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城市山林”景观设计的运用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r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镇江市“城市山林”的传承标签入手,展开城区南山绿道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和人文性研究。注重南山风景区内此公益绿道的本质,进行前瞻性研讨,探讨绿道景观的设计原则和生态功能性景观建设布局,并着重研究南山绿道实施以来的效果呈现,以小见大,论镇江市“城市山林”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山林”;绿道建设;便民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1 镇江“城市山林”的塑造内涵
  “城市山林”是北宋著名画家米芾根据镇江界域当时的生态骨架题写的雅号。(图1)以现今狭义来说,是于山林生态系统格局下呈现生态绿色的城市风貌,并转变山林受城市管辖的思维定式,重新构造城市在山林之中传承的现代化理念。
  镇江地处宁镇丘陵,城市在“真山真水”基底中发育形成。近年来,“城市山林”标签被重新唤醒,淡化居民休养生息的现代化区域边界。它指与自然格局有机融合,注重生态区域人文观赏型规划设计[1],再经人为细微调试,逐步构成城市与环境一体发展的发展模式。具体措施是将城市内部多层次自然环境进行景观再设计,使之具有生态涵养功能和人文文化内涵。
  在镇江界域“连岗三面,一江横陈”自然格局大体形成的背景下,根据城市生态设计改造环境的大趋势,选取南山风景区内这一规模较大的生态节点,构造贯通城郊与城区的南山绿道大型公益景观设计,即是在人为打造一条城南人造廊道,旨在为镇江“城市山林”现代化再塑造传承助力。
  2 南山绿道设计发展概述
  镇江城南南山生态风景区是一个渗透着景观再设计的综合体选择,经多年历史积淀已有极具美感的生态景观,以为民谋福出发,紧密串联片区内的城市和山林。南山绿道一期工程于2012年动议、规划,2013年10月正式使用,近年来,市民反响好,南山绿道二期已建设完成并使用。首段一期工程于南山西入口绵延5.1千米,途径古道、水库等生态景点。二期工程全长2.5千米,包含茶园、果林、滨水湿地等多个景观观赏体验片区,绿道建设工程与南山景区景点互通衔接得当。(图2)
  该项目以官方专项课题支持为起始点,由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推动,满足市民个体放松和心灵慰藉的需求,继而产生生态文化认同。此举体现了城市和山林生态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2],它以极强的公益性延续至今,不仅把市民与城南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而且以景观设计为纽带串联起了城市与自然。景观中还衍生出了锻炼身体的路段,项目在得民心、合民意之余,也使人居环境和文化效益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改善,形成了“山林在城中,城中有山林”连片性大格局生态系统。
  3 南山绿道的生态景观设计
  3.1 绿道生态景观设计“道法自然”前瞻性研讨
  镇江作为一座山林之中的城市,“城市山林”一体化改造需时刻谨记“道法自然”的原则。其中,“道法”的内涵是将生态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常态化建设中心,关注人与自然山林双方的平衡自持,保持人为意趣添加的设计主旨时刻居于山林有机整体的基础之上,并依附在其自然运作原则规划的区域内。根据规律发挥山林生态持续理论,适当衍生、因地制宜。
  在对绿道周边进行规划设计时,“城市山林”区域内的公益工程除了便民之外,还要包含山林护持、水库保养、植被培育、城市休憩等方面。不仅需把控山林景观的审美程度,而且得为山林生态系统预留可供其长期内部消化的调节范围。
  因此,主体道路的建设需选择绿色环保、舒适度高的材质[3]。另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雨量难控,此便民工程也需响应镇江海绵城市建设,做好海绵工程基础设施。再者,要根据山林的承载度选择本地适宜的树种,人为加持构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保证人类活动频繁时山林区仍然能主观调度自身系统。
  3.2 南山绿道生态景观设计效果的呈现
  第一,维护丘陵地区山林系统格局。维护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系统是设计效果呈现的首要前提,要通过片区规范划分功能性植物群落,在自然人文之間建设弹性程度高的生态服务基建。不仅要符合生态美学,还要最大限度地适应城南环境的变化,实现山林系统格局的最大化保护与利用。
