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狷”释义及其词汇化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389773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狂”与“狷”本各有诸多义项,“狂狷”连文首现于《论语》。至东汉,已由意合型并列词组发展为双音节词。其词汇化路径有二,一为词义抽象化,一为部分词义脱落。
  关键词:狂狷 词汇化 词义变化
  “狂狷”这一古词常被历代诗文家使用,今日仍作为古语词保留在书面语当中。然而,其词汇化过程尚乏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该词的组成成分的本义、来源以及它的词汇化过程,为解释古语词的来源、以及词汇化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做贡献。
  “狂狷”两字在上古是连文,之后发生词汇化,至迟在东汉时期合为一词。
  一、“狂”“狷”的含义
  我们分别来看“狂”“狷”这两个字的在上古时期的含义。
  (一)“狷”字
  究其古字,有“獧”“懁”。《说文解字》无“狷”,有“獧”。两字为异体字,又有“懁”字与“獧”为异体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獧’‘狷’古今字,今《论语》作‘狷’,《孟子》作‘獧’,是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在“懁”条下列“《论语》狂狷,《孟子》作狂獧”。按后世常用“狷”而“獧”字隐,钮树玉之说很有可能。另外,段注中,又有“懁”字与“獧”字通,钮树玉《说文新附考》中因其训“急”,将其列为“狷”字古字。
  究其字义,獧者,“疾跳也。一曰,急也。从犬瞏声。”“狷”字与“獧”字相通之处,更多地是承担了“獧”字“急也”的含义。“狷”的一个含义为急,即“偏激、急躁”。如:
  (1)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后汉书·范冉传》)
  “狷”又有“耿直、固执”等义。例如:
  (2)比其父为戮于楚,其心又狷而不絜(《国语·楚语下》)韦昭注:“狷者,直己之志,不从人也。”
  (3)公子勉之,亡人无狷洁,狷洁不行。(《国语·晋语二》)
  上古时期,“狷”亦有“小心谨慎”之义,有词“狷介”。
  (4)小心狷介,不敢行也。(《国语·晋语二》)韦昭注:“狷者,守分有所不为也。”
  “小心谨慎”与“偏激急躁”两个义项词义相反,以一词而含二义,似合于“美恶不嫌同词”的反训。
  (二)“狂”字
  在《甲骨文字典》中,“狂”字字形为或,“读为往”。“狂”古又通“诳”。但这些和我们讨论的“狂狷”之“狂”并非一字。我们讨论的“狂”古文作“忹”。
  《说文》中“狂”释义为“狾犬也”。(狾,狂犬也。)段玉裁注:“二篆为转注。假借之为人病之称。”因而“狂”的本义是“疯狗或狗发疯”,引申为“人精神失常”。
  (5)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素问·宣明五气论》)。
  (6)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尚书·洪范》)。
  (7)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韩非子·解老》)
  又由精神失常引出“傲慢、狂妄、放纵”等义。
  (8)曰狂,恒雨若。(《尚书·洪范》)郑玄注:“狂,倨慢。”
  (9)胡、沈之君幼而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杜预注:“狂,性无常。”
  “狂”本义为“疯狗”,引申为“人精神失常”,又引出“傲慢、狂妄、放纵”等义。“狷”有“急躁、耿直固执、小心谨慎”等义。对上古时期“狂”“狷”两词词义的分析,为我们了解“狂狷”一词的词汇化过程做了铺垫。
  二、“狂狷”的来源
  “狂狷”一词首先由孔子提出,后来孟子又加以阐释。
  《论语·子路》有“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之句。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包咸注:“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又引凌鸣喈的注:“中行者,依中庸而行者……孚化万邦,中庸鲜能,顾不得隐怪,乡原又不可与,故必也狂狷乎。”刘宝楠说:“狷者慎守一节,虽不能进取,亦自不为不善,故云:无为。”
  《孟子》中有“‘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赵岐注此曰:“中道,中正之大道也。狂者能进取,狷者能不为不善,时无中道之人,以狂狷次善者,故思之也。嘐嘐,志大言大者也。重言古之人,欲慕之也。考察其行,不能插覆其言,是其狂也。屑,洁也。既不能得狂者,欲得有介之人,能耻贱污行不洁者,则可与言矣。是狷人次于狂者也。”
