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开放创新 奋力实现海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626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全省上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作了全面动员部署。海西在新青海建设中承担着“做两个排头兵、发挥四个示范带头作用”的时代重任,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对于奋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新青海建设做更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立足于新的起点,努力争当全省解放思想的排头兵,为实现海西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海西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成功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传统农牧区向现代工业区的历史性转变,走在了全省改革发展的前列。1978年到2007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海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7倍,工业增加值增长49倍,工业增加值占整体经济的比重达到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倍,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的位次从1980年的16位上升到12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 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1978年增长17倍,高出全省同期水平4200美元,高出全国3600美元。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截至2007年,全州全面实现“两基”目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2%,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43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回顾海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总结30年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正是有了解放思想这一强大动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才有了历史性的跨越,各项事业才保持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站在新的起点,海西实现跨越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水平低,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缺失,发展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实现统筹发展任务艰巨;城镇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的发展思路还不够开阔,观念还比较陈旧,必须认真面对这些障碍。因此,全州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地从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突破、社会和谐实现新发展、跨越发展夺取新胜利,争当全省解放思想的排头兵。
   (一)要担负“做两个排头兵、发挥四个示范带头作用”的时代重任,就要努力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
   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新青海建设的形势需要,明确要求海西在全省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排头兵、做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在“提升壮大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善民生”四个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全省发展做更大贡献。担当这一时代重任,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有了量的积累和水平的提高,有能力也有条件担当这一重任;另一方面,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海西被确定为全省的重点开发区,同时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这一战略得以实施的关键,就是需要海西为全省发展做更大贡献。这是在新青海建设的关键阶段,海西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重任。面对这一时代重任,对海西发展取得的成就,有充分理由感到自豪,但若以“排头兵”的标准审视自己,以“示范带头”的要求衡量自己,没有丝毫理由感到自满。同省内比,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34.8%提高到2007年的45.1%,而海西在同期发展速度高于西宁的情况下,仅从20.3%提高到26.5%,增速低于西宁4个百分点;2000年海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3元,而到2007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75元,领先于全省的优势在减小。同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比,2000年至2007年,虽然海西的经济总量提升了3位,上升到12位,但是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却在下降,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第4位下降至第7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由第1位下降至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3位下降至第4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第5位下降至第7位。同国内较发达地区比,其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20000元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0元左右,而海西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1548元,农民纯收入3059元,不仅富民指标远远低于国内发达地区水平,而且在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指标上差距甚远。自满最终会导致不思进取,骄傲最终会丧失发展优势。海西发展到今天,再不能站在青海看海西,而要用世界的眼光,以跳出青海看海西的胆识和眼界,敢于向内地、沿海发达地区看齐,敢于正视差距和不足,绝不能让传统思想束缚自己,更不能被取得的已有成绩框住自己。因此,必须自我加压,奋力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勇于承担为全省发展做更大贡献的历史重任。
   (二)要构建高原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就要努力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
   省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柴达木地区要以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载体,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创造高原地区循环经济模式。同时也看到,海西作为我国西部重化工发展的重点地区,在构建高原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中,有能力担当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试点的重任。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是海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对海西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和挑战,尤其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唯一区域性循环经济试验区,既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也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要构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模式,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不了解、不熟悉的新事物也很多。特别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是在基础还十分薄弱、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工艺技术“瓶颈”制约尚未突破、准备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推进的,有些困难会比其他地区遇到的更为复杂、更为艰巨,有些问题会凸显得更早、更突出、更集中。但是,如果在这种发展条件下,能汇各方之经验、集各方之智慧,成功创造出一种高原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不仅能提升海西和青海发展的层次,而且也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这是海西对青海、对西部、对全国发展的最大贡献,而且也能够为海西未来创造新的更大发展空间。构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模式,首先就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大胆地在发展理念、工作魄力上创新,敢于把“试验区”当作“试验场”,敢于进行大胆试验、大胆创造。对看准了、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事,要排除干扰,一抓到底。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全州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就要大胆地想、大胆地干、大胆地闯。
   (三)要加快实现海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要奋力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州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出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是海西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对海西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决策,也是全州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顺应发展趋势、破解发展难题的具体实践。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扎实推进,园区集聚带动效应的初显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海西发展迈出了可喜步伐。但是要看到,按照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推进跨越式发展我们还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从全州整体发展水平看,海西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但分地区看,全州除西部三行委人均生产总值在6000美元以上外,两市三县均在全州平均水平以下,其中都兰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037美元,低于全省同期水平近800美元。城乡发展虽然有了大的进步,但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拉大,由2000年的3倍扩大到2007年的3.8倍。另外,城乡居民收入、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市化水平、医疗和卫生保障水平等与小康社会要求差距还较大。这些问题既是海西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反映,也是在跨越式发展中视野不够开阔的表现。