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新闻职业的敏感,三年前我就听说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拉萨市,有一家内地人开办的民营企业——华钰矿业公司在西藏自治区艰难创业的过程中省吃俭用,为国分忧,造福于民。仅在2008年8月份,就对外捐款近百万元。其中,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公司全体职工向灾区捐款30余万元;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向隆子县镇中小学捐献电脑等教学物资20余万元;10月10日和11月1日,两次向雄县地震灾区,捐献救灾物资10万元;11月6日和11月8日,又分别向嘉黎县和隆子县捐献抗雪救灾物资10万元。
华钰矿业公司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各族同胞。2009年,华钰矿业公司荣获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文明单位等称号,与此同时,华钰公司董事长刘建军被评为西藏区直属机关2007—2009年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协会理事和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
2013年8月中旬,笔者在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助理高级记者王恒涛和几位河南老乡陪同下,我们的汽车从拉萨市中心出发,慕名来到华钰矿业公司采访。
拉萨的白天好像比内地长,晚8点太阳还未落山。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同蓝天白云相映显得格外漂亮。出拉萨闹市区不久,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醒目的“华钰矿业”四个大字,在公司办公楼顶闪闪发光。面对公司建筑布局合理、设施朴素大方、环境优美的办公楼,我忽然想起国外一位新闻名流,号称“厕所记者”的一句话:到一个单位和工厂采访,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先看看厕所是否卫生,如果厕所不干净,就说明领导素质太差,光做表明文章,根本没有报道价值。于是,在进办公室前,本人以洗手为由,先入卫生间看看。没想到,办公区楼上楼下的卫生间非常干爽洁净。
热情的刘志峰书记远远地迎来,十分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的刘董事长早通知办公室,一定接待好远方来客,咱们先一起入席,边喝茶,边说话等候刘董。”
宾主刚刚入座不久,拱手进来的刘建军董事长,诚意把上位让给我和王恒涛,自己坐下席陪酒。他首先用礼貌的军礼,向我举手致齐眉礼,然后紧紧握手表示欢迎。刘建军非常低调地介绍说:“我们公司是外表威风里边空,创业十年,成绩一般。劳您大驾光临,实在愧不敢当”。虽时间很短,但基本达到采访目的,紧挨着我并肩而坐的刘志峰书记,一边补充介绍公司的创业历程思路,一边顺手送给我一个档案袋。我打开一看,里边装有从2011年创业以来的八九本16开、印刷精美的公司内部刊物《华钰之窗》,这让我顿感路不空行。
好男儿志在四方
哪里艰苦哪里安家,好男儿志在四方。人到中年的刘建军,自幼受革命家庭的良好熏陶,中学毕业后,积极报名应征入伍。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郑州市工作。
为响应祖国“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他说服年迈的父母,说服妻子儿女,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同好友李会林、王庭良、张跳门等五个兄弟,于2001年辞去在郑州年薪不菲的舒适工作,携手西上。在西去列车上,他们一个个心潮澎湃,激动得迟迟不能入睡。兄弟们不约而同地想:“一个人要生活得有意义,就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做别人没有做的,还要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西藏虽然是人迹罕至,高寒缺氧,条件艰苦,但祖祖辈辈都有我藏族同胞在那里繁衍生息,世世代代守卫祖国的西部边疆,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敢去创业,帮助农牧民共同振兴边疆的经济。中国有句话叫‘好男儿志在四方’,早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文成公主为兴国安邦,接受了和亲政策,千里迢迢远嫁藏区松赞干布,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我们这一代人不去开发西藏的地下宝藏,难道还要等外人来开采吗?”
