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新闻舆论监督新模式探索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l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严重挫伤了新闻记者主动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这充分说明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存在着重大的法律责任风险。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要培养法律责任意识,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四位一体”新模式,以规避法律责任风险。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记者 法律责任风险 四位一体
  
  新闻舆论监督行为在实际操作中遭遇的现实问题,严重挫伤了新闻记者主动参与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使一些记者失去了应有的职业精神,甚至产生了“远离舆论监督报道”,老老实实做“歌功颂德”式的报道的想法。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存在着重大的法律责任风险;二是一些记者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还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意识,在具体操作中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避法律责任的模式。笔者在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新闻舆论监督“四位一体”新模式,现笔者就此进行一下深入探讨,希望能给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一些参考。
  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的“误读”和真实理解
  “权利”的“误读”。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力。新闻舆论监督既然是一种“权力”,那就被“权力”的执行人——记者看作是一种可以获得地位或利益的工具,“无冕之王”的称号来源可能就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强化,作为舆论监督权力的执行人记者就遭遇好多“麻烦”,这种“麻烦”就是新闻官司。
  记者为什么会遭遇新闻官司?为什么记者会成为被告?新闻记者为什么屡屡遭遇败诉?这其中可能有被监督的对象“强词夺理”的成分,但笔者认为,记者对新闻舆论监督权力的“误读”也有很大关系。由于是一种“权力”,就忘记了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盲目地主观地去批评和监督,有时甚至为了找角度抢眼球而“以局部代替整体”,刻意炒做。类似种种舆论监督,其实记者自己就背离了“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这一前提,把权力高悬于法律之上,失去了法律的支持,最终遭遇败诉。
  新闻舆论监督的真实理解。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框定了媒体的媒介作用,即不管社会各界是通过广播、影视,还是报刊、杂志等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媒体本身都是大众传播媒介,而不是权力机构。媒介的记者、编辑或者领导者,都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从属,没有“特殊权力”可言。这种站在第三者公正位置的媒体才能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有效制约。
  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在党领导下进行舆论监督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就理解为人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站在第三者的公正位置,代替人民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力”,这就必然要求记者、编辑或媒体领导者依法进行舆论监督,这种监督必须以法律为准则。
  “四位一体”新闻舆論监督的模式
  “四位一体”的新闻舆论监督新模式主要是受众、网民、媒体、政府四方面积极主动参与新闻舆论监督的行为。
  受众。这是“四位一体”新闻舆论监督中最传统的人民的“代表”,这里包括报刊、杂志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台的观众。他们成为某个媒体的受众后,自觉提供新闻线索,提供有关证据,与媒体进行互动,从而参与到新闻舆论监督当中,代表着民意和价值观,是“四位一体”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群众基础。
  网民。这是随着网络媒体兴起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群体,这个群体随着传统媒体的全媒体时代准备和过度,游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为传统媒体搭建电子网络平台提供了群众基础。这个群体为传统媒体提供着新闻线索,提供相关证据,同时也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与传统媒体互动,为传统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形成网络舆论支持。
  媒体。在获得受众或网民的有关舆论监督的线索后,派出记者参与事件中,进行现场采访,收集相关证据,策划报道方案,搭建舆论监督平台。
  政府。这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在某一舆论监督报道中,涉及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法律监督部门、社会团体或者人大、政协等有关部门,通过邀请这些部门参与到舆论监督报道当中,使新闻舆论监督更有理有据,能更好地促进有关投诉的解决。
  被投诉对象。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要给被监督对象申辩的权利,让被投诉对象“说话”,讲出事情的原由和自身的“苦衷”,这样才能让被投诉对象感觉到媒体的公正性。
  从“四位一体”新闻舆论监督新模式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这种新模式有以下特点:紧紧依托受众提供新闻线索、证据和参与舆论监督的互动,使新闻舆论监督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把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交给人民,更能反映人民的呼声;与政府的有关部门配合、征得有关部门的参与,与媒体共同解决投诉问题,使有关部门工作更有主动性,更有利于投诉的解决;给被投诉对象更多“说话”的机会,这样更能避免新闻报道的片面性,让被投诉对象能理解媒体的苦心,给协调解决问题留出了空间;把网民这个新群体引入到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来,使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介互动,形成网络舆论氛围,使新闻舆论监督更科学,更实际,更严谨。
  “四位一体”新闻舆论监督成功的关键点
