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20世纪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历史,回顾老一辈艺术家为苦苦追求“卓越”,在创新中锲而不舍地追求“民族风格”的历程,无疑对指导和发展21世纪的动画事业具有较为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历程”,“在创新中追求卓越”可以说是最形象不过了。
段孝萱,我国著名的美术电影摄影师,一直是这个“历程”的践行者。1934年1月,段孝萱出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县。爷爷是当地著名的土绅,家境还算丰厚,据说,当年曾和张作霖等人结拜兄弟,排行第五,人称“段五爷”,而且在当地还流传不少关于她的爷爷见义勇为、济贫扶弱的故事。父亲是个独子,而段孝萱又是家里的独女,因此深受大家的疼爱。据段孝萱回忆说:“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爷爷并不因为我是女孩子而轻视我,从小就不断教育我要有独立的人格,总是鼓励我遇事自己拿主意。当我拿定主意后,他从不干预。这使我一辈子受益匪浅。我14岁参加革命后,就能承担起东北电影制片厂美工科卡通股的各项工作,这与爷爷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937年,5岁的段孝萱随留学日本的父母来到东京,并在一家小学读书。有一天早晨,父亲很严肃的说:“小萱,我们马上要回国去了”,并告诉她:北平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是侵略者,已经成了我们的敌人”等等的话。尽管那时的她似懂非懂,但回国之后随着自己在日伪严酷统治下以亡国奴的身份慢慢长大,她才体会到当年父亲话里的含义,也激起了她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之情。
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水,雄伟多姿的北国风光,陶冶了她那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心灵。1946年,她考入了党领导的富锦中学,在延安来的八路军干部的教育下她懂得了革命的道理,积极参加土改宣传队。更重要的是她受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从而也坚定了她参加革命工作的信念。
1947年,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训练班在富锦县招生。第一次来招生的是在新疆盛世才监狱里受过磨练的老共产党员白大方(后来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他是一、二期训练班的班主任)。十三岁的段孝萱喜欢画画,也爱看电影,就自作主张拉着表姐两个人去报名应考,结果都被录取了。没料到,第二天准备起程去东影报到时,却被姑妈发现,把她们锁在屋里不准走,任凭怎么吵闹,最终还是没有走成。但是,豪爽要强的段孝萱并没有轻易抛弃自己的革命理想。同年7月,“东影”第三期训练班在成洁和任颖的带领下再次招生。勇敢的段孝萱有了第一次的教训,独自去报名,终于如愿以偿,成功的“离家出走”,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新兵。
在“东影”训练班,段孝萱开始了一种全新的革命生活。训练班班主任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战地摄影师陈一帆同志,指导员为高维进。训练班首抓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参观煤矿、砍伐树木、了解东影奋斗史等系列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十月中旬,第三期训练班结束,大部分学员分配到新闻摄影队。段孝萱因为喜欢画画,则分配到东影美工科卡通股,师从于美术电影专家持永只仁(方明)。当时的美工科主要做故事片的布景、新闻记录片里面的字幕等工作,而卡通股则主要搞一些记录片进军指示图动态箭头之类的简单动画。期间,段孝萱在方明的培养下,刻苦钻研动画技艺,并参加了纪录片《民主东北》特辑的线画工作,以后又在方明导演的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中担任动画。
1949年东北解放,“东影”从兴山迁回长春,卡通股扩建改成艺术处美术片组。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文化部派特伟到东影做美术片组组长。不久,靳夕和儿童文学家金近,以及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王树忱等人也相继加入到美术片组。此时的美术片组已有20余人,并开始正式筹划创作美术片《谢谢小花猫》。段孝萱与摄制组成员一起到东北农村深入生活,参加了动画片《谢谢小花猫》的筹备工作。
1950年,美术片组迁到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因为工作需要,段孝萱担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副组长的行政职务和青年团工作,开始更多地接触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事务。此刻,她内心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中国的美术电影搞好!
