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企改制让青岛的文化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自2009年以来,青岛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青岛出版社、歌舞剧院转企改制,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挽三局合一,青岛广播电视台制播分离,青岛市话剧院、京剧院转企改革……这些自断“皇粮”、走向市场的先行者,用他们华丽的嬗变,冲破观念的禁锢、打破体制的障碍,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勃勃生机,一批遵循市场规律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在向市场要效益的同时,他们更坚定了“以文化人”的领航角色。
新体制·活力迸发
改革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是实现文化振兴和繁荣的惟一选择。文化产业转企改制,变成市场主体,实现了跨地域、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发展,不同资本的联合,不同地区间的文化渗透,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文化体制改革,破除旧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内部员工不再有“事业企业身份上的不平等”,以岗定酬等现代企业制度让员工焕发出了活力与朝气。
2005年,原青岛出版社开始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进行转企改制,在一系列思想、组织架构和市场运作的充分准备之下,2009年成立青岛出版集团,现在青岛出版集团拥有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六大出版形态全功能覆盖。为增强发展后劲,出版集团加大了对图书主业的配套投入,在即墨南泉镇兴建了出版物流公司,在胶南新建了“新媒体产业基地”,在济南设立了教育图书研究发展中心,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建立办事机构,在其他部分中心城市建立营销中心。目前,该集团总资产超过16亿元,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16亿元,位于全国副省级出版社的首位。
青岛强力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将歌舞剧院、民族艺术剧院、曲艺团3家院团合并,组建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近期,青岛市话剧院、京剧院,也完成转企改制,标志着青岛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完成。新组建的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打破大锅饭,实行制作人制和剧院制两条腿走路,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艺术生产经营,实施演出申报、成本核算、竞争上岗、营销奖励、考勤考核等企业制度,因为有效益,职工有了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演出补贴也大大提高,调动起了他们的演出积极性。今年上半年演出230余场,已创收350余万元,演出场次和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和63%。首次策划的商演《“永远的歌声”邓丽君金曲演唱会》不仅走出了青岛,更走向了全国。
改革不仅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更从根本上提高了各个改制试点单位的文化软实力。改制一年多的青岛出版集团已经签下了三个图书大单——《孔子》(动漫抓帧版)、《冯其庸文集》、《重讲山海经》,显示了该集团在传统的生活刊物之外,兼具了打造社科类图书品牌的强劲实力:今年,他们高调加入中国童书联盟,承办童书嘉年华,在中国出版界引起高度关注;相伴而来的,还有“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出版单位”、“全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称号。
新内容·以文化人
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青岛市整合原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管理职能,于2009年组建了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了由“小文化”向“大文化”、办文化向管文化、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同时整合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行政执法职能,组建了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实现对文化市场的统一执法。青岛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全方位助推文化改革发展,为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不断从制度上作出明确规范,加强引导监管;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对部分优秀曲艺艺术实施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改进文化产品的各类评奖、资助、奖励机制,鼓励多出力作,创作精品。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践行“艺术的生命力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实践标准,青岛市大力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创作的长篇小说《藏獒》、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电影《寻找微尘》、歌曲《可可西里》等20件优秀作品,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青岛市坚持办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和重要文化节会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文化大餐。在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做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全年演出1000多场,青岛市7处文化广场、6项活动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文化活动称号,形成“岛城无处不飞歌”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要向市场要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人民精神状态与文化生活的改善,真切生动地展示出文化青岛的活力,青岛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自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青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新体制·活力迸发
改革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是实现文化振兴和繁荣的惟一选择。文化产业转企改制,变成市场主体,实现了跨地域、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发展,不同资本的联合,不同地区间的文化渗透,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文化体制改革,破除旧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内部员工不再有“事业企业身份上的不平等”,以岗定酬等现代企业制度让员工焕发出了活力与朝气。
2005年,原青岛出版社开始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进行转企改制,在一系列思想、组织架构和市场运作的充分准备之下,2009年成立青岛出版集团,现在青岛出版集团拥有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六大出版形态全功能覆盖。为增强发展后劲,出版集团加大了对图书主业的配套投入,在即墨南泉镇兴建了出版物流公司,在胶南新建了“新媒体产业基地”,在济南设立了教育图书研究发展中心,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建立办事机构,在其他部分中心城市建立营销中心。目前,该集团总资产超过16亿元,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16亿元,位于全国副省级出版社的首位。
青岛强力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将歌舞剧院、民族艺术剧院、曲艺团3家院团合并,组建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近期,青岛市话剧院、京剧院,也完成转企改制,标志着青岛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完成。新组建的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打破大锅饭,实行制作人制和剧院制两条腿走路,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艺术生产经营,实施演出申报、成本核算、竞争上岗、营销奖励、考勤考核等企业制度,因为有效益,职工有了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演出补贴也大大提高,调动起了他们的演出积极性。今年上半年演出230余场,已创收350余万元,演出场次和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和63%。首次策划的商演《“永远的歌声”邓丽君金曲演唱会》不仅走出了青岛,更走向了全国。
改革不仅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更从根本上提高了各个改制试点单位的文化软实力。改制一年多的青岛出版集团已经签下了三个图书大单——《孔子》(动漫抓帧版)、《冯其庸文集》、《重讲山海经》,显示了该集团在传统的生活刊物之外,兼具了打造社科类图书品牌的强劲实力:今年,他们高调加入中国童书联盟,承办童书嘉年华,在中国出版界引起高度关注;相伴而来的,还有“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出版单位”、“全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称号。
新内容·以文化人
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青岛市整合原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管理职能,于2009年组建了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了由“小文化”向“大文化”、办文化向管文化、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同时整合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行政执法职能,组建了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实现对文化市场的统一执法。青岛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全方位助推文化改革发展,为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不断从制度上作出明确规范,加强引导监管;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对部分优秀曲艺艺术实施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改进文化产品的各类评奖、资助、奖励机制,鼓励多出力作,创作精品。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践行“艺术的生命力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实践标准,青岛市大力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创作的长篇小说《藏獒》、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电影《寻找微尘》、歌曲《可可西里》等20件优秀作品,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青岛市坚持办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和重要文化节会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文化大餐。在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做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全年演出1000多场,青岛市7处文化广场、6项活动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文化活动称号,形成“岛城无处不飞歌”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要向市场要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人民精神状态与文化生活的改善,真切生动地展示出文化青岛的活力,青岛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自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青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