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海西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省委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也难以达到。面对实现跨越发展的挑战和压力,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干劲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以解放思想的强大动力推进海西跨越式发展。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海西着眼于从更高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创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海西速度,得到了全州广大干部的认同,增强了在全州上下推进海西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全州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动力。海西速度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担当排头兵为己任,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增强执行力为保证,突破自我,打破常规,敢试敢创,勇于超越,使各项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海西速度是自信开放创新青海意识在海西的生动实践,是我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动力所在,也必将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解放思想提供有力支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必须把海西速度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干事创业的方方面面,以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胆识,以排头兵、示范者的姿态,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谋求海西又好又快发展。
  
  2致力于科学发展,继续坚持解放思想,确保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海西立足州情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选择,也是实现“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两大任务的必由之路。在新的起点上海西继续解放思想,关键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海西发展的定位和要求,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按照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着力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突出问题,以思想的继续解放,观念的重大转变,催生抢抓机遇的致先之招,开启科学发展的新型途径,走出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解放思想,努力构建高原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找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载体和途径。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取得了重大进展,资源开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的转变,开发主体由国有及国有控股向多元转变,开发方式由原料输出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海西发展真正走向了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重大转变。发展循环经济的生动实践,使海西在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海西转变发展方式的最有效途径和主攻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以构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模式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和《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以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对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明确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着力在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融合、培育产业集群、健全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打好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攻坚战,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资源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园区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构建盐湖化工、多联产能化工、油气及盐化工、煤焦化工、钢铁一体化等循环产业链,促进资源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融合,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及能源、水的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2.要加快推进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最大制约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缺失。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继续加大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天然气、煤化工结合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力度,下决心突破制约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产业延伸急需的核心技术,加快推进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促进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积极推进技术研发机制的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盐化工”、“煤焦一体化”、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技术创新带动劳动者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
   3.要切实拓展循环经济实践领域。按照构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模式的目标要求,海西从实际出发,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从工业、农业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各地区也结合实际积极寻求发展的突破点和切入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全州发展情况看,虽然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的共同意识,但在拓宽循环经济发展领域上还有一定差距,发展仅仅限于工业领域,农业、三产及社会领域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不多,重视不够。必须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按照节约资源的发展要求,在农业、三产和社会等领域大力开展资源循环、节水节能、垃圾减量、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循环发展模式,倡导和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二)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上解放思想,促进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发展不动摇,把有限财力优先用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改善民生上初步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但是,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海西的民生水平仍然很低,精神文化、医疗保障等社会建设仍然滞后,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任务还依然艰巨。同时还要看到,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变化的、具体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平的要求和期待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必须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对提高收入和保障水平、改善民生的强烈愿望,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把富民惠民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坚持不懈地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积极推进财富共享、成果共享和和谐共建。
  1.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的核心。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是制约海西民生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实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逐步提高收入水平,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农牧区要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加快建立减负增收、直补增收、转移增收、产业增收相结合的收入格局;在城镇要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就业规模、鼓励自主创业、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措施,使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收入。总之,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就业促增收、创业促增收、提高保障水平等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努力让各族群众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2.要立足提高城乡保障能力改善民生。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随着海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把社会建设置于突出地位,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要集中有限的财力向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向城乡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倾斜,以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问题的突破,带动全州民生水平的整体提高。特别是对现阶段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价、教育、增收等突出问题,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3.