在著名漫画家特伟和靳夕的领导下,她勇敢地挑起了创建和发展新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重担。从业务人员的扩充,到影片预算及生产管理她样样都干,使得美术片的产量不断上升。
这一年,她年仅十六岁!当有新同事来向她这个“段副组长”报到时,还问她:“段孝萱在哪办公?”不相信眼前的这位小姑娘就是负责他们报到的人,慢慢的她也就有了“段小”这个称呼,并一直称呼到现在。
1951年5月,段孝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她除了白天拼命工作之外,晚上在灯下,还孜孜不倦地钻研《定额管理》和《生产责任制》等书籍。并在这一学习基础上,编写并制定了美术片生产设置规程和定额管理,并经领导审核施行。再是学了很多诸如化学、物理学、哲学、历史、文学、电影艺术、电影摄影理论等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动画片《谢谢小花猫》拍摄完成之后,1953年,段孝萱开始负责试制彩色动画片的工作。《小小英雄》是一部木偶片,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片。当时上影厂准备搞《梁祝》(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故事片),《小小英雄》的制作实际上是在技术方面为彩色戏曲故事片的摄制做前期试验的准备工作。
1954年,段孝萱被选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特种片组的党支部书记,以后的几年,虽然她仍在行政领导的岗位上,但在试制彩色片过程中产生的对摄影艺术的爱好,却象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她。
1954年,美术片组正式试制彩色动画片。拍摄彩色动画片,不仅涉及到色彩、颜料方面的调制问题,它还涉及到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种非艺术领域的技术困难,对于段孝萱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全新的考验。她虚心向内行请教,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化学课程,自己做实验,调制颜色,慢慢开始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并开始有意识的朝这个方向发展。为以后担任摄影师、总工乃至“水墨动画摄制工艺”做好了准备工作。
拍摄彩色动画片,对于发展新中国美术电影事业具有鲜明的挑战性。美术片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就像默片过渡到有声动画片一样,是中国动画艺术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不可逾越的。工作中,从动画片的人物、背景、彩色颜料的调制直到彩色胶片的性能及洗印,她都具体领导和参加实践,脸庞明显消瘦了,她都全然不顾。1954年,终于成功拍摄乐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由于该片是彩色动画片的初次尝试,在创作上采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造型难度不是很大。影片色彩根据季节地变化以及象冬雪、野火的特殊环境等都表现的比较突出。然而正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在1956年获的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状时,却被电影节一些评委误认为是前苏联的作品,而否认了该片的民族化问题。
尽管这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但是对于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中国动画人来说,获奖的背后带来的却是深层次的文化思考。直到1956 年,动画片《骄傲的将军》的诞生,才真正开启了民族风格动画片之先河。
1957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这对于段孝萱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此之前,她多次提出,一直希望从事业务,而不再从事行政,但总未能如愿。1958年,段孝萱终于被正式调到动画摄影室,并且担任摄影组组长工作。
这一年,她接到了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的拍摄任务。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描写了一条小鲤鱼历经艰险,跳过三门峡龙门,看到了一派崭新的气象。故事生动有趣,寓意含蓄新鲜。但是,使段孝萱感到棘手的问题是:鲤鱼活动的场景都在水下,而动画片又是单线平涂的,如何表现水的质感呢?她潜心观察生活中鱼的游姿,水的动态,在仅有的技术条件之下,制作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胶纹玻璃。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加强了水的质感,给影片增添了一种“如鱼得水”的视觉感受,真实而又艺术化的水下气氛,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受到摄制组同志们的好评,连导演何玉门也高兴地说:“摄影组帮了大忙,为影片增色不少。”次年,这部影片在苏联举行的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动画片银质奖章。
处女作的拍摄成功,激起了段孝萱对动画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劲头。在短短的两年里,她先后拍摄了《壁画里的故事》、《太阳的小客人》、《一条丝腰带》和《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经过多部影片的拍摄和实践,段孝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动画摄影技巧,她感到:摄影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表现艺术的内容,尤其是一个美术电影摄影,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摄影手段为提高影片的质量服务。
在早期的美术片的拍摄中,摄影和特技是分开的,但是她在工作中发现,摄影的要求和特技的想法经常会发生冲突。于是段孝萱创新地把特技组合并到摄影组里面来,使得特技和摄影都熟悉对方的业务,使摄影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达到了二者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在自己拍摄的影片中,根据导演的需要,用尽可能完美的摄影手段来表现影片的丰富内容,这也为后来制作水墨动画特技和摄影的有效结合提供了保障。
由于段孝萱自幼喜爱美术,接触了摄影工作后,便一直考虑着如何把具有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特点的水墨画搬上银幕。在那“敢想、敢干”的年代里,她的想法竟然和厂里的动画艺术家们不谋而合了。但是,要变单线平涂的传统动画形式为浓淡相间,虚实相宜的水墨画形式,谈何容易!
