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棠·芒草·芹菜·青苔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棣棠:不言说,但相思
  时值暮春,空气里已有初夏的滋味,接下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热烈分明。此时节桃李繁花落尽,梅子初结,余下棣棠浅金的影,牵着暮春人心。
  我本不喜欢黄颜色,连带着黄色系的花原也是无感的。如今年长了,反而喜欢一切黄色的花,给心中一抹明亮。何况棣棠,更是个例外,因为它长得实在好看。枝条柔软,翠叶细密,花朵是极浓郁鲜丽的金黄。相比之下,油菜花和向日葵太淳朴;连翘和金钟花朵铺张过甚,甚至带了几分跋扈;迎春虽是娇俏,却柔美得有些平庸……只有棣棠,拿捏得最好,颜色明丽而饱满,浓郁而清亮,带着一种端然的气质。是以春日里看过的黄色花儿中,我最喜欢棣棠。
  棣棠的中文别名甚多,有金钱花、蜂棠花、黄度梅、清明花、鸡蛋花等等,都有点意思。和蔷薇一样,棣棠也有单瓣与重瓣之分,后者形状圆满,花瓣繁复,犹如绣球,少了几分单瓣的山野之气。棣棠不算是有名的花。我在网上搜关于它的诗句,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首。“绿罗摇曳郁梅英,袅袅柔条韡韡金”、“黄深碧浅娇无奈,摇曳绿罗金缕带”,颜色之柔,姿态之弱,似初春吐芽的柳枝,此外却还带一点娇俏。南宋范成大有诗云:“绿地缕金罗结带,为谁开放可怜春。”古诗中的“可怜”多是“值得怜爱”的意思,此处亦然。棣棠之花,空自可爱,究竟为谁开放呢?我却觉得棣棠的艳丽是她的本意,她的本意不是收敛、低迷,她必是这般明亮,明确,明媚,不假思索,无需自怜。
  宋徽宗赵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棣棠花诗帖》是一首七绝,首句两个字模糊了,只余二十六个字:“众芳红紫囗囗隅,惟此开时色迥殊。却似籝金千万点,乱来碧玉簳头铺。”宋徽宗说众芳红紫,二三月的繁花都是红红紫紫,等到棣棠花开了,颜色才完全不同,其色似金。金色合帝王,毫无疑问。这诗虽写得一般,字却是极好的。南宋以降,因棣棠花色与皇家之色略同,文人以棣棠花比皇袍。我读宋代高士谈的《棣棠》诗“闲庭分植占年芳,袅袅青枝淡淡香。流落孤臣哪忍看,十分深似御袍黄”,便想起“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赵佶,不免又生几分感概。
  日本人对棣棠是情有独钟。在日本,棣棠被叫作“山吹”。(重瓣棣棠被称为“八重山吹”。)由于花色艳黄亮丽,古日语中将这种花色称为“山吹色”,介于黄色与橘色之间,这种颜色在折扇、屏风、和服、漆器上常见。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中,但凡描写那些贵族男女的衣着器物,最常用的就是山吹色。书中有一位名叫玉鬘的女子,形容她的美貌,便好比春日盛开的“八重山吹”一样娇艳。
  山吹,仅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有风吹山谷之生动。叫人想到山野里的一阵风,吹得草木沙沙作响,吹得满枝棣棠上下飞舞。我是极喜欢这名字的,最难表现是气息,马蹄上的花香须以蜂蝶环绕,掠过的风则要以飘逸之物来捕捉。满目棣棠,不直言其姿态,而谓之山吹,睹花便遥想山间起风,实在是山风的绝妙表现。它纤细而茂密的花瓣随着山风而飘舞的样子,便很是生动地被刻画出来。
  由于山吹盛开之时亦是春光明媚之时,和煦温暖,不像樱之早春,短暂而哀愁,所以山吹在日本文化中逐渐成为春季的代表意象,被作为春的“季语”,受到人们的偏爱。《万叶集》中就多次提到山吹,但公认最有名的是松尾芭蕉的这首俳句:“ほろほろと山吹ちるか滝の音”,意为:“山吹凋零,悄悄地没有声息,飞舞着,泷之音。”我更喜欢另一种翻译:“激湍漉漉,可是棣棠落花簌簌?”山涧激流,棣棠花落,真是好风景啊!
