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从2004 年秋季开始参照内高班的模式组建内初班,选拔南疆四地州农牧区的优秀小学毕业生在疆内相对发达城市就读。目的是向新疆内地高中班输送政治思想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向各类职业学校输送政治思想合格、民汉兼通的学生。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内初班的意义非同一般,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一、对内初班的认识要充分
内初班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南疆的少数民族的孩子,每年只能暑期回家一次,属于长周期寄宿学生。他们从小用母语交流,几乎说不上几句完整的普通话,而内初班的教学是全汉语授课,这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这些学生从每日的生活起居、服装增减、营养平衡到看病就医,从专设课程到假日活动无不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因为这个项目是政府支持的,所以,学生的优越感比较突出。他们的学费、食宿、书本、服装、交通、保险、医疗等费用基本上都由国家负担,难免形成较强的依赖思想。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学校的管理细致入微,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这些孩子大多未成年,因此他们外出活动是有时限的,任何行动都要在老师、学校的掌控之下,基本没有独立自由活动的时间和机会,与同龄的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缺少了很多应该得到的锻炼。内初班学生远离家乡、亲人等复杂的情感经历,学习目标的高期望值等所造成的多重心理压力,又使他们经历了同龄人所从未遇到过的困难。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难免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出现困惑和心理承受力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采取鲁莽的行为方式,以致诱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根据内初班学生的上述特点,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应以体验教育为主。
二、引导内初班学生在德育体验中立德树人
在学校管理中,德育教育总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过多地着力于喋喋不休的说教,缺乏引导学生对客观情境的亲身体验。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置身于德育的特定环境,接触客观德育因素,激发其主体意识,能动地参与德育实践。这对于新疆内初班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具探索价值。
一是要引导内初班学生在各方面的体验中,立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之德。
民族团结教育不是喊口号。把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教好,让他们成人成才,就是最好的民族团结教育。
引导学生立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之德,需要在学校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在全社会建立由教育单位直接指导,各学校具体实施的纵向网络,由教育、文明等部门和团委、妇联等社会团体联合形成教育的横向网络,由学校牵头,学校、家庭、社区结合组成的平面辐射网络,形成三级纵横交织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网络。
引导学生立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之德,在学生心目中播下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种子,关键在老师。在新疆,没有民族团结意识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没有民族团结意识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教育者把热爱祖国、民族团结这些大命题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活动,利用“民族团结月”和各种节假日纪念活动,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的强盛,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是在学生体验关爱的基础上,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德育活动。当前,社会价值判断日益多元化,广大青少年是非、荣辱观模糊,新疆内初班学生也不例外。以旗帜鲜明的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引导内初班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让他们知道该坚持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已经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
对内初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有必要挖掘民族团结学科素材,把民族团结意识放在首位。以新疆特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优势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引导内初班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新疆改革发展稳定民生等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而使民族团结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作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教育工作者本着培养学生美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必须注重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孩子们在未来有能力健康快乐地面对生活。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必须高度关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科研课题。在通往未来的教育之路上,对内初班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新途径,努力寻求新方法,积极丰富新内涵,着力创新形式,把对“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的理解转化具体的措施,为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优异的科学文化知识、体魄健康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不止。
德育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
道德素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通过自身经历和体验发展而来的。德育内化为学生的品德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无法强制,因此,德育需要体验,需要引导学生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人生观参与德育建设活动。
一、对内初班的认识要充分
内初班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南疆的少数民族的孩子,每年只能暑期回家一次,属于长周期寄宿学生。他们从小用母语交流,几乎说不上几句完整的普通话,而内初班的教学是全汉语授课,这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这些学生从每日的生活起居、服装增减、营养平衡到看病就医,从专设课程到假日活动无不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因为这个项目是政府支持的,所以,学生的优越感比较突出。他们的学费、食宿、书本、服装、交通、保险、医疗等费用基本上都由国家负担,难免形成较强的依赖思想。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学校的管理细致入微,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这些孩子大多未成年,因此他们外出活动是有时限的,任何行动都要在老师、学校的掌控之下,基本没有独立自由活动的时间和机会,与同龄的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缺少了很多应该得到的锻炼。内初班学生远离家乡、亲人等复杂的情感经历,学习目标的高期望值等所造成的多重心理压力,又使他们经历了同龄人所从未遇到过的困难。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难免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出现困惑和心理承受力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采取鲁莽的行为方式,以致诱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根据内初班学生的上述特点,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应以体验教育为主。
二、引导内初班学生在德育体验中立德树人
在学校管理中,德育教育总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过多地着力于喋喋不休的说教,缺乏引导学生对客观情境的亲身体验。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置身于德育的特定环境,接触客观德育因素,激发其主体意识,能动地参与德育实践。这对于新疆内初班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具探索价值。
一是要引导内初班学生在各方面的体验中,立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之德。
民族团结教育不是喊口号。把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教好,让他们成人成才,就是最好的民族团结教育。
引导学生立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之德,需要在学校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在全社会建立由教育单位直接指导,各学校具体实施的纵向网络,由教育、文明等部门和团委、妇联等社会团体联合形成教育的横向网络,由学校牵头,学校、家庭、社区结合组成的平面辐射网络,形成三级纵横交织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网络。
引导学生立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之德,在学生心目中播下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种子,关键在老师。在新疆,没有民族团结意识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没有民族团结意识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教育者把热爱祖国、民族团结这些大命题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活动,利用“民族团结月”和各种节假日纪念活动,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的强盛,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是在学生体验关爱的基础上,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德育活动。当前,社会价值判断日益多元化,广大青少年是非、荣辱观模糊,新疆内初班学生也不例外。以旗帜鲜明的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引导内初班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让他们知道该坚持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已经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
对内初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有必要挖掘民族团结学科素材,把民族团结意识放在首位。以新疆特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优势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引导内初班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新疆改革发展稳定民生等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而使民族团结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作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教育工作者本着培养学生美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必须注重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孩子们在未来有能力健康快乐地面对生活。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必须高度关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科研课题。在通往未来的教育之路上,对内初班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新途径,努力寻求新方法,积极丰富新内涵,着力创新形式,把对“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的理解转化具体的措施,为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优异的科学文化知识、体魄健康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不止。
德育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
道德素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通过自身经历和体验发展而来的。德育内化为学生的品德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无法强制,因此,德育需要体验,需要引导学生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人生观参与德育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