1960年1月3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携带夫人张茜和孩子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美术电影制作展览会。参观中,陈毅副总理对上海美影厂的领导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陈毅同志的期望和鼓舞再次把大家创作水墨动画激情燃烧起来,在当时的技术革新“大跃进”的社会热潮下更加激发了全厂同志的干劲。于是在特伟、钱家骏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下,美影厂很快正式成立了水墨动画试验小组。由唐澄担任组长,徐景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从当年的3月到5月,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实验小组分析了齐白石的笔墨技法特点,将鱼虾,青蛙的形象进行一个又一个的动作试验,使画面形象逐渐摆脱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局限,使一个个具有中国水墨画墨色神韵的鱼虾、青蛙的形象活生生“动”了起来。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段孝萱又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她身患肾炎,全身浮肿,但是为了创造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她将自己的病患置之度外,全身心地投入到试验中去。在全厂的通力协作下,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把祖国传的统艺术——水墨动画搬上了银幕,成功地拍出一本无故事情节的《水墨动画片断》。
据段孝萱回忆:当时已是深夜,记得我们搞出来以后,自己洗的这条胶片,片子还没干,就把它烘干,马上到放映间放映。紧接着他们又把实验扩展到齐白石的国画中其他的动物形象,并且开始筹拍《小蝌蚪找妈妈》,特伟任艺术指导,钱家骏任技术指导。
1961年7月,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问世,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的首创成功。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
水墨动画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后写下了:“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的诗句。1962年影片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和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二等奖。
在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到“文革”前这段时间,中国的美术电影已经发展成熟,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水墨动画的出现,更是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世界声誉。然而,1961年至1964年之间,万籁鸣执导的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再次在国际上掀起中国民族动画电影的热潮,大大提高了我国动画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这部影片由段孝萱和王世荣合作拍摄,是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动画长片。为了渲染神奇、虚幻的视觉效果,段孝萱动足了脑筋。譬如:为了把灵霄宝殿富丽堂皇的气氛表现出来,而又不失为天宫的幻境这一特定的环境,她将宝殿周围的发光线条,处理成多层拍摄,多次曝光,使得发光体既有宝殿那种金光闪闪的感觉,又不失天宫“虚幻”的意境。在拍摄孙悟空饲养天马这场戏中,为了表现特定时间的转换,烘托环境气氛,段孝萱在较小的拍摄画面中进行局部彩色布光,并且变换颜色,使影片达到瑰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影片整体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宏伟,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充分展示,堪称中国动画片中的不朽之作。
1964年,段孝萱又担任了第二部水墨动画片《牧笛》的摄影工作。这是一部格调高雅,优美抒情,国画风格更加浓郁的影片,它的情节、人物造型以及背景,较之于《小蝌蚪找妈妈》,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上都更为复杂。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画写意传神的特点,她一方面和摄制组同志深入广东农村水牛生活的地区,感受影片的环境,气氛,拍摄了许多风景和水牛的资料影片,一方面在摄影技术上大量采用推拉摇移手法,将人物、背景进行多层拍摄,使影片的画面层次愈加丰富,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该片1979年获第三届国际童话节金质奖。
十年浩劫期间,段孝萱和许多忠心耿耿为党工作的老同志一样被扣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但她并没有灰心丧气。当她重新恢复工作之后,除了坚持影片拍摄实践之外,还担负起培养青年一代的责任。
