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物理课堂有效性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198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辅助手段,既能起到传授和巩固知识、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又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现在就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创设实验情境,以“趣”激学
  
  在课堂教学中,当直观有趣的物理实验在学生眼前展现时,它就成了学生感知的对象,只有对象具备了新异和变化的特点,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因此,所设置的实验情境要考虑到它的新异性,应尽量使学生获得新鲜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描绘物理现象的热情,使学生学得主动、自觉,进而产生想学的愿望.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物态的变化”时,除了书上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增加了“沸油捞钱”、“烧不坏的手帕”等小实验.在做这些实验前,我讲了一些有关神偷练习“沸油捞钱”的有趣故事,然后话锋一转说,老师不是神偷,这手帕也没经过高温锤炼,现在我试着做两个实验给大家,看看结果如何.说完就在沸油滚滚的烧杯中取出了一枚硬币,然后我就用打火机点着了浸透酒精的手帕,抓着烧着的手帕在教室环绕一周让学生看手帕经过老师的神手居然烧不坏,几个大胆的同学还争抢着要感受一下.我告诉他们不要看到表面现象就盲目地去模仿,其实他们被骗了.原因是烧杯中装的并不都是油,而是酒与油的混合物;手帕我已经把它在酒精中浸透了.然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会把沸点、比热、以及液态到气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难以消化的知识点非常容易地理解了.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投其所好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主要是通过黑板、教科书等媒体进行教学,这些媒体在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使用方便程度上都有较大的局限性,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它在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使用的方便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它的声音、动画和图像的一体化效果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实际生活中无法见到或难以进行试验演示的事实、现象.例如,神奇的电磁现象、凸透镜成像、阿基米德定律等,用动画、声音等效果呈现出来生动有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克服了物理推理的抽象性,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讲“压强与浮力”时就用了课件辅助教学.当制作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多媒体界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听到了一片惊奇和赞叹的声音,我知道,我的课已成功了一半,当阿基米德定律、物体的沉浮现象等用动画展示出来时,学生们眼前一亮,很显然,他们把上物理课当成一种享受了.与其他课相比,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声音、立体字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形象时,可以投学生所好,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生间的友好情感,增强有益效应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认知与情感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不应该把学生当做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活跃的心理状态最大化地理解吸收课堂输入的各种信息,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核心,只有热爱才能产生热情.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和蔼的态度,亲切友善的目光,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这就体现了著名的“爱的效应”,从而使学生信任和热爱教师,热爱物理学习.在这种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的心理呼应之下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理学习场所.
  那么,这种对学生的爱是如何传递的呢?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他们学习的关心、负责.要尽最大努力,使每一节课都力求完美,其中发挥语言的魅力表现情感,以得体的教态传达情感,可以使学生如浴春风,把枯燥内容生动化,使知识像甘霖般滋润那渴求知识的心田.
  课堂上教师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都在学生的关注之中,对学习气氛、教学效果都有较大的影响,只有真情才能教育人、感召人.只有在生活中,通过和教师接触、交往而得到的印象才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因此,教师也同样要重视课堂外的师生交往活动,怀着对学生的一颗爱心、几份关心,向学生展示自己做人的光辉,来促进师生情感的积累.
  总之,要想把物理课变成学生爱学的课,教师就要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始,让非智力因素叩开智力之门,随后巩固这种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