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化剂”将A股成长性最强的版块——白酒版块拉下神坛,且有关方面的闪烁其词的态度让这些事越描越黑。
2012年伊始,各路投资者尚未从重庆啤酒“疫苗门”的泥潭中抽身上岸,“黑天鹅”的阴影便笼罩股市。受“中央各部门在支付公务接待费等费用时必须使用公务卡而非现金”新规的影响,高端白酒股集体大跌。而开年白酒板块的狼狈遭遇,不过是2012年“黑天鹅”肆虐A股市场的一个序幕。
酒业之劫
11月19日,一篇名为《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报道,称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之后,酒鬼酒连续暴跌,并拖累整个白酒板块一片惨绿。
酒鬼酒风波未了,一线白酒龙头贵州茅台又被卷入。12月9日,个人用户“水晶皇”宣称自行送检“茅台”,导致茅台股价大跌,下破200元。“塑化剂”危机第二波,茅台史无前例地进行大手笔危机公关,股价停牌、两发公告、维稳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并计划动用20亿元资金增持股份。
“疯子才给白酒加塑化剂!”尽管茅台方面迅速召开媒体见面会予以否认,“塑化剂风波”并没有因此偃旗息鼓,恰恰相反,12月13日,“塑化剂事件”第三波继续来袭,有“中能兴业”者发布微博称,在其送检的11款产品中,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塑化剂含量均超标。至此,中国高端白酒悉数卷入塑化剂风波,无一幸免。
资本最喜欢用脚投票,塑化剂风波在短短几天时间使得整个白酒板块市值损失就超过1000亿。有人形容,塑化剂就好像一口“铡刀”悬在白酒企业的头上,有人甚至称,是塑化剂终结了白酒的黄金十年。
白酒股投资的兴起始于2003年。在此之前,购买白酒股的机构少之又少。2000年,尽管五粮液上市两年,水井坊上市三年,但当年底,仅有华夏行业精选和国泰中小盘两只基金购买了ST皇台,机构投资者的目光还没有落到白酒股上。
然而,到了2011年底,持有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基金分别有316只、306只和212只。 2003年,这样的数据是30只、32只和1只。当时基金对3只白酒股的持股市值不到1.3亿元,目前已经超过136亿元。
而今天,在“股市十年涨幅为零”的背景下,白酒股在A股市场鹤立鸡群:一个行业所有股票出现惊人的涨幅,在整个A股所有板块中绝无仅有。以茅台为例,2002年购买茅台的机构为零, 2004年飙升至63家,2006年翻一倍到140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弱周期的白酒股更是成为机构的避风港。2008年购买茅台的机构达到195家,2011年底,这样的机构达到的365家,持股市值高达369.34亿元。如今,茅台复权价约为1200元/股,市值超过2500亿元。
做空疑云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在整个白酒板块下挫的背后,有一种声音在不断被放大——“这不是一则单纯的新闻,而是一个有预谋的事件”。有业内人士称,依稀看到了美国浑水公司近年来做空中概股的手法在A股市场的翻版。尤其是塑化剂送检事件,不少观点认为,2012年全年关于白酒业的各种是非不断、负面信息累积,隐约感觉背后有一股做空力量。受创个股及其关联股票融券卖出量的快速增加,是市场对做空生疑的一大原因。
第一个发布“白酒含有塑化剂”这一爆炸性新闻的人不仅爆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更令人震惊的是,他还指出,“不排除在国内生产的其他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中也含塑化剂的可能。”文章发表后很多媒体记者试图联系这个人,但直到目前事发一个月后,还没有任何人和他本人联系上。
在做空机制引入A股市场之前,每当熊市来临,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散户要么选择无奈套牢,要么舍命割肉离场,无法在股价的单边下跌过程中获利,然而自从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推出,同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推出,市场的空头主力拥有了做空的有力工具。
在此之前,不甘寂寞的“空军”已经开始厉兵秣马,其战略战术也正在逐渐深化。浙商证券投资顾问赖艺蕾如此表示,“一个最新的趋向是,空头力量已经由伏击个股转向围猎整个板块,特别是抗跌的蓝筹品种已经成为空方融券狙击的首选目标。”
券商营业部的一些消息也佐证着普通投资者对本轮做空的引领作用。
“客户的市场反应真的很快,酒鬼酒一出事,当天就有客户要求融券做空其他白酒股。”申银万国证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1月16日开始,就不断有客户开始融券做空泸州老窖、贵州茅台、洋河股份、五粮液四只融资融券标的白酒股。
在谈及融券投资的主力时,该经理表示,“我们的融券客户中,大多为普通投资者,但也有一两只私募基金,他们手上持有白酒股票,可能更倾向于对冲交易风险。至于基金、券商和保险这些大机构,因为证监会对他们的融券业务并未放开,这次融券做空市场,他们应该不会参与。”