1978年,段孝萱和蒋友毅、金志成两位青年摄影师合作,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在拍摄中,他们面对十年动乱留下的后遗症毫不气馁,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调动一切摄影手段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提高影片质量服务。譬如:“哪吒出世”一场戏,他们将过去惯用的直线放射光改为荷花光,这样既表现了人物出世的特定环境,又和整个影片的民族风格相统一。又如在表现哪吒再生的“神”气这一场景中,画面进行了七次局部感光,创造出一种绝妙的神奇境界。这在动画摄影中也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事后,段孝萱深有体会地说:“动画摄影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只是静止画面的翻拍,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只有充分调动摄影艺术和技术的表现手段,才能把静止的画面拍活,拍出神韵,拍出气氛,使影片增添艺术光彩。”是的,她不仅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去做的。
段孝萱从影三十多年来,并先后拍摄《小鲤鱼跳龙门》、《壁画里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上集与王世荣合作)、《没头脑和不高兴》、《牧笛》、《哪吒闹海》(与蒋友毅、金志成合作)、《雪孩子》、《鹿铃》、《夹子救鹿》、《黑猫警长》(1-5集)、《山水情》、《森林小鸟和我》(与朱毓平合作)等动画片近二十部,其中很多影片均在国内外多次获得奖项,为党的美术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一片赞誉声中,段孝萱没有自我陶醉,相反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得到了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启示。就好像每一部动画片只能代表一个时期,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有其独具一格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比如,在她所拍摄的几部水墨动画片中,我们隐隐可以感受到,水墨动画并没有在“动”上做简单的重复,从《水墨动画片段》中创新的“动”到《山水情》的“情”,这一变化,足以说明卓越的“动情”所在。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今天的动画创作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电脑创作时代。段孝萱老师尽管已年逾古稀,但仍关心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作为从来不甘落后的美影人,她殷切希望我国独树一帜的水墨动画摄制工艺能够借助电脑技术的辅助,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重现昔日辉煌。在2010年12月20日,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动漫博物馆)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段孝萱老师则捐赠了一张数位老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水墨作品《鱼乐图》。这幅作品不仅仅只是一幅国画作品,它凝聚着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的拳拳合作,传承着中国动画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时代使命。
段孝萱,我国著名的美术电影摄影师,一直是这个“历程”的践行者。1934年1月,段孝萱出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县。爷爷是当地著名的土绅,家境还算丰厚,据说,当年曾和张作霖等人结拜兄弟,排行第五,人称“段五爷”,而且在当地还流传不少关于她的爷爷见义勇为、济贫扶弱的故事。父亲是个独子,而段孝萱又是家里的独女,因此深受大家的疼爱。据段孝萱回忆说:“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爷爷并不因为我是女孩子而轻视我,从小就不断教育我要有独立的人格,总是鼓励我遇事自己拿主意。当我拿定主意后,他从不干预。这使我一辈子受益匪浅。我14岁参加革命后,就能承担起东北电影制片厂美工科卡通股的各项工作,这与爷爷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937年,5岁的段孝萱随留学日本的父母来到东京,并在一家小学读书。有一天早晨,父亲很严肃的说:“小萱,我们马上要回国去了”,并告诉她:北平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是侵略者,已经成了我们的敌人”等等的话。尽管那时的她似懂非懂,但回国之后随着自己在日伪严酷统治下以亡国奴的身份慢慢长大,她才体会到当年父亲话里的含义,也激起了她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之情。
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水,雄伟多姿的北国风光,陶冶了她那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心灵。1946年,她考入了党领导的富锦中学,在延安来的八路军干部的教育下她懂得了革命的道理,积极参加土改宣传队。更重要的是她受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从而也坚定了她参加革命工作的信念。
1947年,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训练班在富锦县招生。第一次来招生的是在新疆盛世才监狱里受过磨练的老共产党员白大方(后来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他是一、二期训练班的班主任)。十三岁的段孝萱喜欢画画,也爱看电影,就自作主张拉着表姐两个人去报名应考,结果都被录取了。没料到,第二天准备起程去东影报到时,却被姑妈发现,把她们锁在屋里不准走,任凭怎么吵闹,最终还是没有走成。但是,豪爽要强的段孝萱并没有轻易抛弃自己的革命理想。同年7月,“东影”第三期训练班在成洁和任颖的带领下再次招生。勇敢的段孝萱有了第一次的教训,独自去报名,终于如愿以偿,成功的“离家出走”,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新兵。
