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〇二〇年三月七日,对于吉林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年轻的刘甜甜副教授来说,是她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她和六岁的女儿文慧终于解除了十四天的医学隔离观察。在“自由”重来的那一刻,她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带着女儿立刻到楼下,感受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
话还得从今年一月十三日那天说起。那一天,刘甜甜带着女儿,以一种急迫的心情,从吉林市奔向山东淄博的老家。毕业后就在他乡工作,她对家乡和家人有着特殊的思恋。另一方面,她也希望女儿能和她一样珍惜跨越千里的血脉情缘。
上一次归乡时,女儿还是缩在厚厚冬衣中不谙世事的小不点,而今,已是指着车窗外面问这儿问那,开心不已的小燕子。
进入家门,刘甜甜即刻被父母的宠爱左右了。她与父母兄妹、儿时的伙伴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最终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把节日的喜庆冲洗得一干二净。十天之后的一月二十四日,山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一天后,吉林省宣布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刘甜甜很快就发现,她和女儿的这个假期“变长了”。每天电视上一遍遍地播出的疫情新闻让她觉得忧心,她上网或通过微信与同事、朋友们聊天,互通彼此的信息。父母则经常劝慰她,甚至为女儿能更长时间待在身边而暗暗开心。但刘甜甜还是觉得“受不了了”,“熬”了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是那样迫切地想念同事和工作。
终于有一天她下了决心,必须离开“娘家”了。但深深的顾虑依然存在:刘甜甜要对付父母早就准备好的大包小裹,要带好年仅六岁的女儿,要顺利应对济南和长春的换乘,还有其他临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二月二十一日一大早,躲闪着年近七十岁父母的嘱托和担忧,她和女儿戴上口罩、眼镜、帽子等防护用品,全副武装地出发了。
空旷的车站,车厢里的旅客也寥寥无几,虽然返程只需要短短的一天时间,刘甜甜还是觉得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紧张和挑战。直到听见车厢广播里传来“吉林站到了”的那一刻,她才抱着女儿深深地吐出一口气。
在吉林火车站,经过测量体温、消毒程序后,她牵着女儿排在长长的登记队伍里面。此时,她的心情仍有些焦躁,女儿却好奇地东张西望。终于轮到她们登记了,这时她才发现,不知啥时候女儿已经跑到旅客信息登记桌前面。负责登记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志愿者,一串“久违”的东北口音传来:“好孩子,这里人多,别乱跑,快站到妈妈的身后啊!”这些温暖的话语,让刘甜甜的焦躁消失得一干二净。中年男子也是别人的父亲,别人的儿子,别人的丈夫。但此时,他勇敢地站在了城市的前大门,守卫着身后的家园。那熟悉的东北口音,让刘甜甜再一次有了家的感觉,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在返回吉林之前,刘甜甜已在微信里提前和单位、社区以及小区物业进行了报备,填表和登记的诸多事情早早地就完成了,这让她的回家之路多了几许顺利。当日晚上七点半,她和女儿终于回到了位于吉林市江南的家中。到了家门口,让她惊喜万分。原来,社区得知她在本地没有亲属,还带着年幼的孩子,就为她提前购买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及消毒液。更让她感动的是物业值班的保安大叔一直在她家楼下等着她们回来。当得知娘儿俩匆忙中忘记在小区门卫签署《隔离承诺书》时,便说,“没事,你先领孩子上楼,你们都折腾一天了,孩子都累了,一会儿我把承诺书拿过来你签字就行了。” 看着保安大叔的身影消失在小区路灯下,刘甜甜非常感动。平时,因为进出小区等琐碎小事,她曾经和这些人吵红过脸。但此时,一瓶消毒液、一袋蔬菜、一句朴实的话语,让她在最无助的时刻,感受到了普通人的伟大。
二月二十二日一大早,刘甜甜就接到了学校教研部主任王晓群的电话:“一路上都顺利吧,你和孩子要是需要什么东西,我就给你送过去。孩子想吃啥就说,让你嫂子给你们做。”
刘甜甜有山东人的直爽、勤劳,她工作上不甘人后,一直保持着一流的工作业绩,有多篇学术文章在刊物上发表,被很多媒体转载交流。王晓群平时对工作要求一向严格,而且不苟言笑,对刘甜甜也毫不例外,这让刘甜甜有时觉得王主任和自己过不去,心里暗暗对他有些意见,但当听到王主任这番话时,她掉下了感动的眼泪。
隔离第二天的一大早,社区工作人员给她打来电话。在告知隔离期间需要做的事项之外,也告诉她不孤单,接下来隔离的日子,会有社区的同志“陪伴”她。通过加微信好友,刘甜甜才知道这位社区的同志叫“夕妹儿”。刘甜甜每天早晚准时自觉地把自己和女儿的体温报告给“夕妹儿”。“夕妹儿”则会发一些有趣的表情让她们娘儿俩开心。刘甜甜也会在微信中聊起其他的事儿,渐渐地她们成了朋友。
