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这个大前提下,老师不能忽视孩子的听说读写训练。纵观现在的课堂,“听、说、读”落实得较好,老师在这些方面付出的精力比较多,但在“写”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在阅读课堂上给学生安排时间写作,而是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教育家李海林认为,语文教材在客观上存在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人们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后者。李海林这话的意思是说语文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不能有所偏颇。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现在的语文教材,对习作训练的体现还不够,一册书只要求写八篇习作,远远不能完成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学生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需要我们老师用敏锐的视角发掘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日积月累,长期训练,这样,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才能成为必然。如何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仿句式
可以模仿文中句子所运用的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也可以模仿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这在每个年级都可以做,也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如学习了一个比喻句,教师可先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手法,然后让学生仿写一个,告诉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比喻,可以让作文更生动,更有文采。学完《桂林山水》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文中介绍漓江水的静、清、绿时所用的排比手法练习写话。一个文学院的教授曾说:学生的作文中,如果不能有个太阳,那要有一个月亮;不能有个月亮,也要有个星星;如果连个星星也没有,你至少也要有个萤火虫。如果这些都没有,那就只剩下基础训练了。我认为比喻、拟人就是学生作文中的萤火虫。若想让学生妙笔如花,文采飞扬,就要让学生想象,多写一些描述性的语言。
二、仿顺序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课文中涉及的写作顺序主要有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观察方位清楚明了,教师可在教学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一篇游记或是介绍一处景点。学了课文《乡下人家》后,教师可以借鉴文中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我的家乡》。教师要先让学生模仿,然后创造,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奏。
三、仿结构
小学语文的一些课文结构非常明确,如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长城》就是总分总式的结构,先写远观长城的总印象,再从近处具体展开,最后总结。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先写眼前见到的景象,再写联想,最后练笔。《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采用并列结构的构段方式,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写海底物产的丰富。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同时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时,可采用并列的构段方式。指导学生写《秋天的田野》、《美丽的花园》等一些随文片断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构段方式的认识。
四、改写练笔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秋思》,用白描的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写话体验,如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信,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想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做什么?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奇怪的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会对诗人说什么?其实,只要老师是个有心人,这样的练笔机会随处可见。如《鲸》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要求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个片段,既可以复习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转变人称的能力和选择材料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续写练笔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小木偶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比蜜蜂采蜜,作文好比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课堂绚丽绽放。
(责编 莫彩凤)
教育家李海林认为,语文教材在客观上存在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人们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后者。李海林这话的意思是说语文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不能有所偏颇。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现在的语文教材,对习作训练的体现还不够,一册书只要求写八篇习作,远远不能完成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学生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需要我们老师用敏锐的视角发掘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日积月累,长期训练,这样,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才能成为必然。如何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仿句式
可以模仿文中句子所运用的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也可以模仿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这在每个年级都可以做,也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如学习了一个比喻句,教师可先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手法,然后让学生仿写一个,告诉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比喻,可以让作文更生动,更有文采。学完《桂林山水》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文中介绍漓江水的静、清、绿时所用的排比手法练习写话。一个文学院的教授曾说:学生的作文中,如果不能有个太阳,那要有一个月亮;不能有个月亮,也要有个星星;如果连个星星也没有,你至少也要有个萤火虫。如果这些都没有,那就只剩下基础训练了。我认为比喻、拟人就是学生作文中的萤火虫。若想让学生妙笔如花,文采飞扬,就要让学生想象,多写一些描述性的语言。
二、仿顺序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课文中涉及的写作顺序主要有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观察方位清楚明了,教师可在教学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一篇游记或是介绍一处景点。学了课文《乡下人家》后,教师可以借鉴文中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我的家乡》。教师要先让学生模仿,然后创造,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奏。
三、仿结构
小学语文的一些课文结构非常明确,如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长城》就是总分总式的结构,先写远观长城的总印象,再从近处具体展开,最后总结。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先写眼前见到的景象,再写联想,最后练笔。《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采用并列结构的构段方式,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写海底物产的丰富。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同时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时,可采用并列的构段方式。指导学生写《秋天的田野》、《美丽的花园》等一些随文片断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构段方式的认识。
四、改写练笔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秋思》,用白描的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写话体验,如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信,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想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做什么?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奇怪的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会对诗人说什么?其实,只要老师是个有心人,这样的练笔机会随处可见。如《鲸》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要求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个片段,既可以复习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转变人称的能力和选择材料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续写练笔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小木偶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比蜜蜂采蜜,作文好比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课堂绚丽绽放。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