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品位的学术文化出版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u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文化系列图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人文社科出版领域的一条特色产品线。多年来,该产品线基于大百科丰厚的学术资源积累和严谨的学术出版规范,将出版重心集中在口述历史、人物传记、主题出版以及经济学、传播学、跨文化等特色学科学术出版领域。所出图书既有学术含金量高的大家之作,又有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学术读物,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出版一道“风景线”。
  找准定位,有为有不为
  意大利的著名出版家卡拉索在《独一无二的作品:出版人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只要读一读福楼拜和龚古尔兄弟以及他们的出版人米歇尔·莱维从1860年左右开始的通信,就能够理解,那时候作家和出版人所要谈论的问题,和今天并無两样。现在,留给出版人做的还有什么呢?仍然还有一小撮人寻找着被无条件称为文学和思想的东西,寻找着能够深入研究的东西,寻找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出版人大抵也要去取悦这一小撮人,提供给他们一个地点、一种形式,这些东西能够给予他们所求之物。这是今时今日更加困难的任务,不是因为缺少资源,而是因为视野被今天大量唾手可得的东西挡住了。” 卡拉索说出了出版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出版人依然是为一小撮人服务,给他们看最有价值的东西;变的是,大量唾手可得的东西挡住了我们的视野。
  学术文化类图书属于典型的分众出版,而要做好分众出版,首先就要找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承担大百科学术文化产品线建设的社科学术分社,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分析,决定不做纯文学图书,不做教辅类图书,不做经不起时间检验的快餐阅读类图书,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读者的深度阅读需求上,将出版的重心放在史学以及少数能够形成出版特色的社会科学学科上。
  追求学术品位和大众口味的结合
  学术品位和大众口味如何结合?这是考验编辑对图书选题、文本、形态拿捏尺度的一个难题。如果拿捏得好,也许就能催生出一本本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反复阅读的好书;拿捏得不好,可能两头不讨好。早在200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就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百科史学”口述历史丛书就是基于读者的深度阅读需求,追求学术品位和大众口味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率先获取了著名历史学家刘凤翰先生主持采访、整理的《蒋纬国口述自传》的版权。这部在台湾地区封存了10年从未出版的珍贵书稿,2008年1月首次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大陆出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到2009年5月,《白崇禧口述自传》《郭廷以口述自传》《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钟伯毅、邓家彦口述自传》相继出版,这是中国大陆首次成系列出版历史人物口述自传,是口述历史出版的一大突破。
  2009年,中国出版集团将口述历史丛书和口述历史辑要丛书纳入重点图书项目资助计划。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学术文化出版从此开始品牌化运作,规划出版“百科史学”大型学术书系,下设5套丛书:口述历史丛书、口述历史辑要丛书、传记丛书、回忆录丛书、史学名著丛书。以“百科史学”为总领,设计统一标识、统一规格、统一封面、版式风格,打出品牌和知名度。“百科史学”涉及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军事史、国共两党关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后,又一史料完整、涉及面广、忆述人物关键、记录忠实而深入、学术价值高的大型系列出版物。当时有媒体评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在“建起近现代史的百科长城”。
  在百科史学的书单里,很多书稿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例如,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曾是研究近现代史的学者只闻其名而难以见到的绝版本;陶希圣的《潮流与点滴》是大陆首度引进,《高宗武回忆录》由陶希圣之子陶恒生先生亲译,这两本书一起出版,勾起了读者对当年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始末再次追问的强烈兴致。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先生的《现代史事论述》《民国人物列传》《民国政治人物》《晚清宫廷实纪》等,都是既具有史学价值,又具有阅读价值的好书。此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立足原创,推出了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的遗稿《我们三代人》,丁玲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与丈夫李向东合著的《丁玲传》(上、下),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采录的《李欣口述自传》,童教英著的《童书业传》,法国汉学家潘鸣啸的《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等好书,在口述历史、传记、回忆录出版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我们相信,在信息拥挤、泛滥的时代,基于深度阅读需求的图书产品会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特色学科学术成果系列化
  学术出版的价值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而应该首先以学术作品的学术价值作为判断基准,在此基础上寻求图书销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最大化。学术出版做的是影响力,而要扩大影响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持续,在某个学科领域要持续有高质量的新品问世;二是要系列化,形成品牌效益;三是适时地跟大众市场互动。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我们组织策划了“传播学百科文库”。出版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新闻传播学大辞典》,该书由全国26家高校和研究所、近200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参与撰写,涵盖了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出版了《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传播学的奠定1922—1949》《媒介现象学》《影响传播学发展的西方学人》等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著作,并即将推出何道宽先生主持翻译的《什么是信息》(罗伯特·洛根著)《媒介环境学》(林文刚著)《心灵的延伸》(罗伯特·洛根著)《文化肌肤》(德克霍夫著)《震惊至死》(兰斯·斯特拉特著)等西方学者的传播学前沿研究成果。
  在经济学领域,我们紧随学术前沿,与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新兴市场研究文库”;与时代主题结合,出版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吴敬琏先生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等主题出版物;向企业经营管理延伸,引进出版了日本著名企业家、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缔造者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实践》等畅销书,以向大众图书市场辐射。   在跨文化学研究方面,我们出版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成果,推出了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的《中国文化思想研究》《跨文化中国学》,劳格文的《华南民族志》,新一代汉学家金丝燕的《文化转场:中国与他者》,北师大文字学家王寧教授的《汉字六论》,民俗学家董晓萍的《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先生的《跨文化方法论初探》等。
