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区逆冲推覆构造为燕山晚期形成的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类型,扩展方式为后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为本区银矿床创造了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控制了银矿体的形成及空间分布。形成以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控矿为主,推覆体系统和掩复体系统次之的控矿规律。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 控矿作用 银矿床 乐马厂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197-1
1地质背景
乐马厂银矿处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滇东台褶带滇东北台褶束内的乐马厂断裂带中部。滇东北台褶束位于南北向小江断裂之东,其西为昆明台褶束。带内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褶皱为以向斜宽缓、背斜紧密为特征的隔挡式褶皱,断裂表现为高角度的逆冲断层。区内有药山、阿鲁块等向斜,谓姑、乐马厂等背斜,但多被逆冲断层所破坏。矿区构造与区域构造相吻合,主要以NNE向构造为主。
2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2.1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矿区逆冲推覆构造总体呈NE35°方向展布,延伸规模大于5.5km,宽750~1000m,平均850m,分布面积大于5km2。推覆构造的前锋带、中带及根带自SW向NE有规律地分布。推覆构造由推覆体、推覆断裂及其下的掩复体三大系统构成。推覆体地层出露从锋带至根带有从新到老的分布规律;推覆体内发育与推覆构造走向大体一致的褶皱和断层。逆冲推覆断裂主要有F1、F6、F5三条,F1为前锋断裂,F6为中带次级逆冲断裂,F5为根带区域性逆冲断裂。
2.2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
矿区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为后展式,依据有:
(1)沿推覆构造运动的方向,后方断层延伸到前方推覆体之上,F5切割F6,F6切割F1,发展顺序应为F1—F6—F5;
(2)从根带至前锋,变形强度增大;
(3)从构造岩分布特征反映出的断层脉动期次看,F1至少三次,F6和F5至少两次,说明F1发育早,F6、F5的活动对其有叠加改造的作用;
(4)沿逆冲方向,推覆断层带倾角依次变缓,即F5>F6>F1。
3逆冲推覆构造的控矿作用
推覆断裂系統通过根部逆冲断裂(F5)与小江深大断裂贯通,断裂的活动为含矿热液的形成提供了巨量能源,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动力和通道,旁侧的推覆断裂系统(F1、F6)及推覆体内的次级断层、层间破碎带为矿质沉淀和聚集提供了储矿的空间场所。推覆构造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构造部位控制了银矿床主、次矿体的产出和分布,使得推覆断裂系统、推覆体系统、掩复体系统的控矿作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当同一断裂切过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岩石时,可有不同的成矿方式:在化学性质活泼的碳酸盐岩层中发生交代作用,而稳定砂页岩中则以裂隙充填为主;此外成矿方式还与断裂本身具有断层泥、不透水岩石、不透水覆盖层有关。
3.1逆冲推覆断层的控矿作用
推覆断层产状呈弧形变化的转折轴附近为矿化富集区,向两侧逐渐减弱的特征。其形原因是,沿着断层弧形转折轴部位产生次级拉张空间,岩石变形破碎强烈,破碎带宽度最大,形成了一个断裂的张开部位,当矿液汇集于此时,流动空间突然扩大,流速降低,压力骤然减小,温度也随之降低,矿液过饱和,于是矿液中的矿质沉淀,在有利于交代的碎裂岩中充填交代、聚集成矿,形成厚度较大的矿体;从转折轴向两侧,破碎带逐渐变窄,矿液流动受到限制,加之大部分矿液已经停留在转折的开放空间,向两侧运移的矿液减少,故向两侧矿化作用逐渐减弱,矿体逐渐变薄尖灭。
3.2推覆构造的水平分异控矿
推覆构造的前锋断层带、中间次级逆冲断层带、根部逆冲断层带的受力状态、变形特征以及各带的围岩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其控矿作用不同,表现出水平方向上的分异性:①前锋断层带,以主推覆断层带控矿为主,形成规模较大的富矿体,产于F1断层带中的Ⅰ号矿体,呈大透镜体产出,是矿区内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银矿体,储量达大型矿床规模。②中带次级逆冲断层,以主推覆断层带控矿为主,但矿化较前锋带弱,矿体规模变小,呈断续分布。③根带逆冲断层,为导矿构造,在个别岩性(矿源层)有利部位可形成小规模陡立矿体。综上所述,推覆断层的控矿作用从前锋至根带逐渐减弱。