在“东影”训练班,段孝萱开始了一种全新的革命生活。训练班班主任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战地摄影师陈一帆同志,指导员为高维进。训练班首抓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参观煤矿、砍伐树木、了解东影奋斗史等系列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十月中旬,第三期训练班结束,大部分学员分配到新闻摄影队。段孝萱因为喜欢画画,则分配到东影美工科卡通股,师从于美术电影专家持永只仁(方明)。当时的美工科主要做故事片的布景、新闻记录片里面的字幕等工作,而卡通股则主要搞一些记录片进军指示图动态箭头之类的简单动画。期间,段孝萱在方明的培养下,刻苦钻研动画技艺,并参加了纪录片《民主东北》特辑的线画工作,以后又在方明导演的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中担任动画。
1949年东北解放,“东影”从兴山迁回长春,卡通股扩建改成艺术处美术片组。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文化部派特伟到东影做美术片组组长。不久,靳夕和儿童文学家金近,以及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王树忱等人也相继加入到美术片组。此时的美术片组已有20余人,并开始正式筹划创作美术片《谢谢小花猫》。段孝萱与摄制组成员一起到东北农村深入生活,参加了动画片《谢谢小花猫》的筹备工作。
1950年,美术片组迁到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因为工作需要,段孝萱担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副组长的行政职务和青年团工作,开始更多地接触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事务。此刻,她内心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中国的美术电影搞好!
在著名漫画家特伟和靳夕的领导下,她勇敢地挑起了创建和发展新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重担。从业务人员的扩充,到影片预算及生产管理她样样都干,使得美术片的产量不断上升。
这一年,她年仅十六岁!当有新同事来向她这个“段副组长”报到时,还问她:“段孝萱在哪办公?”不相信眼前的这位小姑娘就是负责他们报到的人,慢慢的她也就有了“段小”这个称呼,并一直称呼到现在。
1951年5月,段孝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她除了白天拼命工作之外,晚上在灯下,还孜孜不倦地钻研《定额管理》和《生产责任制》等书籍。并在这一学习基础上,编写并制定了美术片生产设置规程和定额管理,并经领导审核施行。再是学了很多诸如化学、物理学、哲学、历史、文学、电影艺术、电影摄影理论等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动画片《谢谢小花猫》拍摄完成之后,1953年,段孝萱开始负责试制彩色动画片的工作。《小小英雄》是一部木偶片,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片。当时上影厂准备搞《梁祝》(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故事片),《小小英雄》的制作实际上是在技术方面为彩色戏曲故事片的摄制做前期试验的准备工作。
1954年,段孝萱被选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特种片组的党支部书记,以后的几年,虽然她仍在行政领导的岗位上,但在试制彩色片过程中产生的对摄影艺术的爱好,却象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她。
1954年,美术片组正式试制彩色动画片。拍摄彩色动画片,不仅涉及到色彩、颜料方面的调制问题,它还涉及到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种非艺术领域的技术困难,对于段孝萱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全新的考验。她虚心向内行请教,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化学课程,自己做实验,调制颜色,慢慢开始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并开始有意识的朝这个方向发展。为以后担任摄影师、总工乃至“水墨动画摄制工艺”做好了准备工作。
拍摄彩色动画片,对于发展新中国美术电影事业具有鲜明的挑战性。美术片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就像默片过渡到有声动画片一样,是中国动画艺术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不可逾越的。工作中,从动画片的人物、背景、彩色颜料的调制直到彩色胶片的性能及洗印,她都具体领导和参加实践,脸庞明显消瘦了,她都全然不顾。1954年,终于成功拍摄乐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由于该片是彩色动画片的初次尝试,在创作上采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造型难度不是很大。影片色彩根据季节地变化以及象冬雪、野火的特殊环境等都表现的比较突出。然而正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在1956年获的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状时,却被电影节一些评委误认为是前苏联的作品,而否认了该片的民族化问题。
尽管这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但是对于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中国动画人来说,获奖的背后带来的却是深层次的文化思考。直到1956 年,动画片《骄傲的将军》的诞生,才真正开启了民族风格动画片之先河。
1957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这对于段孝萱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此之前,她多次提出,一直希望从事业务,而不再从事行政,但总未能如愿。1958年,段孝萱终于被正式调到动画摄影室,并且担任摄影组组长工作。
