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已经成为走出困境,谋求发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生活化。体现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根据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可以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死记硬背、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注意的。所以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数学肯定不能脱离生活。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比如,教师扮演企业会计,学生扮演企业员工,演出拿工资的一幕,从而教会学生计算个人所得税。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学生的成长,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积累经验、不断成熟的过程。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与保持是和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的。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模拟实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边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寻找、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
如:课间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操场边旗杆的高。否定学生拿什么长竹竿量或者将皮尺系在升旗的绳子上量。可以拿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教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悟出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原理,并通过测量、计算出了旗杆的高。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与猜想,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分析条件深入研究、探索,最后获得知识。
三、用生活实际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来看,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教学“感受概率——可能性”时,先给孩子们讲一讲“守株待兔”的故事;请大家思考,这位“幸运者”,坚持不懈的运用这种方式,还能天天逮到兔子吗?所有的学生都会说:这样做,不会天天抓到兔子。
总结:这人可能永远都不能抓到兔子,但难道再也没有撞到树桩上的傻兔子吗?可能性存在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我不敢说没这种情况了,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的。
将故事引申到生活里买彩票的事情上来。“绝大多数人买了很多年的彩票,从没中过大奖,但终归还是有人中过500万的大奖的!记得还有个彩民,一次中五个500万大奖。”对比一下,普通人从没在树桩旁边拾到兔子,可是那个中大奖的,就像那个逮到兔子的人,而一次中5个大奖的,就是一次5只兔子全部撞到这棵树桩上了吧。请同学们思考,中大奖、中多个大奖,或者中了奖以后再中大奖,这些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发生的可能性怎么样?
这一教学片段,以故事联系实际,再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的生活事件,让学生借助“中彩票”这一个实际事情,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判断事件可能性的基本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感受问题的挑战性,产生与人合作的需要,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议,引导学生通过有序思考和分工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后面“简单地做活动、求概率”提供了现实素材,积累了直接经验。
总之,数学的学习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闭门苦修,而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生活化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从书本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教学生活化。体现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根据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可以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死记硬背、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注意的。所以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数学肯定不能脱离生活。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比如,教师扮演企业会计,学生扮演企业员工,演出拿工资的一幕,从而教会学生计算个人所得税。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学生的成长,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积累经验、不断成熟的过程。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与保持是和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的。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模拟实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边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寻找、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
如:课间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操场边旗杆的高。否定学生拿什么长竹竿量或者将皮尺系在升旗的绳子上量。可以拿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教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悟出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原理,并通过测量、计算出了旗杆的高。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与猜想,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分析条件深入研究、探索,最后获得知识。
三、用生活实际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来看,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教学“感受概率——可能性”时,先给孩子们讲一讲“守株待兔”的故事;请大家思考,这位“幸运者”,坚持不懈的运用这种方式,还能天天逮到兔子吗?所有的学生都会说:这样做,不会天天抓到兔子。
总结:这人可能永远都不能抓到兔子,但难道再也没有撞到树桩上的傻兔子吗?可能性存在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我不敢说没这种情况了,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的。
将故事引申到生活里买彩票的事情上来。“绝大多数人买了很多年的彩票,从没中过大奖,但终归还是有人中过500万的大奖的!记得还有个彩民,一次中五个500万大奖。”对比一下,普通人从没在树桩旁边拾到兔子,可是那个中大奖的,就像那个逮到兔子的人,而一次中5个大奖的,就是一次5只兔子全部撞到这棵树桩上了吧。请同学们思考,中大奖、中多个大奖,或者中了奖以后再中大奖,这些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发生的可能性怎么样?
这一教学片段,以故事联系实际,再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的生活事件,让学生借助“中彩票”这一个实际事情,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判断事件可能性的基本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感受问题的挑战性,产生与人合作的需要,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议,引导学生通过有序思考和分工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后面“简单地做活动、求概率”提供了现实素材,积累了直接经验。
总之,数学的学习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闭门苦修,而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生活化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从书本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