  不只《源氏物语》,其他如《枕草子》和《徒然草》里都有关于它的描述。《枕草子》中写得好的东西是:火盆、酸浆、松板、棣棠花的花瓣。书中还记录过一件和棣棠有关的事:
  清少纳言原本在宫中随侍定子皇后,一度有人散布对她不利的谣言,为避开是非,她离开皇后回乡居住。有一天她收到宫中来信,说是定子皇后的亲笔。打开来看,发现里面仅有一片棣棠花的花瓣,并附一句话:
  “不言说,但相思。”
  ——这是出自《古今六帖》中一首古歌的后半句。清少纳言看了大为感动,回信写了古歌的前半句:“心如地下河。”意思是表面平静,内心如地表之下的河水波涛汹涌。不久,她就回到了定子皇后的身边,自此主仆相守,直至定子去世。定子以一片山吹花瓣来信,真是风清日朗,古雅至极。人生得一知音足矣,再蕴藉的表达,双方都能心领神会。如此,年岁渐晚,但看着花开,便没有什么可忧思的了。
  独立湖畔,看著眼前的花儿,忽生一念:若有相思,也许可以寄去一朵棣棠花。可是对方八九是不懂的,那只好把此文一并交与,但如此便又失了趣味。于是一番曲折心思,终究什么都不曾做。世间事多如是?
  这样想着,不觉天色将暮,湖面反射着山吹色的夕阳,温暖而明亮。在这凉薄的人世里,我所贪恋的,也不过是这一抹明亮的山吹色罢。
  芒草:便邮秋风在眼前
  秋日走古道,除了野菊花,见得最多的便是芒草了,最有气势的要数泽雅龙井山。那日秋阳正好,于山顶上放眼望去,芒草漫山遍野,犹如塞北草原。片片迎风而立的芒草,在十月的天空下,在寂寥的旷野间,波浪一般映入我的眼帘。山风吹过,芒花飞雪,飘然若仙,美得让人惊艳,一时间空灵俱清。那一刻正如德富芦花所言:“我听到了‘闲寂’本身到底是一种什么声音。”
  说起芒草,便不得不提“秋之七草”。日本人对自然与季节非常敏感,四季风物跟生活联系格外紧密,对植物有一种天生的偏爱。近代作家石森延男说:“如果日本人的内心没有季节情感的涌动,那么日本的文学就会变得平淡无味,更不可能有和歌俳句之类的问世。”因此日本很早就有“春之七草”与“秋之七草”之说。前者源于平安时代左大臣的和歌,指的是:芹、荠、鼠曲草、繁缕(鹅儿肠)、佛坐草(宝盖草、接骨草)、芜菁(大头菜,即盘菜)、萝卜。春之七草中,芹菜、萝卜和芜菁为常用菜蔬,荠菜和鼠曲草也是大家熟识喜爱的野菜。知堂先生在《故乡的野菜》中也提到了荠菜和鼠曲草,说浙江人爱用鼠曲草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这黄花麦果糕在我家乡温州俗称为绵菜饼。秋之七草是:萩(胡枝子)、尾花(芒草)、葛花、瞿麦(抚子花,即石竹)、女郎花、藤袴(兰草)、桔梗(也说是牵牛花)。其说法首见于日本古典文学《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秋之七草歌》。   说来这七草都是平凡可见的小花草,朴实无华,沉静爱怜,正反映了日本人喜爱自然的纤细的美感。同为日本古典文学名著的《枕草子》和《万叶集》一样,书中也到处交织着季节感,其中有一段写道:“在秋天的原野上看去,最有意思的要算是尾花了吧。穗子顶尖染着浓的苏枋色,为朝雾所湿而随风飘着,这样有趣味的事物哪里还有呢?但是到了秋天的末尾,这就全没有什么可看了。种种颜色乱开着的花,都已凋谢之后,到了冬季,尾花的头已变成雪白了,蓬蓬地散乱着,也并不觉得,独自摇摆着,像是追怀着昔日盛时的样子。仿佛和人间很是相像。想起有些人来,正可比喻,觉得这更是特别的可怜了。”在清少纳言笔下,芒草予人是另一番景象:濒临岁月尽头,扬开满头苍白和萧疏,枯槁如潮水一样起伏,让人顿生凄凉之感。
  而我走古道时,见到芒草便会满心欢喜。芒草盛放的季节,羽毛一般轻柔、旗帜一般猎猎的毛茸茸的芒花,绵延成无边无际的银白色的海浪。远远看去,芒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近乎透明的雪白。走近了看,那些芒草个头约有半人多高,甚至过人高度,密密匝匝挨在一起,长长的茎上盛开着一朵又一朵清一色的锥形芒花,高低错落,线条柔美,姿态多样,方向不一。或旁斜逸出,身躯微弯;或蓬勃向上,直指苍穹。微风一吹,它们齐整地歪向一个方向,如海浪起伏波澜,一根根金黄色的茎秆也随着秋风翩翩起舞,努力地支撑着这秋末动人的景色。若是被黄昏的落日照着,它们也是好看的,好似被金光镀上了边。让人眼前一亮,不知今夕何夕,更不觉步履所终了。