  绿道周围应多栽本地适宜树种,如桂花、络石藤等,选取根部适宜斜坡、山丘地区土壤供给的储蓄植物。远处,步道周围、南山景区内部野林交织融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近处,则要缓和人文观赏步道区对生态自然交界区的冲击,增强交错地区的自我消化能力(图3)。
  此外,为调动市民参与“城市山林”设计建设的积极性,公益绿道特意为市民划分了一片地带,供市民认养、栽种本地适宜树木,并挂配认养人设计的牌子。既为树木找到了归宿,又稳定了绿道片区的生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市民参与镇江“城市山林”传承的热情。
  第二,注重景观修复的生态美感。现代化都市的景观设计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其舒畅身心、利于修养的好处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其全面性功能亟待挖掘,自然之物传达的美学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多重思考。
  绿道左侧矮丘绵延,老林繁茂,常年郁郁葱葱,为与南山风景区内的景点实现联动,也为增强市民的视觉感受,道旁野蔷薇、金银花、桂花错位而栽。栽树遵循高矮递推规律,构造自然的视觉阶梯,最后延伸至绿丘。步道有时还被别处引来的水流环绕,流水潺潺,步于其旁,甚是风雅。在不破坏原有丘陵山林的基础上,东西长段绿道边还设计出艺术性的留白效果,即绿道旁部分地区空留大片绿地缓坡。此举既可为丘陵地区远处连绵的山丘预留视觉远眺的缓冲地带,又提升了山林生态板块的丰富度。
  4 南山绿道的人文景观设计
  4.1 提升绿道人文观赏性功能
  自古以来,山林就是文人寄托情感意趣的载体。山林用其自然的生态环境疗愈出仕者的创伤,出仕者受山林恩泽隐居多年。当年戴颙拒宋武帝刘裕招用,隐居于此,南山群山中的主山因此改名为招隐山。后又有多位文人以众多诗篇文章回馈山林,人文可见一斑。   现代人对景致的景观设计以保护传承为主,设计者为增添野趣,在步道两旁设仿古亭廊(图4)。笔者认为,可在休息长廊处多添置歌咏南山的诗词篇章,游人玩味,可增涵养。同时,南山山林深处尚存较多文物遗迹待人赏看,绿道的设计可偏颇意旨于山林古迹,形成古今的强烈对比。
  4.2 探寻地域文化特色再设计
  镇江“城市山林”的美誉来自于米芾,“城市山林”自此成为镇江的名片。南山绿道的设计遵循了“城市山林”一体化的整体规划要求[4],将城市的活力气息与山林的灵动姿态有机结合起来。为使此举能长期为民谋利,需着意添加能体现镇江地域特色的人文性设计,以此明确镇江的发展定位。
  绿道的东西走向淡化了城市与山林的边界,可于绿道、景区交错处,选址建设城市山林博物馆。此设计同时承接了景区衍生、标志引导及景致转换功能,呼应了绿道“城市山林”的景观改造。以下略述设计理论。
  公共建筑的环境打造需遵循山林整体的和谐统一[5]。内部构造可设藻井形制,以加强与外部山林的交流[6]。同时,室内绿化生态调节与内部现代化陈设呼应,渲染公共空间的环境,从而改变单一、冷漠的建筑内在[7]。在基本展厅陈列原籍或临本文献的基础上,按需摆置与南山山林渊源深厚的文人作品。也可再设多功能展厅,如民俗体验厅、文物修复中心。公共空间摆设融入城市元素的新媒体交互设计,以较强的科技感体现城市现代化与自然山林的碰撞交融。另设米芾作品视觉动态化再现、招隐山因戴颙改名缘由的大数据处理重现、VI(视觉识别系统)模拟访客体验性模仿书法创作等。还可设部分室内生态健身设施,在优化市民体验的同时,也可以激发游客对“城市山林”的兴趣,极具发展前景,可供参考。
  5 结语
  山林是支撑现代化进程的“城市之肺”,健康山林的景观设计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支持。南山绿道的设计以南山风景区为中心,发散出一系列现代城市生态改造,多年经营成就了良好的效果。此项目不仅是便民生态工程,而且对城市修复和山林修养大有裨益。生态与人文底蕴交织,飞速发展的城市、生态盎然的山林共同组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体化举措建设的发展性不容小觑,此可持续发展趋势日后或将成为众多现代化都市景观设计探索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原,王向荣.镇江自然风景体系与城市格局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04):63-66.
  [2] 吳曼,朱宇婷,曹磊.特色旅游小镇生态景观艺术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7(04):233-234.
  [3] 王奕,孙卫东,陈周翔.一种生态砖的创意设计在景观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0):75-76.
