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庸“肿”,当下应该为语文课堂教学“减肥瘦身”,还语文教学真实的面目,这样才能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解放学生。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是完整的课堂必不可少的部分,任一处都不可掉以轻心。只有从头到脚都减下来,才算得上整体“瘦身”,也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瘦身”成功。
关键词:语文课堂; 减肥瘦身; 高效教学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自然需要大力肯定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活跃的课堂背后,形式的东西多了,实用的东西少了;课堂上“语文本身”的东西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再加之,根据板块编排,除必修教学外还有选修、读本的教学,也大大增加了课程容量。正如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评价语文教学说到“把课文都讲‘肿’了”。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庸“肿”,当下应该为语文课堂教学“减肥瘦身”,还语文教学真实的面目,这样才能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解放学生。
讲到为语文课堂“减肥瘦身”,那便关乎课堂教学的始终,就好似减肥应从人身的各个部分入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是完整的课堂必不可少的部分,任一处都不可掉以轻心。只有从头到脚都减下来,才算得上整体“瘦身”,也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瘦身”成功。
1 教学目标:细化分解,交融组合
新一轮课改以其鲜明的三维目标而备受关注。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也要贯彻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键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和落实。反思以往的目标制定与实施,存在着诸如三维目标从制定到实施有虚实割裂等现象:例如很多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只是像贴标签似的形式地写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或者在实施时,把三维目标看成是相互分离的三部分,于是教师会为每个目标设置单独的教学内容;这样简单的罗列并未真正地体现出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这些现象的背后,都反映出现今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三维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如何做到有效融合。
方智范先生曾指出:“在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我曾尝试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后来放弃了,因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既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人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中。”我们在研究层面上可以把三维目标拆开来逐个思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加以实施,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教学环节:优化激活,多维连贯
所谓教学环节,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以“碎问碎答”的模式展开,只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和知识点的完备,却忽略了学生阅读体验的连贯性和发展性。这种“多问题”式的设计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而是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方便、有效地进行学习,而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精力、时间会消耗在毫无收获的走过场中。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化,追求简捷流畅的学习路径和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流程。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环节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优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多维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连贯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3 教学方法:教为不教,水到渠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么样上课才能讲出一节好课呢?或许,30年前叶圣陶先生为《中学语文》所作的题词能给我们以启发。他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吗?……”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是否高效,不能只看学生在课堂上落实了多少基础知识,而要看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处于发展性过程中。要通过课堂学习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时,不仅仅要是否能够正确选择教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还要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不能、有没有把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方法教给学生。只有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解读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持续性地发展。教材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文章的体裁、主旨、表现技巧乃至该文本在本学段、本书、本单元中的地位等都是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设计策略,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方法,从而达到学生自己会阅读、能体验的目的,这也是语文教师能不能把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方法教给学生的关键。例如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做到能读懂、会赏析、可背诵,那才算是真正的有效、高效。而诗歌教学的关键是要诵读,面对我们不太喜欢诵读我们怎么办?后来我尝试着学习借鉴目前在中语界很有影响的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一诗四读”法——朗读、译读、背读、说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对诗句 “仔仔细细的读”,对问题扎扎实实地探讨,对阅读体验切切实实地去感受,对作者的情感一点一滴地去品悟。这种教学尝试,受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诵读了,背得也很快了,更重要的是很多同学在学习和体验中学会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当然,课堂教学涉及的方面还有很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在提高效率这一方面做出更为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堂; 减肥瘦身; 高效教学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自然需要大力肯定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活跃的课堂背后,形式的东西多了,实用的东西少了;课堂上“语文本身”的东西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再加之,根据板块编排,除必修教学外还有选修、读本的教学,也大大增加了课程容量。正如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评价语文教学说到“把课文都讲‘肿’了”。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庸“肿”,当下应该为语文课堂教学“减肥瘦身”,还语文教学真实的面目,这样才能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解放学生。
讲到为语文课堂“减肥瘦身”,那便关乎课堂教学的始终,就好似减肥应从人身的各个部分入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是完整的课堂必不可少的部分,任一处都不可掉以轻心。只有从头到脚都减下来,才算得上整体“瘦身”,也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瘦身”成功。
1 教学目标:细化分解,交融组合
新一轮课改以其鲜明的三维目标而备受关注。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也要贯彻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键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和落实。反思以往的目标制定与实施,存在着诸如三维目标从制定到实施有虚实割裂等现象:例如很多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只是像贴标签似的形式地写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或者在实施时,把三维目标看成是相互分离的三部分,于是教师会为每个目标设置单独的教学内容;这样简单的罗列并未真正地体现出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这些现象的背后,都反映出现今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三维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如何做到有效融合。
方智范先生曾指出:“在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我曾尝试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后来放弃了,因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既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人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中。”我们在研究层面上可以把三维目标拆开来逐个思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加以实施,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教学环节:优化激活,多维连贯
所谓教学环节,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以“碎问碎答”的模式展开,只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和知识点的完备,却忽略了学生阅读体验的连贯性和发展性。这种“多问题”式的设计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而是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方便、有效地进行学习,而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精力、时间会消耗在毫无收获的走过场中。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化,追求简捷流畅的学习路径和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流程。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环节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优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多维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连贯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3 教学方法:教为不教,水到渠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么样上课才能讲出一节好课呢?或许,30年前叶圣陶先生为《中学语文》所作的题词能给我们以启发。他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吗?……”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是否高效,不能只看学生在课堂上落实了多少基础知识,而要看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处于发展性过程中。要通过课堂学习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时,不仅仅要是否能够正确选择教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还要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不能、有没有把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方法教给学生。只有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解读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持续性地发展。教材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文章的体裁、主旨、表现技巧乃至该文本在本学段、本书、本单元中的地位等都是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设计策略,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方法,从而达到学生自己会阅读、能体验的目的,这也是语文教师能不能把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方法教给学生的关键。例如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做到能读懂、会赏析、可背诵,那才算是真正的有效、高效。而诗歌教学的关键是要诵读,面对我们不太喜欢诵读我们怎么办?后来我尝试着学习借鉴目前在中语界很有影响的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一诗四读”法——朗读、译读、背读、说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对诗句 “仔仔细细的读”,对问题扎扎实实地探讨,对阅读体验切切实实地去感受,对作者的情感一点一滴地去品悟。这种教学尝试,受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诵读了,背得也很快了,更重要的是很多同学在学习和体验中学会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当然,课堂教学涉及的方面还有很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在提高效率这一方面做出更为有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