  笔者根据“四位一体”新模式做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报道,仅引起强烈反响的就达上百篇,经过报道之后,所反映问题都有了结果,也得到了读者和网民的信任,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四位一体”新闻舆论监督成功的关键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证据是关键。做舆论监督,获得双方投诉问题的有关证据是最关键的。所以记者要通过采访、暗访或读者网民提供等多种手段获取证据,这样才能了解事实真相,找出谁是谁非,为维权服务。
  协商放首位。获得证据后,首先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下和投诉双方或多方进行协商,尽量让双方互相谅解,最终把问题解决。
  曝光要坚决。对于不配合协商且有违法侵权行为的一方,要坚决给予曝光,通过社会和网络舆论压力促使其改正其侵权行为。这个时候要不徇私情,不接受潜规则,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四位一体”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有一些不足:新闻舆论监督的人为干涉因素还很严重;网民的信息有时有“鱼龙混杂”情况,所以作为记者在获取线索的时候首先要学会甄别和筛选,对线索的真实性要有初步的判断;要和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工作,因为有时存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逆反心理,对舆论监督有抵触情绪。可以在如下几方面完善“四位一体”舆论监督新机制:
  第一,舆论监督工作强化部门负责制,选题一旦选定,其他任何人不得随意找关系、求情、人为干涉存在,制定舆论监督工作纪律,凡有求情或拉关系者,视情节一律给予罚款、或其他处分。如果有些投诉确实涉及到社会稳定和谐的,也应要求被投诉方必须给投诉人一个解决结果,并由上级领导提出的书面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做协调工作。一个投诉的立案和结束,要有相关记录,当中出现哪些问题和障碍,都要有相关人员的签字和处理意见。
  第二,接热线人员和处理QQ记者群、记者博客、记者微博等等相关人员,做好舆论监督的事后服务工作的总结,找出事物的规律,同时要加强学习,增加阅历,提高事件和信息的判断力。
  第三,充分理解“四位一体”新模式的记者是位于第三者协调位置的公证人,所以要拼弃舆论监督“权利”思想,要有“和事佬”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最终使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作者分别为锦州日报社主任记者;辽西商报民生部主任)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我国在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现象也开始凸显。社会企业是社会性和企业性的完美集合,它将社会创新和商业企业精神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更为主动的社会福利供给机制。社会企业鼓励从业人员更多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主动地学习未来发展的相关技能,从而打破福利的僵局。  【关键词】社会企业家精神 价值 公益创业 社会创新    当今世界,以公益为目的从事商业活动的社会企业在全球
【摘要】中国建立问责制的时间不长,还需不断完善。要将问责官员的责任作出明确的区分,防止被问责官员以主动辞职的方式来逃避法律制裁。同时要强化内部监督、明确政府责任、提高问责制度的刚性,并且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并落实监督效果。  【关键词】问责 权利制衡 舆论监督    近年来,在强化对官员问责的同时,频频出现被问责官员又迅速被安排在异地或异部门就职,甚至还提升了的怪象。为了
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失衡现象和深层次矛盾,从根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体制机制问题。加快建立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清除束缚经济调整和转型的各种障碍,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战略性突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要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要为实现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不仅比以往更加复杂艰巨,而且对我国实现
通过就业来增加消费,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多地把过去依靠物资资源、资本的发展方式,转到依靠人力资源上来,所以,“就业优先”是拉动内需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在我国全面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就业任务极其繁重。面对
【摘要】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当前问责制度的最大问题是官员问责后复出缺乏严密的程序规定。问责复出机制的合法性源自于程序正义,而实现程序正义的路径,既包括扩大党代会、人代会和社会权力三者在复出监控中的深度和广度,也包括通过程序再造,优化问责复出制度。  【关键词】问责制 官员复出 程序正义    由于问责案件较之职务违法违纪案件少的可怜,此类案件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故
【摘要】服务型政府应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追求,这种价值的实现可从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社会良性循环发展等方面作出考量。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建设法治政府,建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价值取向 路径    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推进社
【摘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社会主义还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也不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总是遇到各种挑战和考验,并不断提出如何认识和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优越性 本质规定 价值追求 实践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验证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性,但是同时改革或转型还没有完全成功。竞合博弈秩序的扩展是当前制度演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经过自然选择和进化产生的人类心智和人类行为,既自利,也利他。推动利益主体的心智模式改善和推进普适宪政法则向竞合博弈机制的演进是中国制度变迁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制度变迁 中国改革 演进    制度和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一连串连锁反应的轨迹。制度是由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