隔离的第八天,她家里的消毒液快用完了,蔬菜、水果也吃得差不多了,隔离产生的心理影响,也在这时开始产生。女兒文慧每天趴在窗户前,好奇地向外张望,当她眼巴巴地看着楼下的孩子玩耍时,总是这样问:“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出去玩?”每当这时,刘甜甜就开始给女儿讲故事,和她做小游戏,变着法儿地让女儿开心,但有时,她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因为刘甜甜的爱人常年在国外工作,虽然可以视频联络,但为了爱人能安心地工作,她早已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很少说起家里的困难,单位、家里的事忙点、累点,甚至再大的委屈她都能忍受,但这次冒着巨大的风险从山东回到吉林,又要承受隔离期间带来的巨大压力,还是让她有些吃不消。只要想起这些,她就会背着女儿掉眼泪。但她马上又告诫自己,必须适应、必须战胜这一切困难。
隔离的第九天,她开始有计划地恢复女儿的学习。隔离的第十天,心情平静下来,她认真地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平时的忙碌让她早已习惯“快餐式”的打扫,这一次的彻底行动,竟然让她发现了一些“失踪”好久的东西,她十分惊喜。隔离的第十一天,她为自己和女儿制订了一份健身计划,目的是让自己和女儿保持健康的身体,也保持乐观的心态。读书,听音乐,陪女儿游戏,打扫卫生,运动……渐渐地,刘甜甜发现,只要善于利用、充分珍惜,看似枯燥的隔离日子也会充满乐趣,甚至变得没有那么漫长。隔离的日子也成为她梳理自己工作的机会。她渴望回到工作中,同时也在细细地品味和总结着自己。
在隔离的日子里,刘甜甜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认识生活。她明白生命宝贵,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她每天都给父母发一段视频报平安。在电视里,他看见许多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在武汉“战疫”前线冲锋陷阵。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认真写下了《疫情防控面前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引导》等理论文章,并推介给媒体。通过电视和网上的学习,她认为抓好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推进经济发展时不我待,她撰写的《关于整合吉林省红色资源的研究与思考》刊发在二月的《新长征》杂志上。她每天的心情都随着疫情统计数字的降低不断好转,数着日子,盼着明天。她头一次深刻感受到自己个人的命运,真的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她在文章中写道,这世上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这个负重人,可以是她,也可以是你。
作者简介:李景辉,供职于吉林市经济开发区。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高墙下的报告》《心中的玫瑰献给谁》《路上,听梦想花开》等。先后有8篇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省相关奖励,1992年被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授予全国“百名桂冠诗人”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 徐文)
话还得从今年一月十三日那天说起。那一天,刘甜甜带着女儿,以一种急迫的心情,从吉林市奔向山东淄博的老家。毕业后就在他乡工作,她对家乡和家人有着特殊的思恋。另一方面,她也希望女儿能和她一样珍惜跨越千里的血脉情缘。
上一次归乡时,女儿还是缩在厚厚冬衣中不谙世事的小不点,而今,已是指着车窗外面问这儿问那,开心不已的小燕子。
进入家门,刘甜甜即刻被父母的宠爱左右了。她与父母兄妹、儿时的伙伴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最终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把节日的喜庆冲洗得一干二净。十天之后的一月二十四日,山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一天后,吉林省宣布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刘甜甜很快就发现,她和女儿的这个假期“变长了”。每天电视上一遍遍地播出的疫情新闻让她觉得忧心,她上网或通过微信与同事、朋友们聊天,互通彼此的信息。父母则经常劝慰她,甚至为女儿能更长时间待在身边而暗暗开心。但刘甜甜还是觉得“受不了了”,“熬”了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是那样迫切地想念同事和工作。
终于有一天她下了决心,必须离开“娘家”了。但深深的顾虑依然存在:刘甜甜要对付父母早就准备好的大包小裹,要带好年仅六岁的女儿,要顺利应对济南和长春的换乘,还有其他临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二月二十一日一大早,躲闪着年近七十岁父母的嘱托和担忧,她和女儿戴上口罩、眼镜、帽子等防护用品,全副武装地出发了。
空旷的车站,车厢里的旅客也寥寥无几,虽然返程只需要短短的一天时间,刘甜甜还是觉得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紧张和挑战。直到听见车厢广播里传来“吉林站到了”的那一刻,她才抱着女儿深深地吐出一口气。
