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语文课程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和功能的多重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开发与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在课改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却存在着更多地关注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忽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等问题。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1.注重多媒体课程资源,忽视了自然课程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上公开课,大多会选择多媒体来教学,很多教师认为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就是最大限度地使用了资源。还有的老师欣喜于多媒体呈现的形象化、便捷性,课前用收集到的图片、视频精心制作幻灯片讲义,上课时,大部分时间花在“点击式”呈现上,教师沿着课前设计好的顺序,主导着课堂。这种新型的“灌输式”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就变得流于形式, 也就最终导致了学生资源的闲置。
2.注重校内课程资源,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
有些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包括校园内的科普宣传栏、科技景点、地方课程开发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但这些往往只局限于条件较好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很少与外界接触,最终导致学生视野的狭小。
3.注重了“物”,忽视了“人”
有些学校为了完成一些硬性指标,不惜花很大代价,进行大量的课程资源建设,如大量购进文字类教学资源, 包括各种版本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用书以及各种科普等方面的课外读物,以及大量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但却忽视了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人。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
1.開展生动多样的课外阅读
立足教材, 然后扩展到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应是以一篇课文为基点进行纵深研究的阅读教学。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然后让学生推荐精彩篇目或片段,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分享阅读乐趣, 交流阅读成果的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量的阅读与学习能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去认识、分析有关问题, 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 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作品情感和思想的感染与陶冶。
2.开设趣味性的表演课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重视实践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 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 寓教于乐, 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以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也在不断的诵读中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展开想象和联想, 最终达到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3.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心理学的实验证明: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 注重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可以鼓励学生学写对联与同学朋友共赏。这样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开辟丰富多彩的作文空间
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传统的作文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班级“博客”。学生可以在“博客”里写下自己的心情日记、随笔杂感、诗歌小说等。作者可署真名,也可使用昵称, 班级同学间可以交流评论,评论不限长短,学生的观点都能真实地展现出来,教师也可对学生习作进行点评,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这种方法使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心理自由空间与自我满足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见解, 激发写作欲望。传统的作文评改长期以来是由教师主笔,眉批、圈点、旁注、总评是作文评改一贯的形式,致使作文评改陷入僵化、模式化的境地。让作文评改进入课堂,先由学生小组评改,推荐优秀篇目,然后在全班展示评论,最后评出前三名,由教师修改点评。这一做法使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一起阅读、分析与评价中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并在比较、欣赏、修改别人作文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这种方法有助于调动各个写作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 要因时、因地、因人、因课制宜,才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实践环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总之,语文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应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激励,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1.注重多媒体课程资源,忽视了自然课程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上公开课,大多会选择多媒体来教学,很多教师认为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就是最大限度地使用了资源。还有的老师欣喜于多媒体呈现的形象化、便捷性,课前用收集到的图片、视频精心制作幻灯片讲义,上课时,大部分时间花在“点击式”呈现上,教师沿着课前设计好的顺序,主导着课堂。这种新型的“灌输式”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就变得流于形式, 也就最终导致了学生资源的闲置。
2.注重校内课程资源,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
有些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包括校园内的科普宣传栏、科技景点、地方课程开发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但这些往往只局限于条件较好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很少与外界接触,最终导致学生视野的狭小。
3.注重了“物”,忽视了“人”
有些学校为了完成一些硬性指标,不惜花很大代价,进行大量的课程资源建设,如大量购进文字类教学资源, 包括各种版本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用书以及各种科普等方面的课外读物,以及大量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但却忽视了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人。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
1.開展生动多样的课外阅读
立足教材, 然后扩展到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应是以一篇课文为基点进行纵深研究的阅读教学。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然后让学生推荐精彩篇目或片段,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分享阅读乐趣, 交流阅读成果的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量的阅读与学习能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去认识、分析有关问题, 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 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作品情感和思想的感染与陶冶。
2.开设趣味性的表演课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重视实践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 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 寓教于乐, 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以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也在不断的诵读中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展开想象和联想, 最终达到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3.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心理学的实验证明: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 注重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可以鼓励学生学写对联与同学朋友共赏。这样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开辟丰富多彩的作文空间
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传统的作文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班级“博客”。学生可以在“博客”里写下自己的心情日记、随笔杂感、诗歌小说等。作者可署真名,也可使用昵称, 班级同学间可以交流评论,评论不限长短,学生的观点都能真实地展现出来,教师也可对学生习作进行点评,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这种方法使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心理自由空间与自我满足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见解, 激发写作欲望。传统的作文评改长期以来是由教师主笔,眉批、圈点、旁注、总评是作文评改一贯的形式,致使作文评改陷入僵化、模式化的境地。让作文评改进入课堂,先由学生小组评改,推荐优秀篇目,然后在全班展示评论,最后评出前三名,由教师修改点评。这一做法使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一起阅读、分析与评价中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并在比较、欣赏、修改别人作文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这种方法有助于调动各个写作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 要因时、因地、因人、因课制宜,才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实践环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总之,语文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应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激励,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