  通过持续出版、系列化出版、学术出版与大众出版互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学术文化产品线力求在分众中做出特色,在学术资源里寻找市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发挥百科优势,积极谋划出版大项目
  百科全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立社之本。除了编纂出版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还积极编纂各类地方百科全书和专题百科全书。已经出版的《中国京剧百科全书》《中国音乐百科全书》《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等,是百科全书“家族”中的优秀代表。正在编纂的《云南大百科全书》一共17卷,为目前国内在编的卷数最多、篇幅最大的综合性地方百科全书。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中国佛教美学典藏》共分《佛教建筑美学》《佛教造像美学》《佛教书法美学》《佛教绘画美学》4部、16卷,系统勾画佛教艺术文化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揭示出各门类艺术的佛学特性、美学意蕴以及相通之处,是一部关于佛教美学的大型丛书。“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是2013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印度时,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共同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第十七条确定的两国重大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组织出版。由这个项目引发,我们还推出了一套南亚研究丛书。
  回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文化产品线的建设之路,我们深深感到,学术文化类图书影响的是社会的精英人群,与时代的主题和焦点问题联系得最为紧密。尽管学术文化类图书在出版的难度、周期、营销、盈利上比一般图书都更具挑战性,但由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植根于大百科丰厚的学术土壤,是在大百科的学科群中,基于自身的优势有所取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许,做有品位的学术文化出版,在这个知识获取多元化的时代,在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变革中,显得异常弱小、微不足道,但至少,它可以成为一股“清流”,可以凭借书的因缘,促成一些美好事情的发生。
  (作者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科学术分社副社长)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 孙强 ) 11月1日,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与山东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图书发行业致敬盛典”在济南开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少杰,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华等出席本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网站是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承担建设的国家级公共知识服务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是一项重要文化战略工程,是正面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重要途径,也是抵制和纠正当前网上乱象的有效抓手,事关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事关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词条由热词、学科条目、专题词条三类内容构建而成,旨在
期刊
这是一本专题散文集,想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来看环保、看生态、看人与树的关系。我在这里用了一个新概念:“人文森林”。  事情的缘起是 2012年,当时我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一次与国家林业局的官员座谈。 我问坐在我身边的资源司司长:“你这个资源司管什么?”她说了一句很专业的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积蓄量。”我说:“你只管树身上的木材积蓄量,那它身上所附载的文化内容谁来管?”她盯着我
期刊
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28日。近年来,北京出版集团着力打造各类品牌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承办方之一,北京出版集团以“十月”文学品牌为核心,打造20场核心活动及重点活动。在此期间,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就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出版集团发生的转变以及承办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各项活动的情况与记者分享了他的经验与体会。  《新阅读》:
期刊
《十月》应国运而生,恪守天职,精心办刊,汇聚名家,不薄新人。为时代和人民立言,无论四季,总有丰美收获。——铁凝  《十月》的创刊与发展是时代与人民的需要  1978年,中国文坛正是满目疮痍,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是一派萧瑟的景象。就在这时,北京市崇文区东兴隆街一栋旧式木楼里,一本名为《十月》的大型文学期刊悄然面世。  创刊号刊发的作品散发出强烈的时代信号。茅盾、臧克家、杨沫等文坛大家以文学宣示,刘心武的
期刊
摘要:期刊是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传播载体、交流平台和学习园地,无论是纸媒发行时期还是数字化出版时代,其推动全民阅读实践的功能都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互联网、“两微一端”等的普遍应用,期刊业只有坚持以内容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从供给与需求两侧同向发力,提升自身发展潜力,把准用户的需求变化,加快内容生产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全民阅读实践。  关键词:期刊 融合发展 全民阅
期刊
我喜爱书,是从孩童时代的好奇心开始的。小时候,我们家茶几下总摆放着几本书,父亲总会在晚饭过后津津有味地读几页,这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想要探究里面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外婆家有个大书柜,每天外公下班回来一有空闲便从书柜中抽出本书着迷地读起来。我在想:书中有什么奇妙的东西让外公因为看书把我也给忽略呢?  上了育红班,终于识字了。当时的课外读物是从同学那里接触到连环画,比如《西游记》《金刚葫芦娃》。看完
期刊
我的这一生,和书、图书馆有着许多故事。  我的家乡在云南省大关县悦乐镇新寨村水银村民小组,洒鱼河从这里流过,曾经这里称为鱼米之乡。实际上农民收入以种稻谷、玉米、养植、务工等为主。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离城镇较近农民思想素质高,离城镇较远的农民素质偏低,掌握1门至2门实用技术的农民不多,1个自然村不通公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的先辈们深深认识到,只有文化教育和文
期刊
世人称嗜书如命的人为“书虫”。在我们胶东乡下,书虫倒很少,“懒虫”却很多。20世纪90年代末,我还是一个穿着开裆裤的不知廉耻之人,从日常行为上看,很有成为一只“懒虫”的危险。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装着几本教科书的书包扔得远远的,甚至希望它识相一点,自己长腿,从我的世界里消失。扔掉书包后,我必要去储物间里找到自己的“木剑”。那本来是一根长条木板,父亲砌墙用的。一个月黑风高夜,我潜入储物间,擅作
期刊
浩浩荡荡本是形容大江大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编完16卷《张仃全集》后,我脑中浮现的就是一条大河的意象,而且跳出的就是这八个字 :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先简要介绍一下《张仃全集》的规模:全彩色印刷,大8开,精装套函。共16卷。包括漫画·设计、装饰画、水墨画、焦墨画、焦墨设色、册页、卷、长卷·壁画、速写、书法、晚年小品·年谱。  《张仃全集》由张仃先生夫人理召女士担任顾问,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