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是由生物学的发展和本身的科学规律所决定的。
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教育,二是思想教育,三是基本技能教育。其中基本技能教育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具体地说体现在课堂演示、学生实验、实际操作、采集培养、课外观察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之中,这都可称为实验课。
那么,如何上好实验课呢?
一、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软体动物时,先以河蚌为例讲解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我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先将几只活河蚌放在盛水的大烧杯里(水温可在30℃左右),烧杯内放一温度计,将烧杯放在三角铁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这时可以先讲外部形态)。待水温达到35℃时,可以看到河蚌的两片贝壳慢慢张开,露出斧足。用手触及斧足,贝壳立即合上,略停,贝壳又张开,斧足慢慢伸出。这时,继续加热,水温达到45℃时,再用一玻璃棒触及斧足,斧足不再收缩。贝壳的背面由有弹性的韧带连接着,此韧带有向外牵引的力量,能使两片贝壳向左右张开。河蚌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条柱状的肌肉,连接在两个贝壳的内面,由于这两条肌肉的收缩,能使两片贝壳紧紧地闭起来,所以这两条肌肉叫闭壳肌。河蚌的两片贝壳,在韧带和闭壳肌的作用下,能够自由张合。贝壳在闭合时,由于闭壳肌的收缩力很大,人们很不容易将贝壳打开。水温达到45℃时,河蚌的神经受到麻痹,闭壳肌失去了作用,我们就很容易将贝壳打开。这时我将两片贝壳打开,让学生观看前后两条闭壳肌。通过这样的演示,使学生学到了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然后对河蚌进行解剖,逐一讲解内部构造并让学生观察。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够亲眼见到的基础上的,学生兴趣高,注意力集中,观察认真,学习效果比较好。
二、做好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亲手进行实验、直接操作观察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所以,有条件让学生自己做的实验,就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为了收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课前一定要先在黑板上写明实验目的、实验类型、实验材料、设备用具、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学生做实验时,还要根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简短说明,然后演示做一遍并着重交待有关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进行鲫鱼的解剖实验时,我边讲解边演示操作方法:左手握住鲫鱼,使腹面向上,右手拿着剪刀,从腹面肛门孔插入,剪开它前面的腹壁,直到鳃盖的下面边缘为止。剪刀头不要伸入体腔,免得损坏内脏。然后使鱼的左侧向上,用剪刀从切口两端向脊背的方向剪至侧线,再沿侧线剪去左侧体壁,最后剪掉鳃盖的后面部分,用大头针把剖开的鱼固定在解剖盘上。这时鲫鱼内脏就出现在眼前了。
演示完后,最好在实验室走一圈,让学生近看一下解剖好的鲫鱼,提出一些思考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动手。
做好学生实验,不仅使学生对这些生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是他们亲自动手、亲眼观察来的知识。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时既动脑动手,又观察思考,这样掌握的知识就会非常牢固。
三、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想上好生物实验课,必须使学生具备使用各种仪器、制作临时装片、解剖动物、观察生物和实物绘图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要在实验过程中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结合实验课的内容,我重点进行了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标本,绘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图的技能训练;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等的技能训练;结合动物解剖实验,进行使用解剖工具解剖动物的技能训练;观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特征,进行实物绘图的技能训练等。
实验课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主要阵地,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促进了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物教学
生物教材中动物部分和植物部分的重点为形态、构造及识别。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我们调整了教材顺序,第一学期先讲动物和细胞,第二学期讲生命的连续性、植物及生物与环境。在讲课时,凡是能采集到的标本,我都尽量采集或发动学生采集,然后带到教室里,边讲边让学生观察或讲后再让学生观察。例如,在讲花这一部分时,我采集了泡桐花,讲了花的构造。然后分别用油菜、白菜、刺槐、菜豆、蜀葵、苦楝、蕃茄、丝瓜、小麦、月季、牵牛、小丽花、金盏菊、广玉兰、山楂、石楠、葱、黄杨、石竹等植物的花,介绍花的各部分的类型及花序。另外,我们不定期结合学校周围及校园内的植物,进行现场讲解和识别。在动物部分学习结束之后,我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去,识别了近50种动物;植物部分学习完后,我组织学生去公园,识别了近60种植物。这样的实物教学,生动活泼,学生特别感兴趣,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责 编 晓 月)
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教育,二是思想教育,三是基本技能教育。其中基本技能教育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具体地说体现在课堂演示、学生实验、实际操作、采集培养、课外观察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之中,这都可称为实验课。
那么,如何上好实验课呢?