  针对“狂狷”一词的理解,《朱子语类》载朱熹的说法:“狷者虽非中道,然这般人终是有筋骨。其志孤介,知善之可为而为之,知不善之不可为而不为,直是有节操。狂者志气激昂。”曰:“谨厚者虽是好人,无益于事,故有取于狂狷。然狂狷者又各堕于一偏。中道之人,有狂者之志,而所为精密;有狷者之节,又不至于过激;此极难得。”又说:“人须是气魄大,刚健有立底人,方做得事成。”
  由历代以来的释义,可见“狂”“狷”分别指两种人的性格和处世方式,是“中行”的两种极端。中行者,正道而行,不偏不倚,进退以时,不急不缓。“狂者进取”“进取于善道”“志气激昂”,而又志大言大,其行“不能插覆其言”。“狷者有所不为”“能不为不善”“不屑不洁之士”“有节操”。二者中和,则得“中行”。由此可见,在《论语》中连文,“狂”采用了“狂妄”之义,“狷”采用了“耿直固执”之义,以此借代转指“狂妄自大之人”与“耿直固执之人”。
  三、“狂狷”的词汇化过程
  先秦时期,“狂狷”的语序虽然已经固定,而且句法功能似乎发生转化(以“狂狷”指代有“狂”、“狷”性格特征的人),但仍未成词,尚为联合短语。理由如下:
  1.可以拆开分用。“狂狷”为并称,之后便有解释“狂者”如何,“狷者”如何,可见两个语素并未凝固成词。   2.意义没有发生改变。“狂狷”取了“狂”的一个义项与“狷”的一个义项,把它们作为反义词直接放在一起,意义没有凝固。
  3.所谓句法功能发生转化,其实只是临时的词类活用。“狂”“狷”都是形容词,而《论语》中则指“狂狷之人”,形似形容词转为名词;然而,从之后的用法——“狂者”“狷者”——可以看出,“狂狷”依然采用了形容词的用法。因而,《论语》中仅为临时的词类活用。
  4.无法找到除语源之外的非词形式,例证不足。
  “狂狷”的成词,应不晚于东汉,是经由词义的抽象化这条路径。判断其成词的标准在此为:意义由具体抽象化;词序固化。具体表现为:
  1.意义上从具体到抽象。董秀芳(2002)提出,并列式复合词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意义上发生了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泛指到专指的引申”这一环节,使得“双音组合的整体意义变得不再是其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加和”。东汉以后,“狂狷”一词被用于指称“行不合义”的极端性格,形成“狂狷”一词的一个义项。例如:
  (10)臣闻明主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全汉文》)
  (11)臣素门凡流,轮翮无取,进谢中庸,退惭狂狷……(《全梁文》)
  (12)石户、北人,匹夫狂狷,行不合义,事不经见者,是以史迁谓之不然,诚非圣明所当希慕。(《三国志》裴松之注)
  2.词序固化。这一点可以配合意义的抽象化来作为辅证:至迟在东汉,“狂狷”已成词。在先秦时期词序已然固定,然而先秦时期,词义仍未固化;东汉时期,词义已固化,词序又固定,因而我们推断“狂狷”在东汉时期已经成词,是言之有据的。
  至于为何在先秦时期词序便固定了下来,这与经典的作用密不可分。典故常常为跨层结构,甚至无理据可言,只截取相连的语言片段,如“友于”“弱冠”。因而经典中词组的组成部分,一经出现,顺序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自《论语》中将“狂”“狷”并称起,“狂狷”进入词汇化过程,至迟在东汉时期发展成一个双音节词。“狂狷”本为反义连文,其词汇化原因在于有相同的上位概念:“行不合义、性格偏激”,因而合为一词。这是“狂狷”的一条成词路径。
  在“狂狷”的成词过程中,另有一条词汇化途径:部分意义脱落。部分意义脱落是汉语“从短语到双音词的演变中表现出的特点”(董秀芳,2002)。“狂狷”一词意义脱落表现为:
  1.表“狂放”之义。“狂狷”一词含义侧重于“狂”,表示“傲慢、狂妄、放纵”等含义,可由“狂”字代替。例如:
  (13)(许洞)尝诣府白事,有卒踞坐不起,即杖之。时马知节知州,洞又移书责知节,知节怒其狂狷不逊,会洞辄用公钱,奏除名。(《宋史》)
  (14)(王昶)性狂狷,尝欲练兵袭金陵。乃于殿庭设大砂罗,于射堋示众曰:“一发中之,当平定江南。”(《五国故事》)
  2.表“狷洁”之义。在另一些情况下,“狂狷”的词义侧重于“狷”,指洁身自好、耿直、狷洁的隐士品质。
  (15)昔狂狷华士义不事上,隐于海隅,而太公诛之,吾子沈遁,不亦危乎?(《抱朴子·逸民》)
  (16)于是屡下直言之诏,招采山岩遁逸之士,狂狷朴野之人。(叶适《上西府书》)
  “狂狷”本来是对两种性格的并称,后来变为专指一种性格;形式上本来是意合型联合结构,后来凝固成词。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词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狂狷”本是褒义词汇,但随着复词偏义的发生,“狂狷”一词不再单纯表示褒义,有了贬义的用法。例如:
  (17)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狂狷不逊,忮害不公……(《盐铁论·讼贤》),
  (18)起异端于笔舌,固狂狷于词锋。(《古尊宿语录》)