  有一天下山迟了,月亮不知何时已经挂上了树梢,却发现芒花在月光下更美,衬着墨蓝色的黑夜,点点银芒散在山坡野地,使我想起农村里的萤火虫在稻田边飞来飞去的情景。茫茫的月色映在芒花上,亮闪闪的,那风情难以言尽,好像黑暗里有人打着节拍。它们享受着这段空白,可以在时间的边缘、在无尽白昼的边界做梦。我仿佛置身于梦境中,一不小心就坠入了记忆那片海洋。此种记忆永远带有某种吞噬性,最初的源头,离我们越来越远。它在善意地提醒: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所拥有的事物。
  “我遇见你,如同遇见戴着花的鹿一样不易。”所以,你一生中,虽然每个秋天都能听见芒草在风中摇曳起伏的声音,但你只有很少的时间能亲抵现场,极少的机会能看到月光下的芒花。大多数时间,你只是知道事情正在发生,你通过天空、阳光和风的速度知道事件在发展。而你却远离现场,想象着它的美。哦,或许那一切与你毫无关系。
  芒花刚开时,为浅紫色,而后才慢慢变白,但也不是纯白:只有当花絮成熟、膨胀,能随风扬洒时才会变成较为纯净的白色。不管哪种颜色,在我眼里都是极美的。但芒草实在是太常见了,在没有开花前单看外形毫不起眼,日常除了采集做成扫帚或草鞋,想不出它们在这世间还能有何用途。因此,历代诗人很少歌咏。宋代诗人舒岳祥的这首《正仲入鄞叙怀送别二首》我甚是喜欢:“芒草斜阳新住蝶,落花飞絮乱啼鹃。雁苍山好须回首,便邮秋风在眼前。”每读到这句“便邮秋风在眼前”,龙井山无边无际的芒花在风中簇籁作响的景象便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从喧闹中跌进宁静之海。周围的事物就像一本被遗忘在长椅上的书,风是它的读者。当风无声地翻阅页面,字母之间就飞出成群成片的雪白的芒花。
  走在金秋的旷野里,且留存这秋天的况味,这时间的寂静。
  芹菜:春水渐宽,青青者芹
  春分过后,又是芹菜大量上市的时节。走在菜市场上,不难发现那碧绿鲜嫩的芹菜惹人眼目。芹菜有旱芹和水芹之分。我们平时常吃的芹菜其实是旱芹,茎为绿色,叶子的边缘呈锯齿状。旱芹香气较浓,又名“香芹”、“药芹”。但在古书中读到的“芹”,则多指水芹。茎管状,有节,有叶有花,于冬春雨季最为繁茂。水芹的名字好像有不少,《尔雅》称芹为“楚葵”,晋周处在其《风土记》中说:“萍苹,芹菜之别名也”,还有叫蕲菜与水英的。在扬州民间,它还有个好听而形象的名字——“路路通”,大概取其茎成管状而空心通畅之意。每到大年三十,扬州人家是必吃水芹的,取“路路通”谐音,祝福新年路路通达,讨个口彩。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红桥至保障湖,绿杨两岸,芙蕖十里,久之湖泥淤淀,荷田渐变而种芹。”保障湖就是扬州的瘦西湖。可见这扬州的水芹也是颇有名气的。
  《诗经·小雅·采菽》里的“觱沸槛泉,言采其芹”,说的就是水芹。而《诗经·鲁颂·泮水》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当时泮水之边有泮宫,是鲁国的最高学宫,也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读书人若考取了功名,到孔庙祭拜时,得在大成门边的泮池采些芹菜插在帽上。因此古代的读书人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采芹人。现在想想古时候一群士子帽子上插着芹菜,对着老夫子的偶像弯腰屈膝,顶礼膜拜,模样一定十分滑稽。不过在当时不但不觉得可笑,相反还会相当严肃。
  古代因为南北交通不畅,水芹格外受重视,唐宋以后南北交流频繁,水芹就变得普通了,所以“芹献”或“献芹”就成了自谦,下属向长官、皇帝提建议要以此表示谦虚:虽然所言像芹菜那样微不足道,但能把这样应时的鲜货进献,也算情真意切吧。南宋时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堪称此中代表了。