然而,北京某券商自营的某位投资经理却表示,虽然基金保险这些机构没有直接通过融券做空市场,但他们近段时间的减仓却成为推动空方一再做空的最大推动力。
有限的真相
与“做空”传闻相比,大多数公众更为关心的,显然是“塑化剂”本身:“白酒到底含不含塑化剂?”“塑化剂含量是否超标?”时至今日,上述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公众关于塑化剂的记忆,可以追溯到2011年5月,台湾地区的塑化剂风波引发热议,全台至少有156家业者遭到塑化剂波及,受污染产品也扩大到近500项——个别黑心厂商以塑化剂“混搭”食品的伎俩被曝光,其中“DEHP会危害男性生殖功能、促使女性性早熟”的危害更是令人心惊。
按理说这样一个公共事件,一个月后,即使不水落石出,至少也应该是奔着水落石出的方向去,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却是事情发展越来越混乱。面对面目不清的投资者、投资机构,无法辨别的检测动机,真真假假的检测报告,以及被波及的各家酒企,谁来给消费者一个交代,成了这场风波中的空白。而缺少配套的检测标准,更是让白酒厂商的检测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事实上,“塑化剂风波”引爆之后,从酒鬼酒到茅台,再到五粮液、洋河股份都先后发过澄清公告,茅台甚至还专门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但各企业对塑化剂的说法并不一致,有矢口否认的,有表决心要整改的。此间还夹杂着行业协会和专家的声音:中国酒业协会先声明“中国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越高档的白酒含量越高”,之后又称被媒体误读;北大教授、营养学专家李可基则公开宣扬“塑化剂无害论”,后又为此道歉。
为什么各方都试图给出答案,公众却始终不满意?“塑化剂风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行业协会说行业协会的话,企业说企业的话,专家说专家的话,社会公众频发质疑,各种声音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政府不及时出面,我想这个事很难做下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多种声音中,更需要政府权威的声音,唯有权威机构才能给公众一个比较满意的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2日,卫生部曾对“塑化剂风波”作出回应,称相关部门正在开展调查。但是否会给白酒塑化剂含量单独定出一个标准,目前尚未确定,更没有时间表。
2012年伊始,各路投资者尚未从重庆啤酒“疫苗门”的泥潭中抽身上岸,“黑天鹅”的阴影便笼罩股市。受“中央各部门在支付公务接待费等费用时必须使用公务卡而非现金”新规的影响,高端白酒股集体大跌。而开年白酒板块的狼狈遭遇,不过是2012年“黑天鹅”肆虐A股市场的一个序幕。
酒业之劫
11月19日,一篇名为《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报道,称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之后,酒鬼酒连续暴跌,并拖累整个白酒板块一片惨绿。
酒鬼酒风波未了,一线白酒龙头贵州茅台又被卷入。12月9日,个人用户“水晶皇”宣称自行送检“茅台”,导致茅台股价大跌,下破200元。“塑化剂”危机第二波,茅台史无前例地进行大手笔危机公关,股价停牌、两发公告、维稳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并计划动用20亿元资金增持股份。
“疯子才给白酒加塑化剂!”尽管茅台方面迅速召开媒体见面会予以否认,“塑化剂风波”并没有因此偃旗息鼓,恰恰相反,12月13日,“塑化剂事件”第三波继续来袭,有“中能兴业”者发布微博称,在其送检的11款产品中,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塑化剂含量均超标。至此,中国高端白酒悉数卷入塑化剂风波,无一幸免。
资本最喜欢用脚投票,塑化剂风波在短短几天时间使得整个白酒板块市值损失就超过1000亿。有人形容,塑化剂就好像一口“铡刀”悬在白酒企业的头上,有人甚至称,是塑化剂终结了白酒的黄金十年。
白酒股投资的兴起始于2003年。在此之前,购买白酒股的机构少之又少。2000年,尽管五粮液上市两年,水井坊上市三年,但当年底,仅有华夏行业精选和国泰中小盘两只基金购买了ST皇台,机构投资者的目光还没有落到白酒股上。
然而,到了2011年底,持有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基金分别有316只、306只和212只。 2003年,这样的数据是30只、32只和1只。当时基金对3只白酒股的持股市值不到1.3亿元,目前已经超过136亿元。
而今天,在“股市十年涨幅为零”的背景下,白酒股在A股市场鹤立鸡群:一个行业所有股票出现惊人的涨幅,在整个A股所有板块中绝无仅有。以茅台为例,2002年购买茅台的机构为零, 2004年飙升至63家,2006年翻一倍到140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弱周期的白酒股更是成为机构的避风港。2008年购买茅台的机构达到195家,2011年底,这样的机构达到的365家,持股市值高达369.34亿元。如今,茅台复权价约为1200元/股,市值超过2500亿元。
