱。近年来,北大的整体环境在不断提升,许多一线的后勤职工也一直在付出努力,但改变无法一蹴而就,一些缺乏人性化的细节仍时常成为同学们的“靶子”。在BBS及树洞等校内平台上,同学们对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场所的抱怨并不少见。 “被二教厕所的弹簧门撞到过很多次”“29楼、31楼、物美等地下场所均未设置无障碍通道,对骨折或肢体障碍的同学很不友好”“博雅塔西北侧路面施工造成沟壑,走路或者骑车经过,稍不注意就会摔得很惨。若不能迅速修复好,建议放置醒目标志提醒行人注意”……许多诉求都直接影响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体验。
“校园理应让每个人都可以舒服、健康、愉快。”张浩认为,同学们在发现校园环境存在问题后主动发声,相比起熟视无睹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而营建社为校园带来的,是一股“改变”的力量。
今年8月1日,BBS的“燕园食宿”版面上,有同学发帖称,农园食堂二楼楼梯的台阶边缘贴有的黄色警示条十分晃眼,容易使人踏空跌倒。张浩看到后,立即跟餐饮中心的老师反映了情况,希望能够尽快去除警示条。
8月2日,问题刚被提出的第二天一早,餐饮中心已经将警戒条全部移除,并在楼梯口贴出了告示。几天后,餐饮中心就重新购置了一批不反光的防滑条,现已安装完毕。
目前,营建社的同学也与餐饮中心达成了共识,两者将联合开展后续调研,收集同学们对农园食堂的“吐槽”,并给出详细的解决提案。
校园环境的改变正是从大家脑海中想到的东西开始的。树洞、BBS版面上的吐槽以及发现问题的敏锐必不可少,但现在更需要的是每个人在行动上参与校园的改造。
张浩并不喜欢把校园改造活動称为“项目”。“这个词一听就很严肃,把同学们都吓跑了,以为是专业的人才能干的事。”他调侃道,“不如说,大家一起来‘搞点事情’?”
营建社并不是燕园里唯一想要“搞点事情”的一群人。其实在雨水花园的建设方案敲定之前,营建社联合了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和创客空间,希望把现在雨水花园的施工地设计成既有生态调节功能,又能进行科技互动的户外活动空间,但最终遗憾地未能实现。
在燕园之外,也有一群致力于校园环境改造的青年人。李迪华鼓励营建社“走出北大”。2017年5月17日,黄彬凌与同济大学“菜心社”(现名为“有空营造社”)的社团骨干们“胜利会师”。在同济大学教学楼的天台,“菜心社”修建的“香草花园”旁,黄彬凌与时任社长纪丹雯等人共同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搭建学生营建平台的目标。
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2017年7月22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4所高校的营造类社团代表在北大起草了《校园营造宣言》,“全国校园营造联盟”就此诞生。此后的每个夏天,来自各个高校的营建先锋们都会齐聚北大,分享改造校园空间的经验与感悟。
责任编辑:尹颖尧
不久前这里还只是一处不起眼的草地。
2019年暑假“全国校园营造联盟”成员合影
一座花园,从无到有
张浩是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以下简称“营建社”)现任社长,他与社团副社长、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景观学院”)2018级研究生卓康夫一起,带领营建社的小团队全程推动了“30楼雨水花园”的落成。
雨水花园缘起于校园的内涝问题。北京夏季降雨频繁,而宿舍区缺少完善的雨水系统。每到雨天,路面积水严重,营建社的成员们由此想到修建一座雨水花园,将楼顶、屋檐、道路的积水引流至草坪中。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2018年初,营建社向学校申报了“宿舍区参与式创新花园营造”的项目。3月29日,项目通过审批。
学生自主设计并参与校园公共空间的建设并非易事,在北大校内也没有多少先例可循。设计方案经历了先后8轮的修改,线上、线下4轮意见征集,历时一年半,参与各环节的学生达2000多人次。
与动力中心沟通后,成员们瞄准了30楼南侧的一块绿地,这块绿地周围的人行道是校园中最易积水的区域。被选中的土地面积不过340㎡,但想把它变成一个花园,需要跟总务部、校园规划委员会、动力中心、公寓中心、房地产管理部、燕园街道办事处等多个部门沟通,更要征求邻近宿舍内住宿同学的意见。这些都靠张浩、卓康夫和他们的团队来协调。
卓康夫是雨水花园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为了解宿舍楼内同学最真实的需求,他常常往30楼跑。但由于30楼是女生宿舍楼,卓康夫没法直接进入楼内与住户面对面地交流,他只好把设计方案做成展板放在宿舍大厅里,通过便利贴收集同学们的意见。
在最初的方案里,卓康夫计划开辟一片可供二人独处的休憩空间,这样的设计来自于他的偶然观察所得。一次晚归时路过30号楼,他发现宿舍楼下狭小的空间里居然站着七八对情侣,由此他想到为情侣们创造“可以坐着恋爱的地方”。
然而,在他向同学们收集意见时,这一设计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许多同学认为公共空间应该对私密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最终,卓康夫摒弃了原先情侣休息区的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分散放置的7个树桩,可供一人独自歇脚,以避免人群聚集带来的噪音干扰宿舍内同学的正常作息。
实际上,雨水花园的细节处处藏着设计者们的小心思。为防止有路过的女生高跟鞋鞋跟被卡住,人行道上的雨水篦子格栅间的缝隙被严格控制在1cm以內。考虑到宿舍区内自行车常年摆放混乱、侵占人行道,雨水花园还专门为自行车规划了一席之地。
