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于苏联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提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主张取消分数而发展学生的认识积极性为目标等。其主要的思想如下:(1)儿童的发展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并不仅仅是灌输儿童知识。(2)儿童在小组合作中获得的社会适应性以及能力,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学习。(3)对于小组合作中成员的评价应是多维的,而不仅仅依据是否获得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4)通过小组合作促进生生、师生建立和谐、支持、合作的关系等。如何运用“合作教学”理论指导幼儿教学,我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组织小组合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动性决定着教师教的效果。在教育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的手段与方法要适应学生现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例如,3岁是儿童形成口语的关键期,组织有意义的小组合作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口语;儿童思维的发展,10岁左右的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等。
二、实施组织小组合作
(一)小组合作注重人员搭配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职责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展开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果。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课内、课外小组学习时。在学生预、复习阶段,多采用“检查式”,即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默一默等方法。还可采取“讨论式”,即由一人作中心发言,大家补充,再由汇报员归纳,或由组长分配,大家分别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最后由汇报员归纳总结。“表现式”常用于巩固、拓展、练习、展示时,多采用创造、游戏、表演等方式。比如:在教学《认识钟面》时,进行游戏“开火车”,让学生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认识了火车到各站的时刻。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成果;通过组内帮助,提高学习的正确率;通过组内合作,学生养成更多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
第二个步骤:课堂上组内合作时,“操作式”是可行的方式之一,常用于动手操作,如摆放学具等。在教学“6分合”时,可组织小组合作分小棒,把6根小棒分成2分,有几种分法?
再把不同的两份和在一起,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操作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
接着要求用分合式把结果写出来:6可以分成1和5,1和5合起来是6;教师再请小组汇报员说出6的其它几种分法。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小组学习的积极性的发展。此过程大大的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忘情”投入,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形成愉快的群体生活,引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
第三步骤:“组际交流”。有“推派式”——指定专人汇报或组内成员轮流担任;“随机式”——按座位号随机指名汇报;先由组内一人发言,然后组内其他人员作补充,或是对其他小组自发地进行补充、提问的“车轮式”。这些通过组际交流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代表集体”的机会;通过组际启发,将小组共同认识转化为全班的认识成果;通过组际同学互助,纠正小组的全局性错误;通过组际竞争,促进小组深化讨论。
第四步骤: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采取自评和互评双重评价模式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竟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互评”即要求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又包括组际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判断学习结果的正误,学习方法选择是否得当。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的结果属于集体的成果,让每个学生拥有分享权,受到肯定的是整个小组学习的成功,而非某一名成员。旨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自己努力学习并帮助他人学习的双重责任感以及锻炼学生对于评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合作学习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自我了解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充分理解合作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适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意义的小组活动。
一、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组织小组合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动性决定着教师教的效果。在教育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的手段与方法要适应学生现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例如,3岁是儿童形成口语的关键期,组织有意义的小组合作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口语;儿童思维的发展,10岁左右的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等。
二、实施组织小组合作
(一)小组合作注重人员搭配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职责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展开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果。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课内、课外小组学习时。在学生预、复习阶段,多采用“检查式”,即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默一默等方法。还可采取“讨论式”,即由一人作中心发言,大家补充,再由汇报员归纳,或由组长分配,大家分别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最后由汇报员归纳总结。“表现式”常用于巩固、拓展、练习、展示时,多采用创造、游戏、表演等方式。比如:在教学《认识钟面》时,进行游戏“开火车”,让学生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认识了火车到各站的时刻。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成果;通过组内帮助,提高学习的正确率;通过组内合作,学生养成更多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
第二个步骤:课堂上组内合作时,“操作式”是可行的方式之一,常用于动手操作,如摆放学具等。在教学“6分合”时,可组织小组合作分小棒,把6根小棒分成2分,有几种分法?
再把不同的两份和在一起,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操作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
接着要求用分合式把结果写出来:6可以分成1和5,1和5合起来是6;教师再请小组汇报员说出6的其它几种分法。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小组学习的积极性的发展。此过程大大的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忘情”投入,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形成愉快的群体生活,引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
第三步骤:“组际交流”。有“推派式”——指定专人汇报或组内成员轮流担任;“随机式”——按座位号随机指名汇报;先由组内一人发言,然后组内其他人员作补充,或是对其他小组自发地进行补充、提问的“车轮式”。这些通过组际交流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代表集体”的机会;通过组际启发,将小组共同认识转化为全班的认识成果;通过组际同学互助,纠正小组的全局性错误;通过组际竞争,促进小组深化讨论。
第四步骤: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采取自评和互评双重评价模式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竟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互评”即要求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又包括组际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判断学习结果的正误,学习方法选择是否得当。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的结果属于集体的成果,让每个学生拥有分享权,受到肯定的是整个小组学习的成功,而非某一名成员。旨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自己努力学习并帮助他人学习的双重责任感以及锻炼学生对于评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合作学习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自我了解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充分理解合作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适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意义的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