做空疑云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在整个白酒板块下挫的背后,有一种声音在不断被放大——“这不是一则单纯的新闻,而是一个有预谋的事件”。有业内人士称,依稀看到了美国浑水公司近年来做空中概股的手法在A股市场的翻版。尤其是塑化剂送检事件,不少观点认为,2012年全年关于白酒业的各种是非不断、负面信息累积,隐约感觉背后有一股做空力量。受创个股及其关联股票融券卖出量的快速增加,是市场对做空生疑的一大原因。
第一个发布“白酒含有塑化剂”这一爆炸性新闻的人不仅爆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更令人震惊的是,他还指出,“不排除在国内生产的其他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中也含塑化剂的可能。”文章发表后很多媒体记者试图联系这个人,但直到目前事发一个月后,还没有任何人和他本人联系上。
在做空机制引入A股市场之前,每当熊市来临,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散户要么选择无奈套牢,要么舍命割肉离场,无法在股价的单边下跌过程中获利,然而自从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推出,同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推出,市场的空头主力拥有了做空的有力工具。
在此之前,不甘寂寞的“空军”已经开始厉兵秣马,其战略战术也正在逐渐深化。浙商证券投资顾问赖艺蕾如此表示,“一个最新的趋向是,空头力量已经由伏击个股转向围猎整个板块,特别是抗跌的蓝筹品种已经成为空方融券狙击的首选目标。”
券商营业部的一些消息也佐证着普通投资者对本轮做空的引领作用。
“客户的市场反应真的很快,酒鬼酒一出事,当天就有客户要求融券做空其他白酒股。”申银万国证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1月16日开始,就不断有客户开始融券做空泸州老窖、贵州茅台、洋河股份、五粮液四只融资融券标的白酒股。
在谈及融券投资的主力时,该经理表示,“我们的融券客户中,大多为普通投资者,但也有一两只私募基金,他们手上持有白酒股票,可能更倾向于对冲交易风险。至于基金、券商和保险这些大机构,因为证监会对他们的融券业务并未放开,这次融券做空市场,他们应该不会参与。”
然而,北京某券商自营的某位投资经理却表示,虽然基金保险这些机构没有直接通过融券做空市场,但他们近段时间的减仓却成为推动空方一再做空的最大推动力。
有限的真相
与“做空”传闻相比,大多数公众更为关心的,显然是“塑化剂”本身:“白酒到底含不含塑化剂?”“塑化剂含量是否超标?”时至今日,上述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公众关于塑化剂的记忆,可以追溯到2011年5月,台湾地区的塑化剂风波引发热议,全台至少有156家业者遭到塑化剂波及,受污染产品也扩大到近500项——个别黑心厂商以塑化剂“混搭”食品的伎俩被曝光,其中“DEHP会危害男性生殖功能、促使女性性早熟”的危害更是令人心惊。
按理说这样一个公共事件,一个月后,即使不水落石出,至少也应该是奔着水落石出的方向去,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却是事情发展越来越混乱。面对面目不清的投资者、投资机构,无法辨别的检测动机,真真假假的检测报告,以及被波及的各家酒企,谁来给消费者一个交代,成了这场风波中的空白。而缺少配套的检测标准,更是让白酒厂商的检测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事实上,“塑化剂风波”引爆之后,从酒鬼酒到茅台,再到五粮液、洋河股份都先后发过澄清公告,茅台甚至还专门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但各企业对塑化剂的说法并不一致,有矢口否认的,有表决心要整改的。此间还夹杂着行业协会和专家的声音:中国酒业协会先声明“中国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越高档的白酒含量越高”,之后又称被媒体误读;北大教授、营养学专家李可基则公开宣扬“塑化剂无害论”,后又为此道歉。
为什么各方都试图给出答案,公众却始终不满意?“塑化剂风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行业协会说行业协会的话,企业说企业的话,专家说专家的话,社会公众频发质疑,各种声音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政府不及时出面,我想这个事很难做下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多种声音中,更需要政府权威的声音,唯有权威机构才能给公众一个比较满意的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2日,卫生部曾对“塑化剂风波”作出回应,称相关部门正在开展调查。但是否会给白酒塑化剂含量单独定出一个标准,目前尚未确定,更没有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