要切实做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尤其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同时必须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要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落后思想,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促进和谐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三)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解放思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海西实现统筹兼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在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上为全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1.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着力强化政府在规划编制、发展小城镇、培训转移农牧民等主导作用上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投入和倾斜力度,建立和完善保障“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牧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转变农牧民陈旧的生产经营观念,在建立土地草场的适度流转机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和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上解放思想,积极推进现代特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要继续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拓展农牧民就业创业的平台。
  2.要进一步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说到底是农牧民的传统观念没有转变,等、靠、要思想还依然十分严重。一定要下决心引导农牧民转变这一保守思想观念,激发农牧民的自主意识,鼓励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把农牧区建设成为自己理想的家园,以此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要引导农牧民把生产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地域优势,发展设施农牧业,培育特色产业,优化种养结构,稳步扩大枸杞、蔬果、中藏药、牛羊繁育等特色种养规模,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不断提高农牧区和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3.要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参与作用。立足于海西已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条件的实际,启动实施了“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这一企村联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催生了农牧区内部活力、受到了农牧民的普遍欢迎,激发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广大企业的有力支持,创新了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要继续在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上解放思想,广泛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军警部队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一步深化企村联建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引导农民转变生产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吸纳劳动力、建立企业“菜篮子”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着力巩固和扩大企村联建的成果,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四)必须在建设生态文明上解放思想,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新理念,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海西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不足的基本州情,决定了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必须把生态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要以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海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从海西目前水资源利用情况看,水资源的利用必须走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道路,若过度开采水资源将势必会危及生态安全,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只能走节约用水的路子。对海西来说,节水的关键在于节约农业用水。要敢于打破即成的惯性思维,必须把节约水资源尤其是农业用水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按照“节约农业用水、满足工业用水、保障城乡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用水体制改革,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并探索实践工农业联动节水的有效途径,走出一条符合海西实际的节水型发展路子。
  2.要以发展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海西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有效途径。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防治荒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以中心城市和县城、厂矿企业、农田林网及主要国道、铁路沿线为重点,充分运用已基本成熟的滴灌技术,大力实施节水绿化工程,广泛开展全民造林活动,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增强林业生态屏障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因势利导,把推进荒漠化治理与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与大力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接续产业结合起来,在保护现有耕地、禁止开垦新土地的前提下,以荒漠化治理为重点,大力发展枸杞、沙棘、中藏药等沙产业,使广大农牧民在参与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
   3.要以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注重生态环保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做起,使环境友好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动,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不遭受破坏和污染的美好生态家园。
   (五)必须在改革开放上解放思想,在区域联动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30年来,海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得益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得益于开放的不断扩大。改革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社会活力得到释放;开放使我们打开了眼界,启迪了新的思维。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海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加需要树立开放融入的理念,把海西的发展置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局中,坚定不移地扩大改革开放、深化区域联动,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对外的大开放,带动经济的大发展。
   1.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以思想的大解放实现改革的大突破,必须不断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深化改革促开放,进一步探索和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拓展政策空间,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强化服务促开放,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分开。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赋予各地更大的自主权,增强区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要坚决克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思想,算大账、算远账,以优势资源、优质项目、优惠政策招商引商,保护好、支持好、发展好落地企业,使创业投资者在海西能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要坚持以良好环境促开放,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速培育科技型、规模型、成长型民营企业,培养一批大型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服务意识,主动为各类市场主体包括民营经济搞好服务、创造条件,努力营造一个重商、亲商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一个以商招商、以商引商的开放环境。
   2.要以区域联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区域联动就是要把海西的发展置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局中,以区域间的协作联合促进对外的大开放,带动经济的大发展。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继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举措,不断深化区域联动。要按照统筹发展的思路,巩固和扩大州内东西部互动成果,围绕“一区四园”建设,进一步创新区域互动机制和措施,推动资源配置由按行政区域配置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转变,促进资源、劳动力和产业的跨行政区域流动,形成全州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要进一步强化区域战略意识,以更加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加强与省内区域间的联合,加强与西藏、新疆、甘肃等周边地区的协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促进区域间资源、人才、技术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在区域联动中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必须在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上解放思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是党的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海西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了社会大局的总体稳定,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更加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1.要着力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当前,我们既处在“加快发展期”,也是在“矛盾凸显期”。