刘建军一行坚持敢想敢干,就是成功的一半。时值政通人和,政策顺民,在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国家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刘建军很快招兵买马成立了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他创业的新篇章。
先做人后做事
具有军人气质和风度的刘建军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赴藏兄弟们,本着先做人后做事、科学开矿的原则,首先对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364名职工约法三章。第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先做人,后做事;先立业,后立家,科学开发,互利共赢,坚持立党为公,保护生态文明。第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奋进,共同开发。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战风沙,斗严寒,逐渐适应缺氧的地区特点,绝对保证全体职工的身心健康。第三,了解并熟悉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的矿业政策,搜集各种信息,搞好和谐矿区,取得当地农民牧民的理解和支持。一定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企业的效益增长,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由于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职工始终坚持利国利民为本开矿创业,很快取得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信任和支持。当他们顺利获得采矿证后,便组织第一个工程队进入施工现场。万事开头难,一开始他们住帐篷,睡草地,因高原缺氧环境煮不熟饭,就吃方便面,喝冰水,迎风沙,抗严寒,可以说受尽人间苦,尝遍世上难,不分春夏秋冬,不分日日夜夜,轮流上阵,终于取得初战告捷的可喜成绩——成为内地进藏的第一个矿业公司,受到藏族自治区政府和各组人民的一致好评。
人才是企业的保障
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人刘建军董事长,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实践,深深懂得“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才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才是企业的保障”,采矿开发更是如此。没有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没有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濮阳油田和大庆油田,所以,刘建军迈进西藏第一步,就向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高薪引进科研人士和专家教授,虚心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聘请他们为公司的顾问,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公司员工培训专业知识。
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从2002年起步创业,白手起家,从小到大,10多年来,始终坚持“资源立业、团队兴业、安全固业、和谐强业”的理念,在各级政府、金融企业和农牧民的大力支持下,华钰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佳绩。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
截至2013年,全公司364名员工,企业文化素质每年都在不断提升。其中,大专文凭以上学历占在册人数的25.6%,管理类31人,技术类96人,业务员34人,生产类200人。公司为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和管理水平,除定期或不定期派出一部分人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培训外,还十分注重企业内部培养提升人才。结合公司的发展要求全员培训,从技术工人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包括公司会计,都有专门设计的培训课程和内容。
保护生态重植被
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领军人物刘建军一行人等,从2001年一踏入雪域高原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便清醒地意识到,西藏这个海内外无数人久已向往的地方,这个有着布达拉宫,寺庙林立的大召、小召的地方,这个蓝天白雪,湖泊棋布,水草丰沛,牛羊遍野,空气新鲜,雨水充足的地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被工业废水和烟雾污染的好地方,的的确确是一座雪域高原上的人间天堂。
刘建军和他的同伴达成共识:决不能为开发沉睡千年的地下宝藏,而破坏这片神圣的净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长远大计,于是,刘建军和各阶层领导、科技人员,多次开会研究,如何科学地合理开发,如何保护草场、耕地和水源,是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大事,决不能为采矿对地球肆无忌惮地开肠破肚,来破坏荒山野岭的生态平衡。所以公司不断地大会讲,小会宣传。每当在一个采场动工时,首先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如尽量缩小开采面积,一边采矿,一边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变缺氧气候。
公司在确保生态平衡、文明开发的过程中,念念不忘藏族同胞的切身利益。每年都向采矿附近的县、乡、村、组捐扶贫资金,投资修路,建楼、治河、建设卫生所,建引水工程,还拨款400多万元支持地方建设,同时,解决当地农牧民400多人就业问题,使农牧民收入2000多万元,公司在不断扩大和发展中,也为改善当地农牧民生活条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华钰矿业公司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各族同胞。2009年,华钰矿业公司荣获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文明单位等称号,与此同时,华钰公司董事长刘建军被评为西藏区直属机关2007—2009年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协会理事和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
2013年8月中旬,笔者在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助理高级记者王恒涛和几位河南老乡陪同下,我们的汽车从拉萨市中心出发,慕名来到华钰矿业公司采访。
拉萨的白天好像比内地长,晚8点太阳还未落山。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同蓝天白云相映显得格外漂亮。出拉萨闹市区不久,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醒目的“华钰矿业”四个大字,在公司办公楼顶闪闪发光。面对公司建筑布局合理、设施朴素大方、环境优美的办公楼,我忽然想起国外一位新闻名流,号称“厕所记者”的一句话:到一个单位和工厂采访,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先看看厕所是否卫生,如果厕所不干净,就说明领导素质太差,光做表明文章,根本没有报道价值。于是,在进办公室前,本人以洗手为由,先入卫生间看看。没想到,办公区楼上楼下的卫生间非常干爽洁净。
热情的刘志峰书记远远地迎来,十分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的刘董事长早通知办公室,一定接待好远方来客,咱们先一起入席,边喝茶,边说话等候刘董。”
宾主刚刚入座不久,拱手进来的刘建军董事长,诚意把上位让给我和王恒涛,自己坐下席陪酒。他首先用礼貌的军礼,向我举手致齐眉礼,然后紧紧握手表示欢迎。刘建军非常低调地介绍说:“我们公司是外表威风里边空,创业十年,成绩一般。劳您大驾光临,实在愧不敢当”。虽时间很短,但基本达到采访目的,紧挨着我并肩而坐的刘志峰书记,一边补充介绍公司的创业历程思路,一边顺手送给我一个档案袋。我打开一看,里边装有从2011年创业以来的八九本16开、印刷精美的公司内部刊物《华钰之窗》,这让我顿感路不空行。
好男儿志在四方
哪里艰苦哪里安家,好男儿志在四方。人到中年的刘建军,自幼受革命家庭的良好熏陶,中学毕业后,积极报名应征入伍。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郑州市工作。
为响应祖国“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他说服年迈的父母,说服妻子儿女,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同好友李会林、王庭良、张跳门等五个兄弟,于2001年辞去在郑州年薪不菲的舒适工作,携手西上。在西去列车上,他们一个个心潮澎湃,激动得迟迟不能入睡。兄弟们不约而同地想:“一个人要生活得有意义,就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做别人没有做的,还要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西藏虽然是人迹罕至,高寒缺氧,条件艰苦,但祖祖辈辈都有我藏族同胞在那里繁衍生息,世世代代守卫祖国的西部边疆,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敢去创业,帮助农牧民共同振兴边疆的经济。中国有句话叫‘好男儿志在四方’,早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文成公主为兴国安邦,接受了和亲政策,千里迢迢远嫁藏区松赞干布,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我们这一代人不去开发西藏的地下宝藏,难道还要等外人来开采吗?”
