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早的“希望工程”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ang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提到他,大家首先会想起他多次被贬后所著大量诗文,但他曾于被贬期间兴办最早的“希望工程”,恐怕鲜有人知。
  苏轼最后被贬于海南的儋州,这也是在“乌台诗案”后,苏轼所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贬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参透人生,笑看人生的风起云涌,虽多次被贬,却创作了大量诗作,这也是人生的另一收获。而在海南,他还有另一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创举,那就是他在海南创立了“东坡学院”。
  “东坡学院”之名,始于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原名“载酒堂”。乍一听,这“载酒堂”定是举杯交友的场所,难不成这苏轼也交得一帮酒肉朋友?其实不然,这“载酒堂”取自《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也就是说,这儿是苏轼在儋州讲学和以文相会的场所。因此,后来又改名“东坡书院”。
  据《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当时,苏轼被贬儋州,为戴罪之身,但他见当地仍是火种刀耕,文化极其落后,因此,他立志在此设帐讲学,兴办教育,传播文化。而苏轼又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所以岛内外的学子都纷纷前来从学。
  海南岛地处僻远,文化教育极其落后,在苏轼来此地讲学前,还未曾出过一个举人,苏轼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教育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当时有一批学子闻名而来,在儋州有黎子云兄弟、符林、王霄等人,外地慕名而来的有琼州的姜唐佐、湖州的吴子野、江苏的葛延之等辈。
  其时,学子姜唐佐,苏轼很赏识他,赞扬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言行“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苏轼遇赦离开儋州时,姜唐佐向他求诗,苏轼就在他的扇子上题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劝勉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不久,姜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崇宁二年,姜唐佐在汝阳遇见苏辙,那时苏轼已经去世。苏辙为哥哥补足赠诗:“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苏轼在儋州三年,大兴教育,确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件千秋万代受益的好事。至今,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有许多民间诗社,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 可见苏轼有远见卓识,他清醒地意识到,其时儋州异常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没有教化,人民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要想使当地兴旺富裕,就必须重视教育。苏轼虽人生失意,但他依然乐观地在儋州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实施了最早的“希望工程”。
  (摘自《经典选读》)
其他文献
悲苦的生活犹如水塘中的沉渣,在气温高时常泛起,让人至今仍唏嘘不已。  年轻时的娘很好强,里里外外是一把好手,不管粗事细活她都打理得条条枝枝的。如在穿的方面将姐姐穿小的棉袄加个外套,改给我穿;穿破了,剪裁一下又传给了弟弟;最不济时也要用来纳鞋底。生活逼迫着娘十分善于精打细算。  可吃的东西是吃一口少一口,再巧的手也不能做无米之炊。 我所在的生产队,是村中十七个队中最穷的。年终分红,一劳动日就值一毛九
期刊
我是一位退休了9年的农村小学教师,为了一纸大学文凭和写几篇文字的梦想,孜孜矻矻努力了50多年。  51年前的“大暑”日(那年7月23日,大暑)结束高考,走出考场,我与同学说:“此生,即便进不了大学,我也一定要赶超上了大学的同学!”此后我回乡学习董加耕,加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队伍。在出力流汗修地球的同时,我自学了四年江苏函授大学农学课程。解放军“四清”工作队说我是个可教育好的子女,推荐我当了村小
期刊
2013年10月9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早早地吃过午饭,湖南邵阳的肖艳红就开始了出门前的最后准备。她拿出新买的嫩黄色运动衣和紫色旅游鞋换上,认真梳理好头发,46岁的她很快焕然一新。只有暗黄的脸色,以及鼻梁上一副镜架生锈、左镜面碎掉一小块的眼镜,泄露了她生活的简朴和岁月的风霜。  出门前,肖艳红把布制的感恩信装进手提袋,并再次检查了行李夹层里一个精心包裹好的小袋,里面装的是几封早已发黄的信。 
期刊
告别的时候到了。85岁的吴乃宜躺在床上,使劲握住来访者的手。他其实已经没有力气了,手上虎口处一点肉都没有,薄得像层纸,可以被扯起来。他于2014年1月19日凌晨在家中去世,走的时候还不到90斤,已经很长时间吃不下任何东西。  7年多前的夏天,这个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老渔民也是这样,躺在床上不吃不喝。那一年,4个儿子出海捕鱼遇到“桑美”台风,老三被桅杆砸中,老四被渔网缠住,老大把救生圈扔给弟弟自己沉
期刊
中国古代的读书理论肇自孔子。“读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显然,孔子认为“为学”是要“读书”的,他收集鲁、周、宋诸国的文献档案,先后整理、删订《六经》,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所教弟子达三千之众,他不仅教书不厌,诲人不倦,而且自己读书也异常勤奋,留下了“晚年读易,韦
期刊
“儿子,我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我想去天堂找你父亲。现在你长大了,已不需要我照顾。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和你父亲在一起。”一位五十多岁的母亲,努力地用双手打着手语,告诉儿子自己的想法。  “妈妈,我很需要你。我正在写一本书,希望妈妈成为我的第一个读者。”儿子俯身在母亲面前,双手在胸前急切地比划着。  “真的吗?大概写什么呢?”母亲眼睛有了亮光。  “一个甜蜜的夜晚,男孩睡的正香甜,突然被一个噩梦惊
期刊
他们从黑暗中来,  也将遁失于黑暗中  ——卡夫卡  我可能是矿井里仅有的阅读者。  我把要读的书籍用过期的报纸包好封皮,外罩塑胶袋,揣到怀里,带到矿井。  从外表看,我和别的矿工没有什么区别,脸和手都是黑的,工装落满煤尘已经失去原有的颜色,常年凝结着煤尘的工装被磨蚀得闪闪发亮。我头戴安全帽,蹲在矿车里在隆隆的轰鸣声中开往工作面的时候,和别的矿工没有区别。我一样用粗话骂人,对那些跟我一起下窑的矿工
期刊
彭子冈,抗战时期“大公报”的名记者,1938年入党的地下党员,曾以《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一文为人所称道,1955年她接手创办了她新闻生涯中的最后一本杂志《旅行家》,这是20世纪50年代全国独此一家的旅游刊物。  奔跑在“约稿”的道路中  1955年1月,隶属团中央、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旅行家”杂志创刊了,由彭子冈担任主编,很快“旅行家”杂志发展成为一个十三四人的小集体。  从1955年开始,名记者彭子
期刊
胡适很早就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初,胡适留学美国时,对美国的图书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期间,胡适曾“作一书致图书馆馆长Harris君,许添设汉籍事”。1914年1月,胡适在《留美学生年报》上发表《藏晖室杂录》,其第四部分对藏书30万册以上的美国大学图书馆作了统计。同年9月6日,胡适还游览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十分欣赏该馆对100余万册藏书“任人观览,不取资”的做法。不过,胡
期刊
爱读书的教师不平庸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这句话是李镇西老师说的。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需要在这句话面前认真反思。我时常拿这句话敲打自己,也时常拿这句话敲打我的同行。我希望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里能有多一些人、再多一些人为这句话提供有力的反证。  我们为什么不读书?回答五花八门:没时间。没氛围。没好书。没兴趣。没用处。(据湖北省2012读书调查)对多数教师而言,大概“没时间”是个最“好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