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最直接体现,但是由于现存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作文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亟待改进,另一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捉襟见肘,困难重重。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学的作文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学得很累反而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教得辛苦但是教学效率低等现象,结果造成了作文课难教,作文难写的现状。这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现实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功利性、教师本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局限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和教学方式的无序性。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对写作的认识不够深刻,动机不明确。现在的学生都在学习写作,但是大部分人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并不理解这种能力对以后学习生活的作用,往往缺乏对写作的热爱。他们将写作的过程看成是拼凑,习惯性的用模板化的语言来建构自己的文章,通篇都是废话套话。第二,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写作素材。“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但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由于现在巨大的升学应试压力,学生生活单调,沉重的作业负担和父母殷切的期望,使学生很少有空闲时间去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因此他们的文章的内容就比较枯燥贫乏。第三,真正练笔的时间很少。由于语文学科和作文题型的特殊性,学生总是会投机取巧地采取一些方式来应对考试,很少在平时脚踏实地的花时间去练笔,因而造成了考场作文的千篇一律,毫无创新。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认识存在误区。一线的很多语文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为符合应试教学的要求,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方法的指导上,甚至很多教师只传授所谓的模板和公式化的语言,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第二,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的覆盖面狭窄。教师在进行作文的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总是以点概面,就事论事,没有很好的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灵活组织语言。第三,教师自身素养欠缺,评价方式不当。由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快餐文化盛行,不少人在这种社会浪潮的冲刷下早已不能静心下来阅读沉淀。教师当然也不例外,这就造成了自身知识的贫乏,在教学中偏重于谋篇、立意、审题等模式化的指导与机械无效的重复训练。在作文形成之后,多数教师只是给予少数文字的评语,没有及时跟进,基本上失去了评价环节对提高作文水平的功效。除此之外,中学的作文课程设置也不是很合理,大多数学校的作文课都以封闭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所谓经典的方法,完整的作文练习很少。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途径
面对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教师不能坐以待毙,而要从多角度去改进,通过各方努力逐渐将中学的作文教学引领到一个正常的轨道。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的指导理念,严格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突出作文的主体。学生才是作文的实施者、管理者,教师只是组织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熟练的语言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所思所感巧妙的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说多媒体教学、课外实践观察、课内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探知兴趣。第二,突出内容的生活化。作文实际上是将我们的生活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作文的内容要真实丰富。写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选择一些生活化的题目,使有话可说,并且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和表达欲望。写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体验探究生活。写作后,教师可以将这些作文与学校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比如说参加校园期刊的征稿活动,用鼓励机制促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其次在确立了基本理念之后,则应该相对应地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第一,务实学生作文的基本功。一方面利用课外阅读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利用课内阅读激发灵感,架起阅读与作文的桥梁。第二,增加作文练习的次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巧妙地增加习作的次数,避免纯粹的硬性要求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比如说可以将作文转变为书信形式、黑板报、校园广播稿等等,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达到快乐练习的目标。第三,优化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写作的过程不仅是书写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积累、构思、成文、修改、发表、回馈、再修改的过程,评价对作文的最终定型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一般的作文修改可以遵守定立标准、自改作文、互改作文、互谈体会、推选佳作、佳作欣赏等步骤,将作文的修改评价过程落到实处。
三、结语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探讨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史久远的热点话题并且会一直持续讨论下去。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一方面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勤阅读,勤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朱绍禹. 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学出版社,1988.
[3]马正平. 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学的作文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学得很累反而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教得辛苦但是教学效率低等现象,结果造成了作文课难教,作文难写的现状。这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现实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功利性、教师本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局限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和教学方式的无序性。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对写作的认识不够深刻,动机不明确。现在的学生都在学习写作,但是大部分人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并不理解这种能力对以后学习生活的作用,往往缺乏对写作的热爱。他们将写作的过程看成是拼凑,习惯性的用模板化的语言来建构自己的文章,通篇都是废话套话。第二,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写作素材。“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但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由于现在巨大的升学应试压力,学生生活单调,沉重的作业负担和父母殷切的期望,使学生很少有空闲时间去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因此他们的文章的内容就比较枯燥贫乏。第三,真正练笔的时间很少。由于语文学科和作文题型的特殊性,学生总是会投机取巧地采取一些方式来应对考试,很少在平时脚踏实地的花时间去练笔,因而造成了考场作文的千篇一律,毫无创新。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认识存在误区。一线的很多语文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为符合应试教学的要求,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方法的指导上,甚至很多教师只传授所谓的模板和公式化的语言,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第二,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的覆盖面狭窄。教师在进行作文的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总是以点概面,就事论事,没有很好的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灵活组织语言。第三,教师自身素养欠缺,评价方式不当。由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快餐文化盛行,不少人在这种社会浪潮的冲刷下早已不能静心下来阅读沉淀。教师当然也不例外,这就造成了自身知识的贫乏,在教学中偏重于谋篇、立意、审题等模式化的指导与机械无效的重复训练。在作文形成之后,多数教师只是给予少数文字的评语,没有及时跟进,基本上失去了评价环节对提高作文水平的功效。除此之外,中学的作文课程设置也不是很合理,大多数学校的作文课都以封闭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所谓经典的方法,完整的作文练习很少。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途径
面对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教师不能坐以待毙,而要从多角度去改进,通过各方努力逐渐将中学的作文教学引领到一个正常的轨道。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的指导理念,严格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突出作文的主体。学生才是作文的实施者、管理者,教师只是组织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熟练的语言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所思所感巧妙的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说多媒体教学、课外实践观察、课内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探知兴趣。第二,突出内容的生活化。作文实际上是将我们的生活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作文的内容要真实丰富。写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选择一些生活化的题目,使有话可说,并且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和表达欲望。写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体验探究生活。写作后,教师可以将这些作文与学校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比如说参加校园期刊的征稿活动,用鼓励机制促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其次在确立了基本理念之后,则应该相对应地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第一,务实学生作文的基本功。一方面利用课外阅读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利用课内阅读激发灵感,架起阅读与作文的桥梁。第二,增加作文练习的次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巧妙地增加习作的次数,避免纯粹的硬性要求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比如说可以将作文转变为书信形式、黑板报、校园广播稿等等,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达到快乐练习的目标。第三,优化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写作的过程不仅是书写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积累、构思、成文、修改、发表、回馈、再修改的过程,评价对作文的最终定型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一般的作文修改可以遵守定立标准、自改作文、互改作文、互谈体会、推选佳作、佳作欣赏等步骤,将作文的修改评价过程落到实处。
三、结语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探讨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史久远的热点话题并且会一直持续讨论下去。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一方面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勤阅读,勤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朱绍禹. 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学出版社,1988.
[3]马正平. 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