这一年,她接到了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的拍摄任务。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描写了一条小鲤鱼历经艰险,跳过三门峡龙门,看到了一派崭新的气象。故事生动有趣,寓意含蓄新鲜。但是,使段孝萱感到棘手的问题是:鲤鱼活动的场景都在水下,而动画片又是单线平涂的,如何表现水的质感呢?她潜心观察生活中鱼的游姿,水的动态,在仅有的技术条件之下,制作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胶纹玻璃。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加强了水的质感,给影片增添了一种“如鱼得水”的视觉感受,真实而又艺术化的水下气氛,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受到摄制组同志们的好评,连导演何玉门也高兴地说:“摄影组帮了大忙,为影片增色不少。”次年,这部影片在苏联举行的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动画片银质奖章。
处女作的拍摄成功,激起了段孝萱对动画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劲头。在短短的两年里,她先后拍摄了《壁画里的故事》、《太阳的小客人》、《一条丝腰带》和《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经过多部影片的拍摄和实践,段孝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动画摄影技巧,她感到:摄影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表现艺术的内容,尤其是一个美术电影摄影,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摄影手段为提高影片的质量服务。
在早期的美术片的拍摄中,摄影和特技是分开的,但是她在工作中发现,摄影的要求和特技的想法经常会发生冲突。于是段孝萱创新地把特技组合并到摄影组里面来,使得特技和摄影都熟悉对方的业务,使摄影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达到了二者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在自己拍摄的影片中,根据导演的需要,用尽可能完美的摄影手段来表现影片的丰富内容,这也为后来制作水墨动画特技和摄影的有效结合提供了保障。
由于段孝萱自幼喜爱美术,接触了摄影工作后,便一直考虑着如何把具有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特点的水墨画搬上银幕。在那“敢想、敢干”的年代里,她的想法竟然和厂里的动画艺术家们不谋而合了。但是,要变单线平涂的传统动画形式为浓淡相间,虚实相宜的水墨画形式,谈何容易!
1960年1月3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携带夫人张茜和孩子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美术电影制作展览会。参观中,陈毅副总理对上海美影厂的领导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陈毅同志的期望和鼓舞再次把大家创作水墨动画激情燃烧起来,在当时的技术革新“大跃进”的社会热潮下更加激发了全厂同志的干劲。于是在特伟、钱家骏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下,美影厂很快正式成立了水墨动画试验小组。由唐澄担任组长,徐景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从当年的3月到5月,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实验小组分析了齐白石的笔墨技法特点,将鱼虾,青蛙的形象进行一个又一个的动作试验,使画面形象逐渐摆脱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局限,使一个个具有中国水墨画墨色神韵的鱼虾、青蛙的形象活生生“动”了起来。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段孝萱又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她身患肾炎,全身浮肿,但是为了创造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她将自己的病患置之度外,全身心地投入到试验中去。在全厂的通力协作下,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把祖国传的统艺术——水墨动画搬上了银幕,成功地拍出一本无故事情节的《水墨动画片断》。
据段孝萱回忆:当时已是深夜,记得我们搞出来以后,自己洗的这条胶片,片子还没干,就把它烘干,马上到放映间放映。紧接着他们又把实验扩展到齐白石的国画中其他的动物形象,并且开始筹拍《小蝌蚪找妈妈》,特伟任艺术指导,钱家骏任技术指导。
1961年7月,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问世,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的首创成功。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
水墨动画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后写下了:“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的诗句。1962年影片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和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二等奖。
