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高峰迭起、美不胜收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然而在社会飞速变革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不可忽视的速度衰落,潜伏着灭绝的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阻止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消失的步伐,但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种类数量消亡速度快
由于部分民间艺人因生活压力等原因而相继转换职业,使得一些传统经典文化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由于场地资金的缺乏,减弱了农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加之网络时代的到来,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逐渐丧失,并且目前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太少。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的萎缩。
(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不能真正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申报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保护措施法规匮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商业化的浪潮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国外遭抢夺的现象不断涌现,文化权益受到侵害;而现有法律法规涉对及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纰漏。
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文化资本。它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石和源泉,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情感、历史、个性、及气质等,也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的重要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需不断加强,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需加大力度
相关专家应科学地运用历史资料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挖掘、鉴定、确认被潜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流失。
(二)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形成有效的传承保护的法律体系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立法相对比较滞后,法律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我们要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等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国情的传承保护制度体系。同时相关工作者可以互相交流,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想出新办法,集思广义,学习借鉴国内外传承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为制定正确有效的传承保护体制提供有益帮助,减少制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三) 发扬优秀文化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限定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遗产所包含的内容不能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有损当代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特别是在今后整理工作中要分清两种界限,精华部分发扬,糟粕部分舍弃。
(四)迅速建立传承机制,引导民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它和人关系密切,如果人不存在了,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就消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以人作为基本载体,必须有人才能传承和发展。保护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最重要是对它的载体, 也就是人进行保护。可以对民间艺人进行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大力支持他们将技艺传授他人,鼓励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保护措施的不完善,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古文化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留给人类的独特的财富,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体现着现代人对自己祖先的尊重,更体现着对我们自己历史的善待。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的文明,2006年我国政府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把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阻止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消失的步伐,但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种类数量消亡速度快
由于部分民间艺人因生活压力等原因而相继转换职业,使得一些传统经典文化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由于场地资金的缺乏,减弱了农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加之网络时代的到来,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逐渐丧失,并且目前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太少。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的萎缩。
(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不能真正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申报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保护措施法规匮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商业化的浪潮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国外遭抢夺的现象不断涌现,文化权益受到侵害;而现有法律法规涉对及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纰漏。
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文化资本。它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石和源泉,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情感、历史、个性、及气质等,也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的重要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需不断加强,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需加大力度
相关专家应科学地运用历史资料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挖掘、鉴定、确认被潜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流失。
(二)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形成有效的传承保护的法律体系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立法相对比较滞后,法律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我们要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等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国情的传承保护制度体系。同时相关工作者可以互相交流,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想出新办法,集思广义,学习借鉴国内外传承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为制定正确有效的传承保护体制提供有益帮助,减少制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三) 发扬优秀文化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限定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遗产所包含的内容不能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有损当代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特别是在今后整理工作中要分清两种界限,精华部分发扬,糟粕部分舍弃。
(四)迅速建立传承机制,引导民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它和人关系密切,如果人不存在了,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就消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以人作为基本载体,必须有人才能传承和发展。保护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最重要是对它的载体, 也就是人进行保护。可以对民间艺人进行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大力支持他们将技艺传授他人,鼓励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保护措施的不完善,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古文化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留给人类的独特的财富,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体现着现代人对自己祖先的尊重,更体现着对我们自己历史的善待。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的文明,2006年我国政府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把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