刘建军一行坚持敢想敢干,就是成功的一半。时值政通人和,政策顺民,在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国家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刘建军很快招兵买马成立了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他创业的新篇章。
先做人后做事
具有军人气质和风度的刘建军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赴藏兄弟们,本着先做人后做事、科学开矿的原则,首先对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364名职工约法三章。第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先做人,后做事;先立业,后立家,科学开发,互利共赢,坚持立党为公,保护生态文明。第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奋进,共同开发。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战风沙,斗严寒,逐渐适应缺氧的地区特点,绝对保证全体职工的身心健康。第三,了解并熟悉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的矿业政策,搜集各种信息,搞好和谐矿区,取得当地农民牧民的理解和支持。一定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企业的效益增长,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由于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职工始终坚持利国利民为本开矿创业,很快取得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信任和支持。当他们顺利获得采矿证后,便组织第一个工程队进入施工现场。万事开头难,一开始他们住帐篷,睡草地,因高原缺氧环境煮不熟饭,就吃方便面,喝冰水,迎风沙,抗严寒,可以说受尽人间苦,尝遍世上难,不分春夏秋冬,不分日日夜夜,轮流上阵,终于取得初战告捷的可喜成绩——成为内地进藏的第一个矿业公司,受到藏族自治区政府和各组人民的一致好评。
人才是企业的保障
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人刘建军董事长,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实践,深深懂得“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才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才是企业的保障”,采矿开发更是如此。没有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没有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濮阳油田和大庆油田,所以,刘建军迈进西藏第一步,就向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高薪引进科研人士和专家教授,虚心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聘请他们为公司的顾问,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公司员工培训专业知识。
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从2002年起步创业,白手起家,从小到大,10多年来,始终坚持“资源立业、团队兴业、安全固业、和谐强业”的理念,在各级政府、金融企业和农牧民的大力支持下,华钰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佳绩。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
截至2013年,全公司364名员工,企业文化素质每年都在不断提升。其中,大专文凭以上学历占在册人数的25.6%,管理类31人,技术类96人,业务员34人,生产类200人。公司为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和管理水平,除定期或不定期派出一部分人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培训外,还十分注重企业内部培养提升人才。结合公司的发展要求全员培训,从技术工人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包括公司会计,都有专门设计的培训课程和内容。
保护生态重植被
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领军人物刘建军一行人等,从2001年一踏入雪域高原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便清醒地意识到,西藏这个海内外无数人久已向往的地方,这个有着布达拉宫,寺庙林立的大召、小召的地方,这个蓝天白雪,湖泊棋布,水草丰沛,牛羊遍野,空气新鲜,雨水充足的地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被工业废水和烟雾污染的好地方,的的确确是一座雪域高原上的人间天堂。
刘建军和他的同伴达成共识:决不能为开发沉睡千年的地下宝藏,而破坏这片神圣的净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长远大计,于是,刘建军和各阶层领导、科技人员,多次开会研究,如何科学地合理开发,如何保护草场、耕地和水源,是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大事,决不能为采矿对地球肆无忌惮地开肠破肚,来破坏荒山野岭的生态平衡。所以公司不断地大会讲,小会宣传。每当在一个采场动工时,首先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如尽量缩小开采面积,一边采矿,一边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变缺氧气候。
公司在确保生态平衡、文明开发的过程中,念念不忘藏族同胞的切身利益。每年都向采矿附近的县、乡、村、组捐扶贫资金,投资修路,建楼、治河、建设卫生所,建引水工程,还拨款400多万元支持地方建设,同时,解决当地农牧民400多人就业问题,使农牧民收入2000多万元,公司在不断扩大和发展中,也为改善当地农牧民生活条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