一、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软体动物时,先以河蚌为例讲解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我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先将几只活河蚌放在盛水的大烧杯里(水温可在30℃左右),烧杯内放一温度计,将烧杯放在三角铁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这时可以先讲外部形态)。待水温达到35℃时,可以看到河蚌的两片贝壳慢慢张开,露出斧足。用手触及斧足,贝壳立即合上,略停,贝壳又张开,斧足慢慢伸出。这时,继续加热,水温达到45℃时,再用一玻璃棒触及斧足,斧足不再收缩。贝壳的背面由有弹性的韧带连接着,此韧带有向外牵引的力量,能使两片贝壳向左右张开。河蚌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条柱状的肌肉,连接在两个贝壳的内面,由于这两条肌肉的收缩,能使两片贝壳紧紧地闭起来,所以这两条肌肉叫闭壳肌。河蚌的两片贝壳,在韧带和闭壳肌的作用下,能够自由张合。贝壳在闭合时,由于闭壳肌的收缩力很大,人们很不容易将贝壳打开。水温达到45℃时,河蚌的神经受到麻痹,闭壳肌失去了作用,我们就很容易将贝壳打开。这时我将两片贝壳打开,让学生观看前后两条闭壳肌。通过这样的演示,使学生学到了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然后对河蚌进行解剖,逐一讲解内部构造并让学生观察。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够亲眼见到的基础上的,学生兴趣高,注意力集中,观察认真,学习效果比较好。
二、做好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亲手进行实验、直接操作观察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所以,有条件让学生自己做的实验,就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为了收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课前一定要先在黑板上写明实验目的、实验类型、实验材料、设备用具、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学生做实验时,还要根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简短说明,然后演示做一遍并着重交待有关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进行鲫鱼的解剖实验时,我边讲解边演示操作方法:左手握住鲫鱼,使腹面向上,右手拿着剪刀,从腹面肛门孔插入,剪开它前面的腹壁,直到鳃盖的下面边缘为止。剪刀头不要伸入体腔,免得损坏内脏。然后使鱼的左侧向上,用剪刀从切口两端向脊背的方向剪至侧线,再沿侧线剪去左侧体壁,最后剪掉鳃盖的后面部分,用大头针把剖开的鱼固定在解剖盘上。这时鲫鱼内脏就出现在眼前了。
演示完后,最好在实验室走一圈,让学生近看一下解剖好的鲫鱼,提出一些思考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动手。
做好学生实验,不仅使学生对这些生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是他们亲自动手、亲眼观察来的知识。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时既动脑动手,又观察思考,这样掌握的知识就会非常牢固。
三、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想上好生物实验课,必须使学生具备使用各种仪器、制作临时装片、解剖动物、观察生物和实物绘图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要在实验过程中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结合实验课的内容,我重点进行了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标本,绘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图的技能训练;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等的技能训练;结合动物解剖实验,进行使用解剖工具解剖动物的技能训练;观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特征,进行实物绘图的技能训练等。
实验课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主要阵地,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促进了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物教学
生物教材中动物部分和植物部分的重点为形态、构造及识别。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我们调整了教材顺序,第一学期先讲动物和细胞,第二学期讲生命的连续性、植物及生物与环境。在讲课时,凡是能采集到的标本,我都尽量采集或发动学生采集,然后带到教室里,边讲边让学生观察或讲后再让学生观察。例如,在讲花这一部分时,我采集了泡桐花,讲了花的构造。然后分别用油菜、白菜、刺槐、菜豆、蜀葵、苦楝、蕃茄、丝瓜、小麦、月季、牵牛、小丽花、金盏菊、广玉兰、山楂、石楠、葱、黄杨、石竹等植物的花,介绍花的各部分的类型及花序。另外,我们不定期结合学校周围及校园内的植物,进行现场讲解和识别。在动物部分学习结束之后,我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去,识别了近50种动物;植物部分学习完后,我组织学生去公园,识别了近60种植物。这样的实物教学,生动活泼,学生特别感兴趣,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