  由于“狂狷”的贬义色彩出现,古人便开始用“狂狷”作为自谦之语,后代臣子经常在上天子书时以“狂狷”自谦。例如:
  (19)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十目所视,必不滥知。臣职在论思,敢陈狂狷。疏奏,嘉之。(《宋史·窦贞固传》)
  (20)普表谢曰: 昨以天兵久驻塞外,未克恢复,渐及炎蒸,事危势迫,辄陈狂狷,甘俟宪章。(《宋史列传·赵普传》)
  总之,《论语》《孟子》中的并列式结构“狂狷”,经由意义抽象化或部分意义脱落的途径,凝固为词,并在一些语境中产生了贬义用法。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2002.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8.
  [8][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9][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马尚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
其他文献
糖尿病肾病(DN),亦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的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针对DN脾肾两虚、湿瘀内阻的病机特
<正>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11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同时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地方
近日,住商肥料(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住商肥料)生产的2000多吨复合肥,顺利通过以严格著称的澳大利亚检验检疫局的检查,陆续运往澳大利亚。填补了国内复合肥“批量出口”澳大利亚市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用肥都集中在四五六3个月,部分地区的用肥已经开始。春耕在即,市场情况如何,尿素价格在经过5个月左右的振荡上扬后,是否还会继续保持上涨势头?带着这些问题记
目的:观察锄云止咳汤治疗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锄云止咳汤内服治疗支气管炎120例,其中急性支气管炎84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6例,每日1剂,5~7剂为1个疗程,治疗1~2个
摘 要:“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是汉语学习的重点之一。语言和情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导致“比”字句在不同情景中侧重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从各种情景中归纳和总结出“比”字句所表达的几种不同的情景语义:强调和夸张、精确和模糊、对等和变化等。  关键词:“比”字句 情景语义 强调和夸张 精确和模糊 对等和变化  现实生活中,语言和情景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总是在
本文研究了樟绒枝霉(Malbranchea cinnamonmea)S168中一种低分子量木聚糖酶(McXyn25)的纯化和酶学性质。采用硫酸铵沉淀和DEAE-52阴离子柱层析两步纯化,得到电泳级纯酶,分子量为25k
去年冬种以来,浙江出现暖冬天气,气温比常年偏高,降雨与常年基本持平,除10月与11月上旬的干旱对部分大小麦、油菜播种出苗有影响外,总体上气候有利于春花作物生长,春粮、油菜等作物
摘 要:对主语存在与否,汉语语法学界历来争议较多,罗仁地系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从跨句共指、关系化、比较构造、提升、不可或缺性、反身代词、伪被动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证,提出汉语是无主语言的主张。针对这个观点,本文进行评述,指出汉语中存在主语这样的语法范畴,极少数无主句不足以改变汉语整体构造特征。  关键词:主语 无主句 罗仁地  一、引言  关于汉语主语,语法学界历来争议不休。少数研究者干脆否认汉语存在
采用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分离纯化棉花叶中总黄酮,确定其双水相体系组成为23%无水乙醇-22%(NH4)2SO4,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 Design实验研究粗提液质量分数、pH、NaCl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