在众多的社会矛盾当中,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利益纠纷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几年在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中发生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民族地区发生的草场边界纠纷及虫草采挖、矿山开发、资源整合等引起的纷争,绝大多数是因为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或一些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而引起的。要抓住利益协调这个关键,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依照法律和政策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要继续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海西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对维护海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协调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利益问题,协调处理宗教内部及不同宗教之间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州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繁荣、和谐发展。要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方针,旗帜鲜明地开展对达赖集团的斗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现有宗教格局的稳定。要推进寺院社会管理的与时俱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3凝心于真抓实干,继续加强党的建设,为解放思想提供有力保证
  
   解放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目的是解决问题、推进发展。解放思想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在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行动上,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
   (一)必须加快思想观念转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意识
   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观念落后是制约加快发展的最大思想障碍。从海西实际来看,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较为突出。要真正实现海西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首先从转变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入手,坚决革除妨碍发展的一切落后思想观念。通过这次解放思想,我们要坚决革除自满骄傲、安于现状的思想,努力形成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发展氛围;要坚决革除惧怕困难、怕担风险的思想,努力形成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创业氛围;要坚决革除眼界狭小、无视差距的思想,努力形成放眼世界、勇攀新高的进取氛围;要坚决革除狭隘的地区、部门利益观,努力形成全州一盘棋、合力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必须大力营造创业环境,鼓励全社会干事创业
   事实证明,只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蕴藏在全社会的无穷创造力就会被充分引发出来,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就能实现突破。我们要以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和凝聚全州人民和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创业创新的激情充分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充分涌流。要以宽松的政策支持干事创业者,只要法律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并且支持大家去干去试去想去闯。要以宽厚的心态理解干事创业者,尊重和关心干事创业的同志,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心干事。要以宽容的精神善待干事创业者,对干事创业者的失误,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发展,为了工作,不是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私利,都应宽容对待。要凝聚创造合力,各级领导班子要爱护同志、敢担责任、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奖励创业,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人人争做贡献、全民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必须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提高执行力
   工作作风决定工作的成败,提高执行力必须要有真抓实干的作风来保证。转变作风,就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改变工作中部署多、落实少,说得多、做得少等不良现象。转变作风,就要加快工作节奏,在全州上下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坚决做到立说立行,说了就干、定了就办,坚决反对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拖拉扯皮、延误工作的不良作风。转变作风,就要以实干论英雄,把实干作为检验和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做到谁不干事谁让位、谁干不成事谁下台。要大胆起用那些思想解放、思路开阔、善于打开局面的干部,特别是那些善于接受新思想、敢闯敢干的干部。要把综合素质高的干部放到主要领导岗位,把敢干事、会干事的干部放到打不开局面的岗位,把有胆有识的干部放到急难险重的岗位,把最放心的干部放到最不放心的岗位。转变作风,就要形成竞争压力,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范围,使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脱颖而出。要通过竞争,让得过且过的干部腾出位子,让四平八稳的干部感到危机,让锐意进取的干部受到激励。
  (四)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随着海西发展的加快和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现有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不适应、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精通工业、会抓项目、善于招商、懂城市管理的干部缺乏,影响和制约了重点工作的推进和突破。要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切实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和交流监督力度,全面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能力和团队战斗力,切实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强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要关心和爱护干部,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放心干事,特别是要敢于为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干部撑腰壮胆,保护和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工作部署,最终要靠广大基层干部团结带领群众去贯彻和实施;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最终要靠广大基层干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去实现。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优化组织设置、强化组织功能、推进工作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两新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阵地建设,有效整合和捆绑各类资金,高起点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高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水平。要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牢记党的宗旨,遵守党的章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确方向、奋发有为,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迈向新的目标,不断做出新的业绩。
   (作者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中共海西州委书记)
其他文献
猴年伊始,西风东进,赛马由南向北渐渐在内地推开。那么,香港的赛马及由赛马产生的“马文化”,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对此做一简介,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在竞技游泳中,个人混合泳是以四种姿式来参加比赛的项目.这要求运动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蝶、仰、蛙、自四种姿势的技术,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姿式的转换能力以及顽强的意
铩羽珀斯,兵败澳洲,中国男子排球队在第六届亚洲锦标赛上接连负于南朝鲜和日本。这已经是中国男排自1984年以来在第二十三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第五届世界杯、第二十四届南朝
《文通》充分体现了明代文体学集大成与新开拓并举的特色。此书文体分类之细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文体论上也多有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前人没有立目的文体,一一考察其体性特
问题提出 航海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对本专业学生的心理品质有许多特殊的要求。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出专业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优秀个性品质,本文通过对航海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专项训练确实存在矛盾,但是若将孤立静止、墨守成规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观点,化为联系实际,着眼改革的观点,矛盾是可以统一的。
近年来,海西州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为实现银行、中小企业“双赢”创造了良好机遇。但是,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消弱了银企互动效果,不利于海西州经济快速发展。    一、海西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据调查,目前海西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已达2684户,占全州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和提供的税收占全州GDP和财政收入的50%以上,全州7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是中小
<正>近几年来,海西中支大力弘扬"至诚创业,励志创新,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柴达木行精神,扎实开展创建"职工之家、文明楼院、五好家庭"等活动,绿化、美化环境,使员工
明清之际的江苏南部地区,是一个文人结社的渊薮。在那里,除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复社"之外,还有无数规模不等的各式社团。但那些社团中,目前只有"惊隐诗社"比较受人重视,其他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