方案修改后再次公示时,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了支持。8月21日,在征得房地产管理部、总务部和校团委的一致同意后,酝酿已久的雨水花园终于顺利破土动工。
持续二十几天的施工期内,每天早上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7点,张浩几乎都蹲守在工地上。为给周边宿舍楼的同学们实时直播施工进展,张浩组建了一个名为“30楼花园施工观摩团”的微信群,并不断向群里发送施工现场的照片、视频。
这个社团,白手起家
发起“雨水花园”项目的社团——北京大学营建社正式成立于2016年。那年春天,20余名来自景观学院的学生在2个月内亲手将红四楼、红六楼间荒芜的边角地打造成了一个小花园。由于没有经费,大家只能绞尽脑汁变废为宝——捡拾废弃的球形灯罩充当花盆、将旧自行车重新刷漆后作为点缀的小景、移栽从校内工地上抢救出的野花野草……
一分钱没花的改造最后却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小花园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观赏,还登上了北京大学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景观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黄彬凌是当时领头干活的学生之一。他说自己纯粹是抱着“一块地空着挺浪费”的想法挖下了第一铲土,不曾想过会有下文。没想到,完工一段时间后,万柳公寓特殊用房中心的主任联系到他,希望小团队能够负责万柳公寓的样板间设计;校长办公室的老师也找上门来,邀请他们对贝公楼二层北侧的空间进行改造。
在多次实践中,黄彬凌感受到了同学们改造校园环境的热情,更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于是,他们想到了成立社团,以此来保持小群体的凝聚力。2016年11月,社团以总评第1名的成绩通过团委学生团体部评估,获准成立。
景观学院教授李迪华担任了营建社的指导老师。李迪华说,北大学生身上有一种“想要改变的力量”,而营建社希望做到、以及正在做的,就是把这种力量“激发出来”。
如今营建社已经走过快3个年头,社团陆续完成了二教“树下空间”粉笔涂鸦、国关图书馆玻璃房改造、万柳公寓“镜园”建造、中关园食堂空间提升、二教地下极客实验室门厅改造等项目。尽管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社员们从未忘记脑海中的想法变为现实的那些“高光时刻”。
大家一起,搞点事情
张浩一直是未名BBS的活跃分子,他最常逛的版面是燕园食宿和校长信箱。近年来,北大的整体环境在不断提升,许多一线的后勤职工也一直在付出努力,但改变无法一蹴而就,一些缺乏人性化的细节仍时常成为同学们的“靶子”。在BBS及树洞等校内平台上,同学们对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场所的抱怨并不少见。 “被二教厕所的弹簧门撞到过很多次”“29楼、31楼、物美等地下场所均未设置无障碍通道,对骨折或肢体障碍的同学很不友好”“博雅塔西北侧路面施工造成沟壑,走路或者骑车经过,稍不注意就会摔得很惨。若不能迅速修复好,建议放置醒目标志提醒行人注意”……许多诉求都直接影响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体验。
“校园理应让每个人都可以舒服、健康、愉快。”张浩认为,同学们在发现校园环境存在问题后主动发声,相比起熟视无睹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而营建社为校园带来的,是一股“改变”的力量。
今年8月1日,BBS的“燕园食宿”版面上,有同学发帖称,农园食堂二楼楼梯的台阶边缘贴有的黄色警示条十分晃眼,容易使人踏空跌倒。张浩看到后,立即跟餐饮中心的老师反映了情况,希望能够尽快去除警示条。
8月2日,问题刚被提出的第二天一早,餐饮中心已经将警戒条全部移除,并在楼梯口贴出了告示。几天后,餐饮中心就重新购置了一批不反光的防滑条,现已安装完毕。
目前,营建社的同学也与餐饮中心达成了共识,两者将联合开展后续调研,收集同学们对农园食堂的“吐槽”,并给出详细的解决提案。
校园环境的改变正是从大家脑海中想到的东西开始的。树洞、BBS版面上的吐槽以及发现问题的敏锐必不可少,但现在更需要的是每个人在行动上参与校园的改造。
张浩并不喜欢把校园改造活動称为“项目”。“这个词一听就很严肃,把同学们都吓跑了,以为是专业的人才能干的事。”他调侃道,“不如说,大家一起来‘搞点事情’?”
营建社并不是燕园里唯一想要“搞点事情”的一群人。其实在雨水花园的建设方案敲定之前,营建社联合了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和创客空间,希望把现在雨水花园的施工地设计成既有生态调节功能,又能进行科技互动的户外活动空间,但最终遗憾地未能实现。
在燕园之外,也有一群致力于校园环境改造的青年人。李迪华鼓励营建社“走出北大”。2017年5月17日,黄彬凌与同济大学“菜心社”(现名为“有空营造社”)的社团骨干们“胜利会师”。在同济大学教学楼的天台,“菜心社”修建的“香草花园”旁,黄彬凌与时任社长纪丹雯等人共同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搭建学生营建平台的目标。
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2017年7月22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4所高校的营造类社团代表在北大起草了《校园营造宣言》,“全国校园营造联盟”就此诞生。此后的每个夏天,来自各个高校的营建先锋们都会齐聚北大,分享改造校园空间的经验与感悟。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