  芹菜自古深得人们喜爱。《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商代开国之主汤问他的宰相伊尹什么东西好吃,宰相回答说:“菜之美者,有云梦(楚地之中的湖,今湖北蕲春县一帶,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芹菜发祥地了)之芹。”云梦,好美的名字,足以令人浮想联翩。当春雨润湿了湖面,烟雨氤氲的天地间,青嫩碧绿的水芹,亭亭玉立,间缀细碎白花,摇曳生姿,淡淡的芹香弥漫,如梦似云。让芹菜诞生在如此美好的地方,足见古人之厚爱。水芹菜是冬春之际的美物之一。相传唐代宰相魏征就嗜芹菜如命。据《龙成录》记载,唐太宗的左相魏征自谓平生无所嗜,常常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进谏。某天,唐太宗问侍臣:“有什么方法可使魏征动其情?”侍臣说:“魏征喜食醋芹,每食之必然称快。”第二天,太宗传魏征与他一起用膳,席间有醋芹三碗,魏征看到很高兴,饭还没有吃完,而醋芹已被吃得精光,并与太宗有说有笑。这时太宗说:“你说你无嗜好,可我今天看你特别嗜醋芹。”魏征自知失态,急忙起身拜谢。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发现此地盛产蕲芹,清脆可口,味美香嫩,遂将当地的芹菜和家乡带来的春鸠肉一起烹制,创造出“蕲芹春鸠脍”这道菜肴来,也就是斑鸠胸脯肉配以芹菜。吃罢这道菜后,他作诗云:“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可能是怕人不了解芹菜怎么做才好吃,还在诗中特意为这道菜做了一个备注说明:“蜀八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意思是说,芹菜,是蜀地的八贵之一,用斑鸠的肉炒了来吃,十分好吃。根据诗中相关描述,后人烹制了“雪底芹菜”这道菜。这道菜的底下是芹菜炒鸡丝,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蛋青,这蛋青就是“雪”,“雪”上再插上几根嫩芹菜,便是“雪芹”了。
  说到雪芹,自然会想到曹雪芹。曹雪芹原名曹沾,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为何对“芹”字情有独钟呢?这源于雪芹也是一位美食家,又特别爱吃芹菜,尤喜“雪底芹菜”这道菜。“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烩。”泥芹之泥虽是污浊,但它的雪芽却出污泥而不染。苏东坡常以“芹”自比,他诗里的“雪”多是洁白而有保护之意。因此,酷爱东坡诗的曹沾就给自己取号为“雪芹”,以示心情和古人相通,以慰自己无尽的寂寥。
  芹菜通身浑绿,有长长的腰身,茎脉清晰可见。如果用手折断它翠嫩的茎,晶莹透明的汁液就会自然地流到手上。春天雨水多,芹菜长得梗嫩叶鲜,味道最是香脆,凉拌或炒食,各具风味,是饭桌上常见的菜蔬。水芹菜是很鲜嫩的小蔬,江南一带之人,把新摘的水芹菜用沸水焯过,加上豆腐干丝和虾米,佐以油盐酱料凉拌。芹菜的清香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细细咀嚼,唇齿间清香满溢。或者拌以笋丝素炒,也是极为清爽可口。那悠然飘出的香气,令人不禁想起杜甫笔下“饭煮青泥坊底芹”、“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的诗意。芹菜入诗,不但合人情乡意,读来还有几分新鲜的泥土芬芳。
  喜爱吃芹菜,不止因为它独有的那份香气,还因为芹菜好看。芹像一个女孩的名字,模样也像。鲜嫩碧绿,清新如小家碧玉,赏心悦目,让人感到勃勃生机和生活的美好。明人陈继儒曾赋诗“春水渐宽,青青者芹。君且留此,弹余素琴”,这是我所见过的描述芹菜最美的诗句,读来总叫人莫名地欢喜,心头立刻就有了春意,烟波水起。遥想彼时,悠悠春水慢慢变宽,青青的芹菜散发着清香,身旁有一知己良伴,弹素琴,望春风,是何等的清雅散淡!
