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广泛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朗读、分析和想象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审美教育 朗读 分析 想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133-01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通过传授美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的。美育还对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审美教育形象化、愉悦性的特点又弥补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枯燥性的一面,化抽象枯燥为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1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所谓审美感知力,是指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载体,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听、读、看感受作品的美。显示作品的美,应该从朗读作品开始。唐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意在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审美感知力。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一个品味优美、流畅、凝练语言的过程。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也会在欣赏一篇一篇的美文中得到培养。有感情的朗读,构成一种美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审美意识,满足了学生怡心悦意的情感需求。
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源于形象知觉。”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例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这些句子通过朗读,再运用形象思维,让学生感知到了黄河浪涛的雄伟、壮观,更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之势。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比喻,通过朗读,同学们就能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形象的无限魅力。
有感情的朗诵,构成一种美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满足了学生怡心悦意的情感需求。语文教材中多数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河山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和赤壁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教师就应该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朗读读对美文进行在创造,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感知作品的美感。
2 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有情才有美。美感的产生,来源于情感的荡漾。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阐明了美感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活动。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造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写拂晓和黄昏时小屋:“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來临了。” 本来那是一幢很普通、很简洁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小屋,通过作者的妙笔将小屋在不同时间下的情状进行对比,突出了山间小屋拂晓和黄昏时候光线变化的特点,将原本毫无生气的静态景象描绘成如花朵收缩和开放的动态情致,赋予景物以活力和生机。通过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去感受小屋那种无与伦比、超凡脱俗的自然之美。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之后,还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对象的美与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貌丑陋无比,甚至令人生厌,可是心灵纯真、善良,对主人公爱慕至极,但他却不以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图以自己的丑去捍卫美,最后为美而死。这个敲钟人是形丑而神美的典型。《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星期天去游玩,打扮得很漂亮,很绅士,可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却暴露了他们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丑恶灵魂。他们可谓是形美而神丑的典型。因此,教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自由创造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的体验。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美就会显现出来。对文学作品而言,想象是理解的翅膀。
那么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的形象在脑子里“活”起来。如《陌上桑》里写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者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怎么美,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只是从美的效果间接来写。学生可以从这种美的效果尽情地想象人物形象的美好,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再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中写白妞的演唱,“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说唱的声音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高低舒缓,形象地描摹出来。我们虽没有机会亲耳去欣赏白妞的演唱,但可以通过想象去感受她高超的表演技艺,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是一项主观性极强的活动,需要和谐的气氛,沉静的心境,自主的思考,它发端于强烈的审美欲望、审美兴趣,维系于持久的审美情感,语文教学应该贯穿审美教育,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又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Z].
[2] 刘鹗.明湖居听书[M].老残游记.
关键词:审美教育 朗读 分析 想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133-01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通过传授美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的。美育还对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审美教育形象化、愉悦性的特点又弥补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枯燥性的一面,化抽象枯燥为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1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所谓审美感知力,是指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载体,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听、读、看感受作品的美。显示作品的美,应该从朗读作品开始。唐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意在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审美感知力。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一个品味优美、流畅、凝练语言的过程。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也会在欣赏一篇一篇的美文中得到培养。有感情的朗读,构成一种美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审美意识,满足了学生怡心悦意的情感需求。
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源于形象知觉。”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例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这些句子通过朗读,再运用形象思维,让学生感知到了黄河浪涛的雄伟、壮观,更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之势。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比喻,通过朗读,同学们就能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形象的无限魅力。
有感情的朗诵,构成一种美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满足了学生怡心悦意的情感需求。语文教材中多数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河山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和赤壁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教师就应该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朗读读对美文进行在创造,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感知作品的美感。
2 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有情才有美。美感的产生,来源于情感的荡漾。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阐明了美感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活动。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造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写拂晓和黄昏时小屋:“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來临了。” 本来那是一幢很普通、很简洁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小屋,通过作者的妙笔将小屋在不同时间下的情状进行对比,突出了山间小屋拂晓和黄昏时候光线变化的特点,将原本毫无生气的静态景象描绘成如花朵收缩和开放的动态情致,赋予景物以活力和生机。通过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去感受小屋那种无与伦比、超凡脱俗的自然之美。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之后,还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对象的美与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貌丑陋无比,甚至令人生厌,可是心灵纯真、善良,对主人公爱慕至极,但他却不以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图以自己的丑去捍卫美,最后为美而死。这个敲钟人是形丑而神美的典型。《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星期天去游玩,打扮得很漂亮,很绅士,可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却暴露了他们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丑恶灵魂。他们可谓是形美而神丑的典型。因此,教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自由创造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的体验。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美就会显现出来。对文学作品而言,想象是理解的翅膀。
那么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的形象在脑子里“活”起来。如《陌上桑》里写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者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怎么美,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只是从美的效果间接来写。学生可以从这种美的效果尽情地想象人物形象的美好,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再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中写白妞的演唱,“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说唱的声音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高低舒缓,形象地描摹出来。我们虽没有机会亲耳去欣赏白妞的演唱,但可以通过想象去感受她高超的表演技艺,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是一项主观性极强的活动,需要和谐的气氛,沉静的心境,自主的思考,它发端于强烈的审美欲望、审美兴趣,维系于持久的审美情感,语文教学应该贯穿审美教育,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又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Z].
[2] 刘鹗.明湖居听书[M].老残游记.