3.3推覆体的控矿作用
在推覆体内也有矿体产出。推覆体的层间破碎带、先期次级张性正断层破碎带往往与主推覆断裂带是贯通的,在有利交代岩性的地段可聚集成一定规模的富矿体。如F1上盘推覆体D2q白云岩、P1灰岩层间破碎带中的小透镜状银矿体,长2~10m,断续分布,厚0.2~0.5m,银品位(200~15000)×10-6;产于F6和F5上盘推覆体中的先期正断层F2和F11中的Ⅱ及Ⅺ号矿体,长400~720m,倾斜延伸54~210m,厚0.45~1.36m,银品位(102.72~1218.59)×100-6。
3.4掩复体中的矿体
在F1、F6下盘P1灰岩中,产出两种类型的矿体。①先存矿体被推覆体掩埋:在掩复体中原生形成的层间小透镜状铅、锌、银矿体被推覆体掩埋而被保护,或者矿化被叠加而使矿体变富。②掩复体中的渗透成矿:推覆断层下盘的脆性岩石,由于逆冲推覆作用使其发生碎裂作用,在矿液经过时,渗透扩散到其中充填交代成矿,形成与主矿体平行产出的次级小规模矿体,有时品位较高。
4结论
通过对乐马厂银矿床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推覆体系统、推覆断裂系统、掩复体系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的详细研究,得出下述两方面的结论:
(1)矿区逆冲推覆构造类型为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它是在掩复体复式背斜构造的基础上,以P1l铝土岩作为润滑层,自北东向SW210°方向逆冲推覆剪切形成的,推覆距离大于5.5km,推覆体总厚度大于1500m,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为后展式;
(2)逆冲推覆构造具有重要的控矿作用,它为矿区银矿床的形成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极为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并控制了银矿体的形成和空间分布规律。矿床主要银矿体产于推覆断裂带中,并以弧型转折轴部为富集中心,向两侧逐渐变薄尖灭;从前锋、中间带至根带银矿化作用逐渐减弱;在推覆体和掩复体内的层间破碎带、次级断层或先期断层破碎带中仍有次级银矿体产出。
参考文献
[1]周云满.1999.鲁甸乐马厂银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初探[J].矿床地质.
[2]朱志澄.1992.逆冲推覆构造[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朱志澄.1999.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翟裕生, 1993.矿田构造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 控矿作用 银矿床 乐马厂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197-1
1地质背景
乐马厂银矿处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滇东台褶带滇东北台褶束内的乐马厂断裂带中部。滇东北台褶束位于南北向小江断裂之东,其西为昆明台褶束。带内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褶皱为以向斜宽缓、背斜紧密为特征的隔挡式褶皱,断裂表现为高角度的逆冲断层。区内有药山、阿鲁块等向斜,谓姑、乐马厂等背斜,但多被逆冲断层所破坏。矿区构造与区域构造相吻合,主要以NNE向构造为主。
2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2.1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矿区逆冲推覆构造总体呈NE35°方向展布,延伸规模大于5.5km,宽750~1000m,平均850m,分布面积大于5km2。推覆构造的前锋带、中带及根带自SW向NE有规律地分布。推覆构造由推覆体、推覆断裂及其下的掩复体三大系统构成。推覆体地层出露从锋带至根带有从新到老的分布规律;推覆体内发育与推覆构造走向大体一致的褶皱和断层。逆冲推覆断裂主要有F1、F6、F5三条,F1为前锋断裂,F6为中带次级逆冲断裂,F5为根带区域性逆冲断裂。
2.2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
矿区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为后展式,依据有:
(1)沿推覆构造运动的方向,后方断层延伸到前方推覆体之上,F5切割F6,F6切割F1,发展顺序应为F1—F6—F5;
(2)从根带至前锋,变形强度增大;
(3)从构造岩分布特征反映出的断层脉动期次看,F1至少三次,F6和F5至少两次,说明F1发育早,F6、F5的活动对其有叠加改造的作用;
(4)沿逆冲方向,推覆断层带倾角依次变缓,即F5>F6>F1。
3逆冲推覆构造的控矿作用