在吉林火车站,经过测量体温、消毒程序后,她牵着女儿排在长长的登记队伍里面。此时,她的心情仍有些焦躁,女儿却好奇地东张西望。终于轮到她们登记了,这时她才发现,不知啥时候女儿已经跑到旅客信息登记桌前面。负责登记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志愿者,一串“久违”的东北口音传来:“好孩子,这里人多,别乱跑,快站到妈妈的身后啊!”这些温暖的话语,让刘甜甜的焦躁消失得一干二净。中年男子也是别人的父亲,别人的儿子,别人的丈夫。但此时,他勇敢地站在了城市的前大门,守卫着身后的家园。那熟悉的东北口音,让刘甜甜再一次有了家的感觉,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在返回吉林之前,刘甜甜已在微信里提前和单位、社区以及小区物业进行了报备,填表和登记的诸多事情早早地就完成了,这让她的回家之路多了几许顺利。当日晚上七点半,她和女儿终于回到了位于吉林市江南的家中。到了家门口,让她惊喜万分。原来,社区得知她在本地没有亲属,还带着年幼的孩子,就为她提前购买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及消毒液。更让她感动的是物业值班的保安大叔一直在她家楼下等着她们回来。当得知娘儿俩匆忙中忘记在小区门卫签署《隔离承诺书》时,便说,“没事,你先领孩子上楼,你们都折腾一天了,孩子都累了,一会儿我把承诺书拿过来你签字就行了。” 看着保安大叔的身影消失在小区路灯下,刘甜甜非常感动。平时,因为进出小区等琐碎小事,她曾经和这些人吵红过脸。但此时,一瓶消毒液、一袋蔬菜、一句朴实的话语,让她在最无助的时刻,感受到了普通人的伟大。
二月二十二日一大早,刘甜甜就接到了学校教研部主任王晓群的电话:“一路上都顺利吧,你和孩子要是需要什么东西,我就给你送过去。孩子想吃啥就说,让你嫂子给你们做。”
刘甜甜有山东人的直爽、勤劳,她工作上不甘人后,一直保持着一流的工作业绩,有多篇学术文章在刊物上发表,被很多媒体转载交流。王晓群平时对工作要求一向严格,而且不苟言笑,对刘甜甜也毫不例外,这让刘甜甜有时觉得王主任和自己过不去,心里暗暗对他有些意见,但当听到王主任这番话时,她掉下了感动的眼泪。
隔离第二天的一大早,社区工作人员给她打来电话。在告知隔离期间需要做的事项之外,也告诉她不孤单,接下来隔离的日子,会有社区的同志“陪伴”她。通过加微信好友,刘甜甜才知道这位社区的同志叫“夕妹儿”。刘甜甜每天早晚准时自觉地把自己和女儿的体温报告给“夕妹儿”。“夕妹儿”则会发一些有趣的表情让她们娘儿俩开心。刘甜甜也会在微信中聊起其他的事儿,渐渐地她们成了朋友。
隔离的第八天,她家里的消毒液快用完了,蔬菜、水果也吃得差不多了,隔离产生的心理影响,也在这时开始产生。女兒文慧每天趴在窗户前,好奇地向外张望,当她眼巴巴地看着楼下的孩子玩耍时,总是这样问:“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出去玩?”每当这时,刘甜甜就开始给女儿讲故事,和她做小游戏,变着法儿地让女儿开心,但有时,她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因为刘甜甜的爱人常年在国外工作,虽然可以视频联络,但为了爱人能安心地工作,她早已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很少说起家里的困难,单位、家里的事忙点、累点,甚至再大的委屈她都能忍受,但这次冒着巨大的风险从山东回到吉林,又要承受隔离期间带来的巨大压力,还是让她有些吃不消。只要想起这些,她就会背着女儿掉眼泪。但她马上又告诫自己,必须适应、必须战胜这一切困难。
隔离的第九天,她开始有计划地恢复女儿的学习。隔离的第十天,心情平静下来,她认真地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平时的忙碌让她早已习惯“快餐式”的打扫,这一次的彻底行动,竟然让她发现了一些“失踪”好久的东西,她十分惊喜。隔离的第十一天,她为自己和女儿制订了一份健身计划,目的是让自己和女儿保持健康的身体,也保持乐观的心态。读书,听音乐,陪女儿游戏,打扫卫生,运动……渐渐地,刘甜甜发现,只要善于利用、充分珍惜,看似枯燥的隔离日子也会充满乐趣,甚至变得没有那么漫长。隔离的日子也成为她梳理自己工作的机会。她渴望回到工作中,同时也在细细地品味和总结着自己。
在隔离的日子里,刘甜甜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认识生活。她明白生命宝贵,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她每天都给父母发一段视频报平安。在电视里,他看见许多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在武汉“战疫”前线冲锋陷阵。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认真写下了《疫情防控面前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引导》等理论文章,并推介给媒体。通过电视和网上的学习,她认为抓好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推进经济发展时不我待,她撰写的《关于整合吉林省红色资源的研究与思考》刊发在二月的《新长征》杂志上。她每天的心情都随着疫情统计数字的降低不断好转,数着日子,盼着明天。她头一次深刻感受到自己个人的命运,真的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她在文章中写道,这世上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这个负重人,可以是她,也可以是你。
作者简介:李景辉,供职于吉林市经济开发区。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高墙下的报告》《心中的玫瑰献给谁》《路上,听梦想花开》等。先后有8篇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省相关奖励,1992年被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授予全国“百名桂冠诗人”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