  芹菜,宛如一个美丽的女子,春风吹过,带来千年不变的清香,让人心生美好。在每一季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有了她,就多了几分柔软和清新的气息。这是芹菜的气息,更是春天的气息,是一切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缘由。
  青苔: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我喜欢青苔。潮湿、卑微却又绿意盎然,宛如一个人幽深的内心。写青苔的诗句,印象最深的是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和“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前者是写诗人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分明地感到这里的昏暗、幽深。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这个多才多艺的诗人,这个清雅疏朗的男人,他在寂静的山林中走着走着,把自己也走成了一地青苔,用幽深的内心把所有经历过的颜色收成一把苍绿。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雨后,诗人坐在院内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他看着一地青苔,看着看着,一股幽寂之气从脚底升起,这青苔像蛇一样爬上脚背,漫上衣服,侵入他的内心……青苔宛如天然静音器,寂静清幽,滤掉了外面世界的嘈杂。没有了这青苔,他的诗会不会少了些韵味?
  青苔,以撩拨人心的翠绿,以与世无争的低调,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里,形成别具一格的幽况。不止王维对青苔偏爱,也有很多人偏爱它。刘禹锡《陋室铭》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张潮在《幽梦影》里云:“花不可无蝶,石不可无苔”;陈眉公在《小窗幽记》里云:“高士流连,花木添清疏之致;幽人剥啄,莓苔生淡冶之光……”但凡一个“苔”字,最平淡的文字,顷刻便有了诗情;再寻常的景物,瞬息便有了画意。今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古代文人那里,种植青苔甚至成了一种审美追求。代表人物当推明代的屠隆,此公官拜礼部主事,后遭人构陷丢官归隐,董桥说他:“家境虽然贫寒,居然念念不忘经营书斋情调,种兰养鳞之外,洗砚池边更沃以饭渖,引出绿褥似的青苔。”吸引我的,往往是文献深处的这些小细节,人物立刻变得鲜活起来,过往时代的动人之处也是这样。
  但前人写青苔,多是写其空寂之美,我则更喜“药径深红藓,山窗满翠微”,空寂之中有生发烂漫之感。南方水土温润,街巷石瓦间,青苔横深竖浅、恣意生长,无人稀罕、无人拾取,也毫无文人气,反而是民间市井中清朗健旺的味道了。我每次行走古道时,最爱看那砖石罅隙间的青苔,尤其是日光穿过重重叠叠的枝梢而成幽微的一线,映照在青苔上,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而青苔不知世事,只是在明暗里随之明暗。
  有次路过一条清澈的溪流,溪内遍布长满青苔的溪石,那些不起眼的绿色“小山峰”,在微风的吹拂下,一股天然生就的灵气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的境界。那是恍惚的一种绿,被时间耽搁了,它依附,孤独,缄默,有一块潮湿就够了。它沿着记忆的方向生长蔓延。它是侵略的、霸道的、布满的,也是小心的、轻盈的、随便的。那种绿长在“旧”这个词的上面,是属于痕迹的,是固定着水的,是滋生着故的见证。
  当我们感觉到,时间总是消逝得那么迅疾,无影无踪,那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里,没有什么能留得住时光的背影。我们拥有的东西很多,但我们能长久地望着的东西却很少。而青苔,总是让我想起往昔的乡村缓慢而宁静的生活。那一片片、一蓬蓬暗绿的苔藓,在近于枯寂的朴素里,在幽深清寂的意境中,隐伏着的是亘古不变的生命。它让人感到,青苔生长在哪里,时间似乎就停留在哪里。