在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到“文革”前这段时间,中国的美术电影已经发展成熟,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水墨动画的出现,更是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世界声誉。然而,1961年至1964年之间,万籁鸣执导的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再次在国际上掀起中国民族动画电影的热潮,大大提高了我国动画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这部影片由段孝萱和王世荣合作拍摄,是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动画长片。为了渲染神奇、虚幻的视觉效果,段孝萱动足了脑筋。譬如:为了把灵霄宝殿富丽堂皇的气氛表现出来,而又不失为天宫的幻境这一特定的环境,她将宝殿周围的发光线条,处理成多层拍摄,多次曝光,使得发光体既有宝殿那种金光闪闪的感觉,又不失天宫“虚幻”的意境。在拍摄孙悟空饲养天马这场戏中,为了表现特定时间的转换,烘托环境气氛,段孝萱在较小的拍摄画面中进行局部彩色布光,并且变换颜色,使影片达到瑰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影片整体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宏伟,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充分展示,堪称中国动画片中的不朽之作。
1964年,段孝萱又担任了第二部水墨动画片《牧笛》的摄影工作。这是一部格调高雅,优美抒情,国画风格更加浓郁的影片,它的情节、人物造型以及背景,较之于《小蝌蚪找妈妈》,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上都更为复杂。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画写意传神的特点,她一方面和摄制组同志深入广东农村水牛生活的地区,感受影片的环境,气氛,拍摄了许多风景和水牛的资料影片,一方面在摄影技术上大量采用推拉摇移手法,将人物、背景进行多层拍摄,使影片的画面层次愈加丰富,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该片1979年获第三届国际童话节金质奖。
十年浩劫期间,段孝萱和许多忠心耿耿为党工作的老同志一样被扣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但她并没有灰心丧气。当她重新恢复工作之后,除了坚持影片拍摄实践之外,还担负起培养青年一代的责任。
1978年,段孝萱和蒋友毅、金志成两位青年摄影师合作,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在拍摄中,他们面对十年动乱留下的后遗症毫不气馁,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调动一切摄影手段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提高影片质量服务。譬如:“哪吒出世”一场戏,他们将过去惯用的直线放射光改为荷花光,这样既表现了人物出世的特定环境,又和整个影片的民族风格相统一。又如在表现哪吒再生的“神”气这一场景中,画面进行了七次局部感光,创造出一种绝妙的神奇境界。这在动画摄影中也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事后,段孝萱深有体会地说:“动画摄影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只是静止画面的翻拍,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只有充分调动摄影艺术和技术的表现手段,才能把静止的画面拍活,拍出神韵,拍出气氛,使影片增添艺术光彩。”是的,她不仅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去做的。
段孝萱从影三十多年来,并先后拍摄《小鲤鱼跳龙门》、《壁画里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上集与王世荣合作)、《没头脑和不高兴》、《牧笛》、《哪吒闹海》(与蒋友毅、金志成合作)、《雪孩子》、《鹿铃》、《夹子救鹿》、《黑猫警长》(1-5集)、《山水情》、《森林小鸟和我》(与朱毓平合作)等动画片近二十部,其中很多影片均在国内外多次获得奖项,为党的美术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一片赞誉声中,段孝萱没有自我陶醉,相反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得到了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启示。就好像每一部动画片只能代表一个时期,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有其独具一格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比如,在她所拍摄的几部水墨动画片中,我们隐隐可以感受到,水墨动画并没有在“动”上做简单的重复,从《水墨动画片段》中创新的“动”到《山水情》的“情”,这一变化,足以说明卓越的“动情”所在。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今天的动画创作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电脑创作时代。段孝萱老师尽管已年逾古稀,但仍关心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作为从来不甘落后的美影人,她殷切希望我国独树一帜的水墨动画摄制工艺能够借助电脑技术的辅助,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重现昔日辉煌。在2010年12月20日,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动漫博物馆)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段孝萱老师则捐赠了一张数位老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水墨作品《鱼乐图》。这幅作品不仅仅只是一幅国画作品,它凝聚着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的拳拳合作,传承着中国动画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