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家中“懂事长”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alone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我常常随手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先生说我在记录小孩子慢慢地懂事、慢慢地成长,于是“家有懂事长”就成了我5年来育儿笔记的主题。有时我也会停下来想,究竟谁是我家的“懂事长”呢?
  有天一早打开门,大风从正门吹进来,前一晚大宝小贝在桌上玩儿的小纸片顿时随风飘散一地。我刷完牙正要去扫,却看见小贝拿着一个小小的塑料袋,蹲在客厅的地板上捡着小纸片。“妈妈不要扫了,我来带纸片回家。”“带小纸片回家?小纸片的家在哪儿呢?”“在我手里呀,这个小袋子就是它们的家。袋子里面吹不到风,它们就不会被风吹走了。回不到家,小纸片会哭的。”
  瞬间,我就被小纸片简易的家感动了。
  “不被风吹,不会找不到家。”大人用许多语言都解释不清楚“家”的概念,对小贝来说就那么简单。这个早晨的瞬间,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她心中家的含义,表达她对家的爱。我庆幸没有错过这个细节。
  我家大宝和小贝相差15岁。大宝大学毕业刚开始实习时,可能遇到了困难,也可能犯了一些错误,有时回家带着些小情绪,脸色不好,嘴里嘟囔……尽管我能感觉到她心里有事,但我不问。我认为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难题,都需要自己去接受和承担,想讲的时候她自然会讲。
  过了一两天,她情绪有些好转,终于开口问了:“妈妈,一个人走上社会必须经历的是什么?”“是犯错。”“为什么?”“因为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总归会有些未知要你探索,也一定会遇到从来没有经过的事,谁都没有把握一定不出错。”
  “哦,妈妈,你犯过错吗?”“妈妈犯过不少错,不过都不太记得了。“为什么?”“刚开始工作,犯了错心里也不舒服。后来我就把犯错当成一个养正的契机、成长的机会,总琢磨能从犯错中得到什么收获,避免再次犯错的秘诀是啥,这次犯的错怎么纠正,以后怎么做更好。犯错后有很多需要做的事,就来不及难过了。慢慢地,犯的错就越来越少了……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会犯错,犯错可能很难为情,也可能很棘手,或许还是一个小小的危机。既然犯错难免,就不妨用最积极的态度让犯错变为成长的契机。如此一来,改错越多,懂事成长的契机就越多。反思孩子们“懂事长”的点点滴滴,忽然发现我也在“懂事长”。小贝上幼儿园小班时,周末我带两个孩子出去踏青。谁知,只是因为我拉着谁的手这点儿小事,大的不让小的,小的不让大的,我心里也不舒服,还发了火,结果没走多远我们仨便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回到家我独自在书房发呆,越想心里越委屈:我努力把爱平均分给你们,你们还要这样争妈妈的关注,老这样摩擦,问题出在哪儿?我想了好几天,直到偶然看到两个算式,我才明白了自己应该改变的方向。
  我原来是坚持“爱的平均分”:1÷2=0.5。总想对两个孩子不偏不倚,携左顾右,唯恐闪失,又紧张又容易出错。后来我变成“爱的乘法”:1×2=2。有两个孩子,妈妈就应该有两份深沉的爱,每份都应该是100分的爱。当我思考到这个层面,真诚地发自内心去爱孩子时,我逐渐可以淡定地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的需要,及时给予关心和理解。
  两孩家庭,父母对每个孩子都应该是满满的爱,而不是平均分的爱。自从我有了对这两个算式的认识,再带两个孩子就很少担心她俩吵架,即使遇到状况也能淡定化解。我把我的感觉告诉先生,先生很认可用心爱她们中的每一个,他自己也有“突击”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的体验。先生后来改变状态后,才懂得这个道理,他说自己也是“懂事长”。

  孩子的奶奶從小贝还没有出生就看着电视教程学习小儿推拿,孩子的姥姥姥爷也在不断学习。老人学新知,岂不也是“懂事长”?我和张家港“心树林”家庭教育志愿团队的“林老师”们一起,在学习、指导、服务于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在慢慢地“懂家中事”,也是“懂事长”。由此看来,孩子、父母、长辈……家中的每个人都在育儿过程中,经历着一件件事,慢慢地成为“懂事长”。
  这一件件事集合起来,就是《谁是家中“懂事长”》这本书。盼望每一位读它的人,都能享受和孩子一起“懂事长”的幸福时刻。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主任,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
  编辑 东篱
其他文献
1  上中班的儿子喜欢跟我聊天,我们经常天南海北地侃,轻松愉快,其乐融融。  一个周末的早晨,我正准备做早饭,儿子心血来潮地问我:“妈妈,食猴鹰为什么要伪装,把自己变得很大呢?”我一听,好家伙,想到《黑猫警长》了,我说:“因为这样人家就不知道它是谁了呀。”  他接着问:“它为什么不穿黑衣服呢?这样在黑夜里人家就不容易发现它了。”  儿子这想法挺有趣,我鼓励他继续往下想。他兴致勃勃地拿出纸笔,说:“
期刊