  有日本作家说,所谓风流,就是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这话用在青苔上,也是很恰当的。在灵魂日见干枯的今天,我愈发怀念青苔的寂静之味。寂静,像一个弯曲的逗号,将一个长句子拦腰截断,让一个本来前行的句列延缓了前行的速度。
  日本人是喜爱青苔的,日本国歌《君之代》里就有这一句:“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看见过遍种青苔的庭院么?日本是有的,古都京都、奈良最有名的苔园,大概就是西芳寺了,因为青苔自有一番苍古幽寂之趣。王维的作品对日本影响极大,或许苔藓在日本园林中浓浓的禅意就是继承王维而来。这一极其普通的植物,却是日本园林艺术中的一个主角。而在文学中,日本人也同样酷爱“苔藓”这个意象,在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中,仅咏苔藓之诗就达十二首之多。“苔”这个意象,首先代表着时间的悠久与恒长,而万叶诗人在吟唱悠久与恒长时,常让幽绿的苔色爬上时间的古藤。“苔”一旦和“松”等长久生存的树木结合在一起,永恒便从中苍郁地生长出来。《万叶集·卷二》中就有一首悼亡诗云:“伊人芳名垂千古,直至幼松染浓苔。”还有将“苔”和“枕”结合起来。有诗云:“洁布铺枕上,孤影對枕问。恋君君不见,枕上满苔茵。”虽可能只是片刻的离别,但在恋人看来却漫长如永恒,如漫漫绿苔爬上冰凉的梦枕。时间过得太久,以致世界和心灵变得同等荒凉。
  日本著名摄影家杉本博司的新书,书名就叫作《直到长出青苔》。念这个名字,会让人有一点感伤,让人想到黄昏。或许是王维的这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让人印象太深,以至日后但凡看到青苔,就会联想到黄昏。然而这个书名又是如此动人,美国女诗人艾米丽曾写下一行诗句:“如同亲人相见在一个夜晚,我们隔墙交谈——直到青苔长到我们唇上,且淹没了我们的名字……”青苔顺着时光长出来,需要多久才能漫过这个谜一样的女人的唇?她自己分明就是幽寂的青苔呀。她是世界的光,却一直在黑暗里走。她遁隐于世、深居简出,她的诗也是青苔,汤汤地爬进世人的心。读着这样的句子,并不觉得悲凉。相反,竟有些微凉的喜欢。
  我们隔河而望,没有生死,只有时间在彼此轮廓上起伏粘稠的青苔色。而我于此间久坐,看着苔色一寸寸地染了衣裳,绿了心境。
其他文献
两栋相邻的房子。两座花园里的枝条攀越过篱笆交纏在一起。两个金发男孩。小的四岁,大的七岁。小的那个还在母腹中时,他们就已相识。“隔壁家的小家伙。”这是德国南方最富裕的地区,毗邻黑森林,城镇古老悠远,社区整洁有序。这里,三分之二的人信新教,三分之一的人信天主教。可忽略的零头里,不知信什么或者什么也不信。  “我们只是在彼此身体上探索,某种程度上,他是我的男朋友。但也可以说他不是。”费恩说。费恩是那个小
期刊
一  穷蝉满十八岁前一个月的早上,房间外传来一声蝉鸣,把他吵醒。穷蝉睁开眼,发现天色已经亮了起来,已经是黎明时候了,身边的老和尚还在打着鼾,整个世界都很安静。  本来他应该再继续睡一会儿,然而他突然怎么也睡不着了,也许是因为老和尚压在他肚子上的腿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小心地把老和尚的腿挪开,起来穿衣服。  “这么早,干什么去?再睡一会儿。”老和尚闭着眼说。  “外面有蝉在叫,睡不着,出去走走。”  “
期刊
刘丽朵的书写源于幽深莫测的“情”,情到深处,文字就令人欢愉,令人唏嘘,令人蠢蠢欲动,令人凄然泪下。这本《深情史》是一本让人在灵魂深处颤栗的书,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与欲——轻而易举的爱和进退维谷的恨,转瞬即逝的欢愉和绵长无尽的思念,残忍的忧伤和天真的愚蠢,突然的相遇和决绝的离开。最为绚烂的是,刘丽朵在漫长的汉语古典传统中汲取了营养,书中大多数故事来源于汉语传统典籍,经过她妙手生花的翻译和改写,变形
