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yzy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是由生物学的发展和本身的科学规律所决定的。
  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教育,二是思想教育,三是基本技能教育。其中基本技能教育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具体地说体现在课堂演示、学生实验、实际操作、采集培养、课外观察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之中,这都可称为实验课。
  那么,如何上好实验课呢?
  
  一、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软体动物时,先以河蚌为例讲解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我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先将几只活河蚌放在盛水的大烧杯里(水温可在30℃左右),烧杯内放一温度计,将烧杯放在三角铁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这时可以先讲外部形态)。待水温达到35℃时,可以看到河蚌的两片贝壳慢慢张开,露出斧足。用手触及斧足,贝壳立即合上,略停,贝壳又张开,斧足慢慢伸出。这时,继续加热,水温达到45℃时,再用一玻璃棒触及斧足,斧足不再收缩。贝壳的背面由有弹性的韧带连接着,此韧带有向外牵引的力量,能使两片贝壳向左右张开。河蚌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条柱状的肌肉,连接在两个贝壳的内面,由于这两条肌肉的收缩,能使两片贝壳紧紧地闭起来,所以这两条肌肉叫闭壳肌。河蚌的两片贝壳,在韧带和闭壳肌的作用下,能够自由张合。贝壳在闭合时,由于闭壳肌的收缩力很大,人们很不容易将贝壳打开。水温达到45℃时,河蚌的神经受到麻痹,闭壳肌失去了作用,我们就很容易将贝壳打开。这时我将两片贝壳打开,让学生观看前后两条闭壳肌。通过这样的演示,使学生学到了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然后对河蚌进行解剖,逐一讲解内部构造并让学生观察。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够亲眼见到的基础上的,学生兴趣高,注意力集中,观察认真,学习效果比较好。
  
  二、做好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亲手进行实验、直接操作观察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所以,有条件让学生自己做的实验,就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为了收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课前一定要先在黑板上写明实验目的、实验类型、实验材料、设备用具、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学生做实验时,还要根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简短说明,然后演示做一遍并着重交待有关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进行鲫鱼的解剖实验时,我边讲解边演示操作方法:左手握住鲫鱼,使腹面向上,右手拿着剪刀,从腹面肛门孔插入,剪开它前面的腹壁,直到鳃盖的下面边缘为止。剪刀头不要伸入体腔,免得损坏内脏。然后使鱼的左侧向上,用剪刀从切口两端向脊背的方向剪至侧线,再沿侧线剪去左侧体壁,最后剪掉鳃盖的后面部分,用大头针把剖开的鱼固定在解剖盘上。这时鲫鱼内脏就出现在眼前了。
  演示完后,最好在实验室走一圈,让学生近看一下解剖好的鲫鱼,提出一些思考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动手。
  做好学生实验,不仅使学生对这些生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是他们亲自动手、亲眼观察来的知识。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时既动脑动手,又观察思考,这样掌握的知识就会非常牢固。
  
  三、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想上好生物实验课,必须使学生具备使用各种仪器、制作临时装片、解剖动物、观察生物和实物绘图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要在实验过程中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结合实验课的内容,我重点进行了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标本,绘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图的技能训练;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等的技能训练;结合动物解剖实验,进行使用解剖工具解剖动物的技能训练;观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特征,进行实物绘图的技能训练等。
  实验课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主要阵地,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促进了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物教学
  
  生物教材中动物部分和植物部分的重点为形态、构造及识别。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我们调整了教材顺序,第一学期先讲动物和细胞,第二学期讲生命的连续性、植物及生物与环境。在讲课时,凡是能采集到的标本,我都尽量采集或发动学生采集,然后带到教室里,边讲边让学生观察或讲后再让学生观察。例如,在讲花这一部分时,我采集了泡桐花,讲了花的构造。然后分别用油菜、白菜、刺槐、菜豆、蜀葵、苦楝、蕃茄、丝瓜、小麦、月季、牵牛、小丽花、金盏菊、广玉兰、山楂、石楠、葱、黄杨、石竹等植物的花,介绍花的各部分的类型及花序。另外,我们不定期结合学校周围及校园内的植物,进行现场讲解和识别。在动物部分学习结束之后,我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去,识别了近50种动物;植物部分学习完后,我组织学生去公园,识别了近60种植物。这样的实物教学,生动活泼,学生特别感兴趣,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责 编 晓 月)
其他文献
案例 某学校一班主任为了使同学们集中精力学习,在班里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本班同学的个人信件均应向班长报告主要内容,否则,班长或班主任有权暂扣或开拆,违者将受到点名批评。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这位班主任的班规,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具有教育教学权,班主任的行为是为了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在行使教育教学权:有人认为学生信件是学生个人的隐私,班主任无权
一、中微观教育改革:高中新课改的层次定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3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次带有全局意义
编者按:  从本期开始,《河南教育》将开设一个新栏目——教师专业成长园地,旨在通过专家的理念引领和学校的具体实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从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本期,我们为教师呈现的话题是“教师发展学校”的创建,这是我省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制度创新。今后,我们将陆续选定一些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请各方人士进行解析,使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
作者简介:赵和春,男,本科学历,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语文教师,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从教十多年来,先后获得南京市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第四届全国千名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几经实践,提出了“目标育人法”,并多次应天津市各区、各校邀请作“目标育人法”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报告。    来到仙林分校之后,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
中国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盈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我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最大的体会,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教学原则,那就是一定要揭开古诗文的神秘面纱,使学生觉得古人离我们很近,他们的思想、情感就活在他们的文字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达到活学活用古诗文,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注重整体朗读    在培养学生的古诗文朗读能力时,要引导他们读出古诗文的内
水墨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绘画.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形成了融合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科学探究”已经耳熟能详。现在的教学言必提探究教学,好像不探究就没有改变观念,就没有实施课改一样。凡是公开课几乎都是探究式教学,甚至由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示范性的“骨干教师送教课”也无一例外,大有节节探究、天天探究的趋势。不可否认,探究性教学在改变学习方式、获得科学方法、习得实验技能、体验成功感受、形成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但如此机械地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