推覆断裂系統通过根部逆冲断裂(F5)与小江深大断裂贯通,断裂的活动为含矿热液的形成提供了巨量能源,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动力和通道,旁侧的推覆断裂系统(F1、F6)及推覆体内的次级断层、层间破碎带为矿质沉淀和聚集提供了储矿的空间场所。推覆构造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构造部位控制了银矿床主、次矿体的产出和分布,使得推覆断裂系统、推覆体系统、掩复体系统的控矿作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当同一断裂切过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岩石时,可有不同的成矿方式:在化学性质活泼的碳酸盐岩层中发生交代作用,而稳定砂页岩中则以裂隙充填为主;此外成矿方式还与断裂本身具有断层泥、不透水岩石、不透水覆盖层有关。
3.1逆冲推覆断层的控矿作用
推覆断层产状呈弧形变化的转折轴附近为矿化富集区,向两侧逐渐减弱的特征。其形原因是,沿着断层弧形转折轴部位产生次级拉张空间,岩石变形破碎强烈,破碎带宽度最大,形成了一个断裂的张开部位,当矿液汇集于此时,流动空间突然扩大,流速降低,压力骤然减小,温度也随之降低,矿液过饱和,于是矿液中的矿质沉淀,在有利于交代的碎裂岩中充填交代、聚集成矿,形成厚度较大的矿体;从转折轴向两侧,破碎带逐渐变窄,矿液流动受到限制,加之大部分矿液已经停留在转折的开放空间,向两侧运移的矿液减少,故向两侧矿化作用逐渐减弱,矿体逐渐变薄尖灭。
3.2推覆构造的水平分异控矿
推覆构造的前锋断层带、中间次级逆冲断层带、根部逆冲断层带的受力状态、变形特征以及各带的围岩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其控矿作用不同,表现出水平方向上的分异性:①前锋断层带,以主推覆断层带控矿为主,形成规模较大的富矿体,产于F1断层带中的Ⅰ号矿体,呈大透镜体产出,是矿区内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银矿体,储量达大型矿床规模。②中带次级逆冲断层,以主推覆断层带控矿为主,但矿化较前锋带弱,矿体规模变小,呈断续分布。③根带逆冲断层,为导矿构造,在个别岩性(矿源层)有利部位可形成小规模陡立矿体。综上所述,推覆断层的控矿作用从前锋至根带逐渐减弱。
3.3推覆体的控矿作用
在推覆体内也有矿体产出。推覆体的层间破碎带、先期次级张性正断层破碎带往往与主推覆断裂带是贯通的,在有利交代岩性的地段可聚集成一定规模的富矿体。如F1上盘推覆体D2q白云岩、P1灰岩层间破碎带中的小透镜状银矿体,长2~10m,断续分布,厚0.2~0.5m,银品位(200~15000)×10-6;产于F6和F5上盘推覆体中的先期正断层F2和F11中的Ⅱ及Ⅺ号矿体,长400~720m,倾斜延伸54~210m,厚0.45~1.36m,银品位(102.72~1218.59)×100-6。
3.4掩复体中的矿体
在F1、F6下盘P1灰岩中,产出两种类型的矿体。①先存矿体被推覆体掩埋:在掩复体中原生形成的层间小透镜状铅、锌、银矿体被推覆体掩埋而被保护,或者矿化被叠加而使矿体变富。②掩复体中的渗透成矿:推覆断层下盘的脆性岩石,由于逆冲推覆作用使其发生碎裂作用,在矿液经过时,渗透扩散到其中充填交代成矿,形成与主矿体平行产出的次级小规模矿体,有时品位较高。
4结论
通过对乐马厂银矿床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推覆体系统、推覆断裂系统、掩复体系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的详细研究,得出下述两方面的结论:
(1)矿区逆冲推覆构造类型为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它是在掩复体复式背斜构造的基础上,以P1l铝土岩作为润滑层,自北东向SW210°方向逆冲推覆剪切形成的,推覆距离大于5.5km,推覆体总厚度大于1500m,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为后展式;
(2)逆冲推覆构造具有重要的控矿作用,它为矿区银矿床的形成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极为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并控制了银矿体的形成和空间分布规律。矿床主要银矿体产于推覆断裂带中,并以弧型转折轴部为富集中心,向两侧逐渐变薄尖灭;从前锋、中间带至根带银矿化作用逐渐减弱;在推覆体和掩复体内的层间破碎带、次级断层或先期断层破碎带中仍有次级银矿体产出。
参考文献
[1]周云满.1999.鲁甸乐马厂银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初探[J].矿床地质.
[2]朱志澄.1992.逆冲推覆构造[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朱志澄.1999.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翟裕生, 1993.矿田构造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