逢年过节,父母常常会给孩子送礼物。但该给孩子们送点什么礼物?  故事。我以为,给儿童最珍贵最有意义的礼物一定是故事。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的个性、人格影响最大的,正是故事。听故事是儿童最大的特权,在故事中长大的孩子最幸福,儿童的世界最终属于最会讲故事的人。  爱因斯坦就是这样认为的。一天,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去见爱因斯坦:“我希望我的儿子将来变得十分聪明,请问我该怎样做?”爱因斯坦不假思索地回
期刊
“家长您好:请提醒孩子今天下午4点到学校找班主任领取高中录取通知书……”三年的拼搏与努力,现如今换来一纸录取通知单,我内心为孩子们祝福喝彩,期待孩子叩响新一所学府的门。  有学生陆续进来了,第一个来的是登彩。初相识,他的颓废、自卑,让我看不到青春少年应有的阳光与朝气。无数次开导,无数次谈心,值得欣慰的是,中考冲刺后他不负众望考上了高中。  随后,我班的“御用摄影师”柯亲来了,圆脸上挂着甜美的笑,一
期刊
周末的中午,爸爸和妈妈带我去饭店吃饭。  到了饭店,妈妈点了我喜欢吃的西兰花、红烧肉、糖醋鱼等菜。菜上来了,我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会儿,我就吃饱了,但桌上还剩下很多菜肴没有吃完。我揉着鼓起来的小肚子,为难地看着爸爸妈妈。爸爸笑着问我:“这么多菜没吃完,怎么办呢?”  我想起课堂上学的古诗《悯农》,便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不能浪费。”爸爸听了很高兴,他说:“对,学
期刊
夏日晚上,儿子读着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溶溶的月色里。  儿子忽然停下来:“妈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怎么没有闻到稻花香?还有,蛙的声音好听吗?”“稻花当然香了。”“有多香?有菜花香吗?”“菜花香,稻花也香。”“那我好想去闻闻稻花香,也好想听听青蛙叫啊。”  儿子的话勾起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小时,在乡下,夏日的晚上,只要蛙鸣声一响起,就会此起彼伏,
期刊
有一双手,它能把一张张素白的纸,变成五彩缤纷的画;有一双手,它能把看似无用的东西,变成多功能的作品;有一双手,它像魔法师,教我法术,把世界变美。那双手,就是美术老师的手。  这双手,雪白修长,但在右手中指的侧面,却有一块深深的老茧,那是它常常握着不同的笔留下的印迹。  她的手,是温暖的。每当我画错或涂错地方时,她就会轻轻地摸我的头,然后和我一起想辦法,把洒上去的黄颜料变成可爱的小猫咪。这时,我就能
期刊
我的手里紧紧地握著一枚爱心别针,眼里噙满了泪水。它是一枚普通的别针,爱心的图形,下面刻着两个金色大字:奶奶。它是我5岁生日时,奶奶给我的礼物。  奶奶住在姑姑家。5岁生日前一周,我去姑姑家玩,和奶奶一起逛街。当时,我一眼看中了这枚爱心别针。我仰起脸,伸出手摇着奶奶央求道:“奶奶,我要那个别针。”奶奶用粗糙苍老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慈爱地说:“好好好,孙女要那个别针,奶奶到时候把它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你,好
期刊
“你尽能够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与海》中的传世名言。半个世纪以来,它鼓舞着人们克服困难险阻,勇敢追求理想。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老渔夫连续出海84天都未捕到鱼,但他并不服输,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比船身还长的大马林鱼。经过两天两夜的搏斗,老人终于杀死了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不料又引来一群又一群的鲨鱼。当他历经千辛万苦打败鲨鱼时,他不仅
期刊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们经常发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新奇古怪的想法,他们和你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但写起作文来就无话可说。其实所有小孩都是艺术家,他们对世界的敏感度远远大于我们这些思维固化的大人。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趣的,一切都是浑然一体又充满未知的。  家庭是语言启蒙的第一站,想要孩子写好作文,家长不妨这样做:  1.鼓励孩子多练笔  写日记、写随笔,不假思索地去写,让生活在脑海里的积累源源
期刊
作文究竟是写给谁看的?  你可能会说,写给老师看的呀。  这话既对又不对。  说对,是因为作文确实是老师布置的,评阅人也是老师。  说不对,是因为我们只是跟着老师学写作文,作文最后是要给读者看的。  知道你的作文写给哪一类读者看,是写作的第一步。迈开了这第一步,后面的写作就顺利多了。  有人说,只要会说话,就会写作文。这话有一定道理。说话和写作有同一种功能,就是沟通交流,前者用声音,后者用文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