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技能。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同时,教师要紧贴时代脉搏,更新观念,自觉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把这种潜能转化成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就应该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那么,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有关数学的实际事例,说明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中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激情,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如“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门、窗扇都只安装两个转轴,等等。这样由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实用,自然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增添了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话很有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巧安排,问题进行巧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单纯的讲解,把解题过程程序化,这样学生只能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而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了,思维的潜能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往往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为此,在教学中要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变“传授”为“探究”,变“讲解”为“台作”,充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尽早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规律。例如,我在新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和圆等几何图形,并叫学生动手操作,不断的变换图形位置,从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旋转180。后,与原来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具体地说,在开展一个数学活动时,一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学生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例如在苏科版《展开与折叠》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不要去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应该给所有学生均等的机会,尊重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理解方法,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要营造适用他们发展的环境,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发挥他们创造潜能的机会。这样才能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体会到人格尊重和平等,他们的学习体验才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这种宽松氛围下所有学生的参与都是积极的,思维都是活跃的。这样不同的人才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创新是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质量作后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质量。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使之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对学生创新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成效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创新教育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与体现素质教育。
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把这种潜能转化成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就应该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那么,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有关数学的实际事例,说明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中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激情,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如“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门、窗扇都只安装两个转轴,等等。这样由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实用,自然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增添了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话很有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巧安排,问题进行巧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单纯的讲解,把解题过程程序化,这样学生只能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而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了,思维的潜能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往往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为此,在教学中要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变“传授”为“探究”,变“讲解”为“台作”,充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尽早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规律。例如,我在新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和圆等几何图形,并叫学生动手操作,不断的变换图形位置,从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旋转180。后,与原来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具体地说,在开展一个数学活动时,一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学生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例如在苏科版《展开与折叠》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不要去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应该给所有学生均等的机会,尊重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理解方法,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要营造适用他们发展的环境,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发挥他们创造潜能的机会。这样才能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体会到人格尊重和平等,他们的学习体验才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这种宽松氛围下所有学生的参与都是积极的,思维都是活跃的。这样不同的人才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创新是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质量作后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质量。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使之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对学生创新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成效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创新教育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与体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