  [4] 丁佳欢.耿涛.乡村滨水地区导向系统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4):58-59.
  [5] 孙威,吴言,李雪艳.从生态修复与人文意蕴——浅谈城市水体景观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86-87.
  [6] 秦韬玉,厉群,吴燕飞.餐饮场所设计——杨柳古村茶室设计(传统元素应用)[J].大众文艺,2019(20):120-121.
  [7] 高阳,王亚宁,厉群.景观在设计中的应用——以锦绣花园别墅为例[J].大众文艺,2019(17):86-87.
  作者简介:张知祺(2001—),女,江苏镇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耿植荣(1989—),男,安徽马鞍山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设计学、美术学。
其他文献
摘要:古代铠甲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主要的护具,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也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造型艺术。本文以唐朝明光铠和中世纪锁子甲、板甲作为研究对象,对史料描述和实际复原件进行对比探究,分析铠甲的文化内涵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铠甲;造型艺术;明光铠;锁子甲;板甲  中图分类号:TS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日常中建筑配色通常会成为建筑设计中相对被忽略的部分,本文以大唐建筑中精妙绝伦的配色为例,围绕历史等级制度与现代美学中的色彩协调两个方面逐一对其进行分析。历史上大唐建筑大致分为王府官宦家、市坊、皇室宫殿三类,本文结合古时所说的阴阳五行学说初步分析历史等级制度下大唐建筑配色的特点,以类似色协调和对比色协调为出发点,逐个分析协调色彩运用带来的视觉效果,并从历史学与美学的角度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面对当今时代园林因照搬模仿设计导致本土文化流失的情况,造园师应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古代造园活动息息相关的风水理论,应以科学的姿态重回造园师的视野中。本文以岭南代表性私家园林余荫山房为例,以风水思想中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风景园林设计理论,探究植物配置现状,挖掘风水理论下植物造景的研究价值,旨在为日后现代园林景观行业提供一定的设计指导。  关键词:风水理论;岭南园林;余荫山房;植物配
期刊
摘要:本文经由设施生态化的概念以及对城市公园的生态化设计的分析,衍生出城市公园生态化设计的内涵,并以芜湖市赭山公园为实例,系统分析公园内设施生态化建设及其对景观和人文的影响,肯定其作为芜湖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在生态化设计以及设施生态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只有将生态与景观两者联系起来,在景观的设计中体现生态效益,以生态性为原则来创造景观,才能实现双赢,营造出一个兼备人性与自然、生态与便民的城
期刊
摘要:本文以颐和园为个案,初步探究其古典艺术美,分析清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点,重点阐述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例的景色特点及其造园所运用的手法。同时,从美学角度分析以颐和园为例的清皇家园林艺术特点,尝试将古典艺术美的元素运用于现代景观设计改造中,在促进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颐和园;清皇家园林;古典美学;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在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的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应对季节性旱涝和突发强降水等问题,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昆山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地之一,在旅游区规划设计中也相应参照了此理论。本文以昆山旅游度假区的环湖大道项目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旅游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旅游区;景观设计
期刊
祝之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电影产业高速成长,电影营销发展到新阶段,营销成本也逐年推高。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看,优化营销工具非常重要。预告片作为电影的“广告”,直观、有效地影响市场,当前却普遍存在制作上缺乏创意、剪辑过度依赖明星、版本缺乏整合等问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引入市场营销学来改进预告片的生产策略,使其立足于细分观众市场,以输出影片“独特一致”的认知为核心,选择恰当的电影元素进行剪辑,整合多版本,
期刊
摘要:每个城市中都留有一些废弃工厂的遗址,这些废弃工厂占地面积广,建筑老旧,原有的功能与性能已经丧失,且整体样貌也与城市发展脱节,成为一块废弃的空地。如何再一次提高这片土地的利用价值,在美化城市整体环境的同时,让这些废弃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应对这些废弃工厂进行艺术化转换,在保留原有建筑形态的前提下,进行具有设计性的改造,并加入城市自身的文化要素,建设新型艺术文化空间,充分利用
期刊
摘 要:生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当代视觉艺术关注的主题之一。笔者通过创作木版画《诺亚方舟》的实践与探索,将生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进行主题表达,提出黑白的表现张力、刀法的运用技巧以及造型的表现方式是木版画创作的关键,以此探索木版画创作的魅力。  关键词:生肖;木刻;黑白;刀法;造型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9-00-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