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尝试“游戏教学法”,以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让游戏把聋生引进“乐学的大门”。
【关键词】 聋校; 数学; 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51-01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全面发展。聋童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加上数学学科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及数学活动不能很好的建立在聋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基础上,教法的选择不能恰当地符合(反映)聋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得他们在学习知识时,除了具有正常儿童的认知特点外,更具有特殊的问题和倾向,以至于学习效率不高。刚刚入学的聋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得比较无知,他们无论是在书本知识还是生活经验方面都比较贫乏。因此学习课本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在聋校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把书本中的教学内容与他们平时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能较快掌握所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我认为,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获取知识,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境。
1 游戏教学能引起聋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第一任教师”,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聋童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如学生打开课本第一页,我就问学生诸如以下的问题“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幾个男的,几个女的,他们在干什么?你们喜欢做同样的游戏吗?”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类似的游戏活动,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学习活动给吸引过来,积极回答问题并踊跃参加游戏,觉得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教师就这样把学生引进数学的殿堂,让他们用“数学”来描述、刻画并了解世界。再如:我在教授加法计算时的一课中,渗透了“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这一抽象的概念,教材设计了“小朋友浇花”这一游戏生活场景,课堂上我安排学生作了类似的表演,活动中先请3位小朋友扫地,再请2位小朋友擦窗户,问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劳动?同学们一看便知是5位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3+2=5,实际上就是把两次请的人数加起来,合在一起的就是所求结果。这其实是一道现实的简单的应用题,用生活中的事例讲解习题,这样教学既符合了新教材的改革要求,也符合聋童的学习实际,即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及计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聋生感知“数学”的能力。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对口令、找朋友等活动。如:“小鸡的家在哪里”,“把信送到哪里”……这些有趣的学习活动,都可以加工成简单易行的小游戏。正是这些引人入胜的游戏吸引了聋生认识的兴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孩子们在参与的同时,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2 游戏教学符合聋童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刚入学的聋童更是爱玩爱动,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常常会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聋童的爱玩好动影响了学习而受到教师的批评,教师限制学生的“动”,强制他们听课,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上一堂课感到又苦又累,厌学情绪较重,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在去年暑期,我参加了中挪双语聋教育一年级集体备课活动,领导要求我们尝试使用普小第一册的数学课本(即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在聋校的教学计划中是不用的),打开新教材,感到新教材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场景特别多,画面也特别精美。新教材中多种游戏的设计因势利导,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优势。同学们手捧新教材,个个爱不释手,不由自主地翻阅下去,初次接触新教材,他们就感到数学是有趣的,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教材中多次设计的“摆一摆”、“涂一涂”、“连一连”、“猜一猜”等活动,都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小小的游戏中操作,为进一步的学习体验而“动”起来。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通过搭积木的游戏,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动手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自己带来的物品,并在摸、玩、分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会自己归类,找出特点,让他们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的本质特征,这样教,学生不仅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培养与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游戏教学能够引发数学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游戏开始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厘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了新问题:要想知道我们教室内的面积,南京聋人学校的面积有多大,或者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整个国土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么?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这样让学生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4 游戏教学还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不仅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和竞争性,还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如:“争红花、夺红旗”,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学习小组都在为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劲,这种竞争意识使他们渐渐养成了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在“找朋友”游戏中,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经过理性的思考之后,积极地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心中的答案。在寻找过程中,有谁找错了,别人就会主动帮助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了。
教学实践证明,游戏教学的作用在于:它既有效的传授了知识,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还培养了聋童的非智力品质,游戏把我们的聋生引进了“乐学”的大门。
【关键词】 聋校; 数学; 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51-01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全面发展。聋童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加上数学学科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及数学活动不能很好的建立在聋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基础上,教法的选择不能恰当地符合(反映)聋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得他们在学习知识时,除了具有正常儿童的认知特点外,更具有特殊的问题和倾向,以至于学习效率不高。刚刚入学的聋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得比较无知,他们无论是在书本知识还是生活经验方面都比较贫乏。因此学习课本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在聋校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把书本中的教学内容与他们平时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能较快掌握所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我认为,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获取知识,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境。
1 游戏教学能引起聋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第一任教师”,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聋童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如学生打开课本第一页,我就问学生诸如以下的问题“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幾个男的,几个女的,他们在干什么?你们喜欢做同样的游戏吗?”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类似的游戏活动,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学习活动给吸引过来,积极回答问题并踊跃参加游戏,觉得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教师就这样把学生引进数学的殿堂,让他们用“数学”来描述、刻画并了解世界。再如:我在教授加法计算时的一课中,渗透了“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这一抽象的概念,教材设计了“小朋友浇花”这一游戏生活场景,课堂上我安排学生作了类似的表演,活动中先请3位小朋友扫地,再请2位小朋友擦窗户,问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劳动?同学们一看便知是5位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3+2=5,实际上就是把两次请的人数加起来,合在一起的就是所求结果。这其实是一道现实的简单的应用题,用生活中的事例讲解习题,这样教学既符合了新教材的改革要求,也符合聋童的学习实际,即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及计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聋生感知“数学”的能力。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对口令、找朋友等活动。如:“小鸡的家在哪里”,“把信送到哪里”……这些有趣的学习活动,都可以加工成简单易行的小游戏。正是这些引人入胜的游戏吸引了聋生认识的兴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孩子们在参与的同时,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2 游戏教学符合聋童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刚入学的聋童更是爱玩爱动,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常常会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聋童的爱玩好动影响了学习而受到教师的批评,教师限制学生的“动”,强制他们听课,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上一堂课感到又苦又累,厌学情绪较重,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在去年暑期,我参加了中挪双语聋教育一年级集体备课活动,领导要求我们尝试使用普小第一册的数学课本(即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在聋校的教学计划中是不用的),打开新教材,感到新教材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场景特别多,画面也特别精美。新教材中多种游戏的设计因势利导,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优势。同学们手捧新教材,个个爱不释手,不由自主地翻阅下去,初次接触新教材,他们就感到数学是有趣的,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教材中多次设计的“摆一摆”、“涂一涂”、“连一连”、“猜一猜”等活动,都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小小的游戏中操作,为进一步的学习体验而“动”起来。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通过搭积木的游戏,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动手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自己带来的物品,并在摸、玩、分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会自己归类,找出特点,让他们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的本质特征,这样教,学生不仅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培养与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游戏教学能够引发数学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游戏开始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厘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了新问题:要想知道我们教室内的面积,南京聋人学校的面积有多大,或者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整个国土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么?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这样让学生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4 游戏教学还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不仅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和竞争性,还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如:“争红花、夺红旗”,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学习小组都在为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劲,这种竞争意识使他们渐渐养成了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在“找朋友”游戏中,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经过理性的思考之后,积极地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心中的答案。在寻找过程中,有谁找错了,别人就会主动帮助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了。
教学实践证明,游戏教学的作用在于:它既有效的传授了知识,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还培养了聋童的非智力品质,游戏把我们的聋生引进了“乐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