期刊
一种顽固的修辞  胡桑跟这世界的关系,一开始并不融洽。作为浙江德清县新市鎮的一个貌不出众的少年,作为建伟和丽丽的邻居,作为张玉的小学同学,作为沈美玉教出来的学生,他太过木讷了。他十岁的时候还不能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他的世界由各种词汇构成。我们可以想象,当别的少年兴致勃勃地对别人讲述“昨晚上的雪堆到房子边上快要比我还高了!爸爸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往年这样的雪只有北方才有”的时候,德清少年胡桑的脑
期刊
毕业工作几年后,辞职去荷兰留学,主修行为经济学。由于好奇全世界的人们怎么度过这一生,用两年时间走了17个国家,而这一路的经历让她在平凡的生活里,好像一下子过了好几辈子的人生。回国后,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非正常旅行笔记”,记录旅途故事,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大的世界。  渐行渐远,不忘回首  和朋友闲聊,听她抱怨,每年都盼着回家过年,可是回家没几天,准会和父母吵一架。她很苦恼,觉得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
期刊
对于一个年近耄耋,且已退休十多年的老编辑来说,倘要他追忆二十八年前参与举办的一次涉及文学思潮走向的文学活动,说清这一活动的前因后果,并略加评议,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个年迈老人说起昔日旧事,委实不敢说有何新鲜见解,但若能为后辈或后世提供点滴资料或粗浅见解,大约也该心满意足,少些遗憾了。  《钟山》1989年至1990年举办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而我正是刊物当时主持这一活动的负责人之一。  
期刊
开栏的话:  联合文学课堂,是杨庆祥在人民大学组织的一个小型的批评家沙龙。杨庆祥创办这个课堂,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聚集一批青年批评家和博士生,以专业的态度来解读最新的作家作品,讲真话,敢批评,同时也不惮于表扬和肯定。构建一个有生机的批评共同体,为当下写作提供新的视野和感受力。  饶翔:联合课堂这次讨论,我们迎来了重磅级的作家,就是我们的付秀莹老师。她最新的长篇力作《陌上》在2016年底推出来之后
期刊
枯树抽芽的季节,沙河漂动着泥土的气息。  沙河是童年的念想了。倚靠着眉黛般的远山,镶嵌着杨树的倩影,村前的那条沙河款款地向东流去,在微风中低吟浅唱……沙河水真实而深沉,小时候祖父讲过它的故事,大概那时只懂得戏水,沙河的故事待到离开那儿多年我才有了再次的了解。祖父总说:沙河是村子的门面,有水流的地方才有活路。  沙河的叫法,是祖先延续下来的。沙河里自然有沙,可沙并不算多,它还有石。沙河底铺着的一层小
期刊
运河备忘录  飞机和蚊子在半夜舞蹈  用手指堵住耳朵,却堵不住失眠  起床想抽颗烟  可打火机怎么也点不亮夜  点不亮暖意  窗外,红灯笼  在运河边串起了波澜  驳船丰臀般性感地晃动  令人联想旧时柔软而妖艳的秦淮河  一条男人河  女人却随手抛下了锚  月色野性地呼吸  擦拭着六角佛塔,像擦拭着斩妖利剑  可画面之外的放纵,佛没看见  过不了坦荡这个坎,那就赶紧回头  浪是运河掀起的衣角  灵
期刊
天刚刚睁开眼,顾洁就睡不着了,像个熨斗一样在床上翻滚起来,蒋棋也被她弄得没办法入睡。  蒋棋,到底还买不买房子?现在四环都要8000元一平了,再不买,这辈子都买不起了。连我们公司的前台妹子,都已经在这里买了房子,我难道还不如她?天天顶着一张整容脸四处游荡,下巴尖得能戳死人。顾洁起了床,嘴里边不停地念叨,也不顾还含着絮絮的牙膏泡沫。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她多时,导致她周末连懒觉都睡不成。  老婆,我们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